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苑随笔 >

    少数民族中的粤剧演员

    发布时间:2015-01-19 作者:叶永青选编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在众多粤剧演员中,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演员,他们在粤剧界中颇有造诣和影响。现向观众介绍如下:
     
             其一,梁素梅,1963年出生,女,壮族,国家一级演员。1979年考入广西百色地区粤剧团,1992年调入南宁市粤剧团,后任副团长。梁素梅擅演闺门旦,也能演小旦、 刀马旦。她扮相俏丽、嗓音甜润、戏路宽广。曾主演《月到中秋》、《神圣的爱》、《绣襦记》、《龙象塔传奇》、《西河会妻》、《背解红罗》、《六月飞霜》等。1986年在现代粤剧《雷雨》中饰四凤,获广西第二届戏剧展览会优秀表演奖。1997年主演《月到中秋》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1998年、1999年,先后获南宁市“德艺双馨文艺家”、 首届广西“德艺双馨戏剧家”称号。
     
             其二,陶醒非(1910—2002)粤剧演员,满族,祖辈落籍广东番禺。自小学艺,打下深厚粤剧传统艺术基础。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赴东南亚一带演出,被当地誉为“四大天王”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先后加入龙凤、永丰等剧团,在广州、香港等地演出,颇有口碑。他功架甚佳,武打身手不凡,唱腔清润、甚具潇洒健朗气质,能演武生、小生、文武生等角色。其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血溅上元灯》、 《淮阴漂母心》、《白蛇传》等剧影响较大。
     
             广州解放后,他积极投入粤剧工作。1950年华南文联主席欧阳山请陶醒非组织第一个粤剧民营班东方红粤剧团,是年11月该团成立,陶醒非首任团长并任文武生。曾主演《西关顺母桥》、《花落春归去》等。他多次率团到农村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演出《愁龙苦凤两翻身》、《花心萝卜坏心人》、《笑面虎》、《不死的王孝和》等现代戏。之后他曾到海南岛演出。1955年回广州光华剧团,主演《海底寻妻》、《陈子壮》、《血染凤凰台》、《三催龙凤阁》等戏。20世纪60年代初调到羊城粤剧团担任文武生,后演须生,直至退休。年过八旬时,参加广东粤剧八和联谊会成立五周年庆典演出,在《劫难情侣》中扮演角色,唱腔苍劲沉郁、板稳字正,台步功架仍见功力,人称“陶老八雄风犹在”。
     
             其三,郎筠玉(1919—2014),女,满族,粤剧演员。1989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原名郎紫峰,原籍北京,出生在广州。其父是清代驻粤八旗子弟的后裔,曾在广州曲艺界当掌板,拉二胡;母亲是一名“瞽师”,以唱《小青吊影》、《仕林祭塔》出名。郎筠玉自小与戏曲结缘,8岁随父到茶座卖唱,9岁转到广州西堤大新公司天台演日戏, 艺名新肖仔,后参加多个“过山班”,演过小生、文武生及花旦。抗日战争期间在越南参加靓少佳组建的胜寿年剧团,并与靓少佳结成夫妇,选演《金叶菊》等千里驹的名剧,艺术上更趋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分别在胜寿年剧团、新世界剧团和珠江剧团担纲演戏,与罗品超、文觉非、吕玉郎等合作,1958年成为广东粤剧院的主要演员,并担任过剧团团长。
     
             郎筠玉戏路宽广,技艺全面,青衣、花旦、刀马旦,甚至反串演出,都演得从容大方、细腻传神,子、平、大喉均运用自如。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主演《平贵别窑》获演员一等奖。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烈女吊英魂》、《望江亭》、《凉亭会妻》等古装戏中均有出色表演,由她主演白素贞一角的《仕林祭塔》,已成为粤剧青衣表演的代表作和粤剧学校的教学剧目。其首本戏《花木兰》既有传统表演,又勇于出新,文武兼备,形象鲜明,更是深入人心。她还演过《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祥林嫂》、《刘胡兰》、《芦荡火种》等现代戏,塑造过个性不同的妇女形象, 
     
             她热心扶掖后辈,培养过林小群、郑绮文、林锦屏、郎秀云、何丰仪等花旦。1988年在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演出时,她突发脑溢血昏倒在舞台上,后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从此多载卧床不起,但仍心系粤剧事业。她曾担任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政协常委和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名誉主席。
     
             (本文资料来源于《粤剧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