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简介 > 名演员 >

    红线女

    发布时间:2014-01-15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图为:红线女照片)

    【人生简介】
     
      红线女(1925—2013  ),女,演员。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12岁粉墨登场,后改艺名红线女。香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随马师曾领衔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在广东、广西等地演出。抗战胜利后回到广州,穿梭于穗、港、澳及越南、新加坡、马来亚各地献艺。1952年,红线女在香港组建真善美粤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联袂演出《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55年回到广州,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担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和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是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艺术成就】
     
      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演出的剧目数以百计,成功地塑造了不少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京剧、昆剧、歌剧、话剧、电影之所长,加以融合创造。1955年回穗后,她先后主演《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焚香记》、《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祥林嫂》等一批剧目,塑造了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焦桂英、沈洁、祥林嫂等不同历史时代的各种典型妇女艺术形象。她以高超的唱做功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誉满海内外,《昭君出塞》、《柴房自叹》、《蝶双飞》、《香君守楼》、《打神》、《荔枝颂》等名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1984年举行的“红线女独唱会”,集中展示了“红腔”的艺术风貌,开创了戏曲演员举行“个唱”的先河,在戏剧界和广大观众中产生很大反响。1987年红线女以“独唱会”部分节目参加在武汉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南)演出,大受好评。1982、1988、1994年她三度率团晋京演出了《昭君公主》、《昭君出塞》、《刁蛮公主戆驸马》、《白燕迎春》等一批“红派”代表性剧(曲)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誉满京华。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在《红线女、红派、红腔》一文中写道:“‘红派’的艺术风格是很鲜明的。看‘红派’戏,我有一种感觉——极新,却又极熟;极奇,却又极稳;雅不伤俗,俗不失雅;初听,有新奇之感,悦耳、动听,但不失粤剧传统格局,有些唱段甚至是很传统的……”并强调指出:“……更为重要的是‘红派’所遵循的创作规律、创作方法和‘红派’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著名音乐家李凌认为红线女的艺术创造特点是“深深地挖掘人物的精神性格”,“善于应用声音的要素体现人物个性”,“使人物的唱腔个性化、典型化”。
     
     
    (图为:《山乡风云》红线女饰刘琴 郑培英饰春花)

      
    (图为:林若、叶选平与在《搜书院》反串谢宝的红线女亲切交谈)

     
    (图为:马师曾、红线女舞台照)
     
      红线女还拍摄了电影90多部。1998年2月5日至12日,香港临时市政局举办了“银海艳影——红线女从影五十周年纪念展”,放映了红线女部分电影代表作《慈母泪》、《玉梨魂》、《秋》、《审死官》、《原野》、《李香君》等,影剧界和传媒界对红线女在影坛上的杰出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红线女对艺术执着追求,不断超越自己,勇于创新,成就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屡获殊荣。1957年她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昭君出塞》,获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联欢节上,红线女还加唱了粤曲《荔枝颂》,该曲后来成为粤语地区传唱甚广的名曲。1981年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南国戏剧》、《百花园》举办的由观众投票评选的粤剧“百花奖”中,她位居“最佳女演员奖”的首位。1985年获美国亚洲协会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分别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太阳和平奖”。1990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
     
      1959年和1961年红线女先后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20世纪80年代后,她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香港、澳门等地演出、讲学和进行艺术交流,受到热烈欢迎和赞赏,在当地掀起“红线女热”。红线女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庆回归演出。
     
         
    (图为:中南舞台五姐妹欢聚羊城(前排由左至右)尹羲(桂剧)红线女陈伯华(汉剧)彭俐侬(湘剧)常香玉(豫剧))

     
    (图为:电影《白金龙》剧照(左)红线女(右)薛觉先)
     
      红线女一贯热心扶掖后辈、辛勤培育新人。1959年至1964年,她主持广东粤剧院青年训练班,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73年,她已负责广东粤剧训练班,担任专职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她指导广州粤剧团的青年剧团、实验剧团,组建红豆剧团,负责培训工作,开展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人才,培养造就了郭凤女、欧凯明、黎骏声、苏春梅、张雄平、杨小秋和赖琼霞等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
     
    【不朽丰碑】

      对于红线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56年5月3日晚,由马师曾、红线女领衔主演的粤剧《搜书院》在北京大众剧场演出,周恩来总理兴致勃勃观看了演出。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文艺界知名人士200多人,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座谈会,马师曾和红线女应邀参加并在会上作了发言。会议结束前周总理作了重要讲话,总理对昆曲和粤剧都给予很高评价,总理说:“两个剧种的成绩都是奋斗不息的结果。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史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从此,粤剧有了“南国红豆”的美誉。
     

    (图为:1966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接见红线女等演员。注:左二为红线女)
     
      1958年12月1日,红线女在北京见到毛主席,请毛主席赠送题词,毛主席欣然应允。毛主席想起1957年香港某报纸刊登了红线女自杀身亡的假消息,便挥笔为红线女题写了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在题词前写了一段小序:“……而红线女则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为表彰红线女对粤剧艺术的杰出贡献、传承红线女流派艺术,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1995年批准成立红线女艺术中心,并投资兴建红线女艺术中心大楼。中心于1998年建成时,举行了落成典礼暨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 “中心”成立后,在红线女的亲自策划、领导和参与下,为弘扬粤剧做了大量工作。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号召文艺界的同志向红线女学习,学习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她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离不弃、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学习她为攀登艺术高峰不畏艰辛、刻意求精、勇于改革、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学习她为培养接班人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为弘扬粤剧艺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2013年12月8日20时35分,红线女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在广州去世,享年89岁。 肖健在新华网发表题为《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和岭南文化不朽丰碑》的署名文章,指出红派艺术是中华文明的不朽丰碑。2013年12月17日,一代名伶红线女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线女送来花圈致意。送来花圈的还有胡锦涛、刘延东、刘奇葆、汪洋、赵乐际、胡春华、朱镕基、温家宝等。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等来到现场与红线女告别。遗体告别仪式上,红线女之子马鼎盛哽咽着说:“红线女与祖国荣辱与共,善始善终,她的生命属于艺术,她的艺术属于人民。母亲红线女永垂不朽。”
     
    【荣誉年表】
     
      1957年7月29日至8月1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演唱《昭君出塞》、《荔枝颂》,获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
     
      1985年,获美国亚洲协会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分别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太阳和平奖”。
     
      1990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
     
      1992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
     
      2001年6月15日,红线女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这是由美国纽约州文化事务部设立的,每年向在艺术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亚洲艺术家颁奖。
     
      2001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文化部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造研究成就奖”。
     
      2002年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红线女“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
     
      2010年4月7日,获“白玉兰”终身成就奖。
     
      2010年12月21日,获广东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2011年6月29日,获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2年2月27日,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 上一篇  关国华
  • 李淑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