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苑随笔 >

    研究粤剧的几位洋人

    发布时间:2015-01-19 作者:叶永青选编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在粤剧史上,有几位洋人对粤剧研究工作甚有兴趣、不遗余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把他们介绍如下:
     
           其一,马克林,出生年月不详,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学者、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多年,精通汉语言文字。70年代初在香港开始研究粤剧,对粤剧的形成和历史,粤剧队伍的生存和依赖,粤剧艺术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音乐等方面的问题,尤其关注。曾多次邀请粤剧老艺人和专家学者座谈,到新界、元朗农村作戏剧演艺调查,出版了专著。曾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作《十八、十九世纪中国戏剧与社会的影响》专题演讲,演讲中引用大量粤剧材料。
     
           其二,田仲一成,1932年出生,学者,日本人。1955年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1985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教授,金泽大学文学部教授。懂汉语,曾到中国作演剧调查。从1968年起,先后出版有关中国演剧史研究的著作有《清代地方剧资料集》、《中国祭祀演剧研究》、《中国的宗族演剧》、《中国乡村祭祀研究》、《中国巫系演剧研究》、《中国戏剧史》、《明清的戏曲》、《中国地方戏曲研究》等。在上述著作中,多处有对粤剧历史和粤剧现状的论述。
     
           其三,华德英(1919—1983)女,学者,英国人。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剑桥大学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时,曾多次到香港八和会馆访问,多次邀约粤剧红伶和胡振等专家作专访或者座谈。著有《从人类学看香港社会》、《华德英教授论文集》等。其中前书引用许多粤剧资料,后书中有关粤剧的论文有多篇,均具有相当影响。其中《伶人的双重角色:论传统中国戏剧、 艺术与仪式的关系》一文,从人类学的角度,论述仪式性短剧——粤剧《祭白虎》的意义,将对粤剧的研究提升到科际整合的层面。
     
           其四,波多野太郎,出生年月不详,学者,日本人。横滨市立大学教授,东洋大学教授。曾离开日本到中国内地生活多年,到过香港、台湾,对中国地方语言方志和戏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横滨市立大学纪要的专刊形式在各期中刊发中国方志所录方言,并写有他对此研究的“专论”或“前言”。从1963年至1969年, 结集出版《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共七卷,《中国文学史研究——小说戏曲论考》。1966年波多野太郎访问香港,对香港、九龙的演剧和木鱼书进行了观摩和调查研究,并且搜集了丘鹤俦的《琴学新编》,木鱼书《钟无艳》、《背解红罗》、《韩湘子》等刊本和《麒麟阁曲谱》抄本等珍贵资料。之后他又多次访问中国内地,与各方面的学者进行文化学术交流。他不仅研究元杂剧和明清传奇,而且研究异彩纷呈的地方戏曲;不仅在戏剧文学上花工夫,也注意到表演艺术和歌唱音乐。著有《粤剧管窥》,概括地介绍了粤剧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对粤剧中的各种角色也作了综合和归纳。此外,波多野太郎对中国南方的几种曲艺也有调查研究,著有《华南民间音乐文学研究》一书,其中有《木鱼、龙舟、南音、粤讴》一章和《校正本粤讴》、《粤讴曲》、《欢喜果》三个附录。1977年他还在《东洋大学学报》第14期上发表了关于粤剧的《客途秋恨校注》。
     
           其五,詹森,出生于1941年,学者,英国人,1963年在英国的大学毕业,同年赴美国纽约攻读博士学位。1966年在美国与罗碧诗结婚。1968年至1970年与夫人在香港荃湾一个农村作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1971年前往加拿大温哥华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社会学系教授。詹森能书写中文,会说流利的粤语,并且醉心粤剧,经常到温哥华华人社区观摩粤剧演出。对其夫人罗碧诗从振华声艺术研究社及其他社团中收集得来的大量粤剧文物悉心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用英文写成了《加拿大戏剧民俗》一书并出版;发表了《暂时艺术的证据——温哥华唐人街的粤剧》、《粤剧在加拿大的来龙去脉——老传统的同时代生命力》等文章。1993年协助夫人罗碧诗将所收藏整理的粤剧文物举办“奇花盛开振华声:粤剧在加拿大一百年”展览,先后在温哥华等多个城市展出。
     
           (本文资料来源于《粤剧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