• 薛觉先

     
            薛觉先(1904-1956) 粤剧薛派艺术创始人。原名作梅,学名銮梅,字平恺,广东顺德人。生于香港,民国初年,在香港圣保罗英文书院攻读,参加业余话剧演出。五四运动时, 曾以“佛岸少年”笔名发表文章宣传民主与爱国思想,还与友人举办“平民进化学校”,并兼任教师。1921年入环球乐班学艺,拜新少华为师,取艺名薛觉先。翌年入人寿年班,被千里驹破格提拔, 担任《三伯爵》一剧主角成名。随后进入名小武靓少华组织的梨园乐班任丑生。1929年起自组觉先声剧团, 长期在广州、香港并曾赴东南亚各地演出。1931 年,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薛觉先痛心疾首, 演出时用白布书写“当娱乐中勿忘沈案耻辱”(按: “沈案” 是指日军在沈阳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悬挂于舞台前, 并编演新剧《马将军》, 演出中加插演讲, 发动民众捐款支援东北抗日前线军队。抗日战争期间, 薛觉先以粤剧为武器支援抗日战争, 他领导的觉先声剧团演出“四大美人戏”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借古代题材,激发民众的爱国抗敌精神。1938 年, 他在演出《貂蝉》时, 在说明书上阐明该剧的题旨: “欲国不亡,先振人心,戏剧更负社会教育之重责, 系哀乐盛衰之机枢, 欲使吾民兴爱国之热忱,挽狂澜之既倒,不有斯作, 何以洽衷, 观者取其正义而扩其精神,抗战兴邦, 赖此多矣。” 1941 年,日军侵占香港后, 薛觉先潜回内地, 与其妻唐雪卿重组觉先声剧团,流动于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的抗战后方, 为抗日军民演出宣传抗敌救国的剧目。此期间, 他尝尽艰辛, 以致身体健康严重受损, 但他仍一如既往宣传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 薛觉先回到香港, 但因患精神失调症, 一度停演。1944 年复出, 先后组织觉云天、新华剧团, 与邓碧云、陈艳侬合作。1952年参加马师曾、红线女的真善美剧团, 先后演出《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54 年举家回广州定居, 参加广州粤剧工作团, 任艺术委员会主任。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 年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
             
            薛觉先技艺全面, 戏路宽广。早年学丑, 后以文武生成名, 又能反串旦角。但以扮演风流儒雅、潇洒俊逸的小生最享盛誉。一生主演过500 多出戏, 代表作有《三伯爵》、《白金龙》、《姑缘嫂劫》、《西施》、《王昭君》、《胡不归》、《宝玉哭灵》等; 参加广州粤剧工作团后演过《闯王进京》、《龟山起祸》、《宝玉怨婚》等剧。他在致力于粤剧事业的同时还致力于电影事业。1925 年就在上海开办非非影片公司, 主演默片《浪蝶》。1932 年,薛觉先全家移居上海,开办觉先(后改为南方) 影片公司, 与天一影片公司合拍由他的首本戏改编的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 薛觉先与唐雪卿在片中分饰男女主角, 该片打破香港及广州票房纪录,影响至东南亚。1934 年又再与人合办南粤影片公司。
            薛觉先一生主演电影36 部,由他的首本戏拍成电影的有21 部。薛觉先一生对粤剧艺术勇于创新, 他在20 世纪30 年代所著《南游旨趣》一文中主张“合南北剧为一家, 综中西剧为全体”。在艺术实践中, 善于吸收京剧、电影等艺术的长处, 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服装、化妆、布景和音乐伴奏, 对于丰富粤剧艺术, 提高唱、做、念、打水平以及净化舞台、改革剧场陋习都作出贡献。他个人由于博采众长, 善于融会, 技艺日益精纯。做工干净洒脱, 唱腔精练优美, 善于运用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善于突破曲调原来的板眼、句格而创作新腔, 如与梁金堂创作【长句二流】, 与冯志芬创作【长句滚花】、【长句二黄】等。薛觉先的艺术自成一家,人称“薛派”; 他的唱腔被称为“薛腔”, 别具一格, 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粤剧文武生学习“薛派” 艺术者甚众, 尊薛为“一代宗师”。
            1956 年10 月30 日晚上, 他在广州人民戏院演出《花染状元红》至第四场, 突感双脚麻痹,几至跌倒, 仍坚持演出至终场, 并向观众谢幕。送医院检查是脑溢血, 救治无效, 次日逝世。薛觉先对艺术的忠诚, 被后辈奉为楷模。
                        
    (图片依次为:电影《白金龙》剧照(左)红线女(右)薛觉先;薛觉先、马师曾合照;薛觉先武打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