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苑随笔 >

    粤剧大班中的著名乐师(之三)

    发布时间:2015-02-11 作者:黄帼珍 选编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邓细 1923年出生,男,广东番禺人。1930年进入广州八和子弟学校读书,1934年拜击乐名师罗家树为师,成为入室弟子,随师边学艺边在剧团实践。1954年应薛觉先之邀由香港回广州参加广州粤剧团工作,数年后转入广东粤剧院任掌板,直至1987年退休。邓细从艺数十年来,与众多粤剧名伶合作,包括薛觉先、上海妹、何非凡、靓次伯、任剑辉、马师曾、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楚岫云、文觉非、林小群等,其中,在《情僧偷到潇湘馆》、《胡不归》、《花染状元红》、《血溅乌纱》等剧中的掌板特别受到赞赏。他还注意打击乐的改革,如创造性地将京剧打击乐乐器“低虎锣”和“苏锣”与广东的舞狮锣鼓中的“狮钹”相结合,使粤剧锣鼓的色彩更丰富,表现力更强,至今已在粤剧界广泛运用。邓细退休后致力于教学培训工作。他曾应广东粤剧学校之邀任教,1992年应新加坡敦煌剧坊之邀前往执教打击乐,还有来自美国、新加坡的学生到广州向他拜师学艺,培养出来的学生遍布海内外。1986年,广州市总工会为其举办了从艺50周年的庆贺大会,表彰其艺术成就。
     
      邓树荣 1944年出生,男,广东番禺人。1998年被评为一级演奏员。出身粤剧世家,其父邓细为著名掌板。他除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外,还跟随打击乐手冯源初学艺。 1961年进入广东粤剧院工作,1965年开始在粤剧院属下几个剧团担任掌板,并曾任粤剧院一团的副团长。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使他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击乐的编排和锣鼓点的运用中,特别注意衬托剧情气氛和有利于人物的刻画。他参与击乐设计的剧目很多,其中以罗家宝等首演的名剧《梦断香销四十年》,丁凡等首演的《魂牵珠玑巷》、《唐太宗与小魏征》等影响较大。邓树荣还热心培养青年击乐员,曾赴新加坡开设粤剧打击乐专题讲座。1993年新加坡敦煌剧坊应邀到北京演出时,还特邀他为掌板参加演出。
     
      邓础锋 男,1919年出生,又名邓楚峰,广东三水人。从小酷爱音乐,读中学时已能操演各种乐器并钻研粤乐。后则擅长扬琴左竹演奏法,并以鼓乐扬名。民国时期多在音乐茶座、舞厅从事音乐伴奏。首倡用爵士鼓参与粤乐演奏,令人耳目一新。当时在广西等地巡回演出时颇受欢迎,有“南国鼓霸”之誉。

      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广州组织蓝宝石乐队,积极参加爱国宣传演出,曾协助并参加有关单位的外事演出接待活动。为欢迎赴朝慰问团归国,他发动音乐界募捐,举办欢迎会。随后,随白驹荣参与组织广州曲艺大队,赴各地演出。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回穗后在广州粤剧工作团工作,并任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音乐组副组长。在《游龟山》等多个剧目中负责音乐设计。1955年在全省戏剧改革汇演中,他负责音乐设计的折子戏《拾玉镯》获音乐设计奖。他还积极配合上演《迎春花》等现代戏,并参与拍摄粤剧电影《南国红豆发新枝》。1958年,邓础锋调到广东粤剧院,在三团任音乐队长,负责音乐设计。1972年调到青年演员培训班,负责辅导青年演员。退休后仍常参加市、区的民间乐社活动和辅导工作。1987年被广州市政府聘为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刘熹  男,1923年出生,祖籍广东惠阳,出生于广州。10岁随父刘运通(掌板师傅)、母姚桂邦(武生)学艺,13岁在新擎天剧团打锣,14岁起在福禄寿、霸王、胜国风等剧团从事乐队掌板。16岁只身到广西的剧团当乐师。抗日战争期间, 辗转在梧州、柳州、桂林等地的剧团当掌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先后在大欢喜、新时代、兴中华、光华等剧团工作,1952年至1957年在珠江剧团任掌板和击乐设计。1958年起入广州粤剧团任主要乐师,先后与白驹荣、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陈笑风等合作。他精通粤剧传统锣鼓乐,技法老练,运用自如,尤擅武场锣鼓。能紧密配合剧情气氛与演员的表演,使用恰当的锣鼓点,做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宽紧有度。

      刘熹还担任打击乐的设计,屡有独到心得。如在《宝莲灯》的“放子”一场中,他设计融合剧情、运用相应的传统锣鼓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剧中刘彦昌一家生离死别的悲惨气氛,成为行内处理同类题材的借鉴。他与关洪合作设计《窦一虎闹喜堂》、 《乞儿世家》的击乐,亦获好评。刘熹的掌板主动灵活,能根据演员的现场表演及时“补”或“托”,使演员的表演艺术得到更好发挥。他还热心扶掖后辈,并积极参与广州粤剧团总团艺术室整理传统曲目工作。
     
      陈昌(1939——1992)男,祖籍广西南宁,生于广州。 1992年被评为一级演奏员。生于打击乐师世家,9岁随父在粤剧团担任打击乐手,14岁在剧团当音乐掌板。后师从掌板名师罗家树,精通粤剧锣鼓,锣鼓锤头准确、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宽紧适度。他设计的锣鼓点既能继承传统特点,又富有创新变化。1956年他为吕玉郎、楚岫云等名演员灌制唱片掌板。1963年调入广州粤剧团后,先后在多部剧中担任击乐设计及掌板,较突出的有《南海长城》、《智取威虎山》、《粤海忠魂》、《罗通扫北》、《刁蛮公主戆驸马》等。1982年,红线女率团赴美国、加拿大及香港、澳门等地演出,后到北京、上海等地汇报演出,均由陈昌掌板;1988年在北京演出的“红线女艺术专场”,亦由他掌板;1985年,文化部到广州录制一批粤剧传统剧目,他担任掌板的有《西河会》、《泗水关》、《打金枝》等。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为红线女、文千岁、陈笑风、卢启光等名演员的唱片灌录当掌板。陈昌还热心整理乐谱。根据其师罗家树亲授的谱,他参与整理编写全套《六国大封相》锣鼓谱及大腔总谱,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中。
     
      陈燊(1933——2000)男,广东广州人。9岁随父陈田(又名打锣田)进入剧团学习掌板和学戏,20世纪50年代入广东粤剧院。长期的实践和钻研使他掌板的技艺大进,其竹法灵活多变,细腻流畅,与演员的表演配合默契。他参与掌板和担任击乐设计的戏有许多,包括有红线女的名剧《打神》、《李香君》,罗品超的名剧《罗成写书》、《黄飞虎反五关》等,均受到好评。他善于击乐设计,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原基础上进行改革,他在实践中使用的有“半地锦”、“秃慢五槌”、“快水底鱼”、“五梅花” 等20多种。他还悉心教导儿子陈焯荣,父子俩于20世纪 90年代合撰出版了《粤京锣鼓谱汇编》一书。
     
     
    注:本文内容选自《粤剧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