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苑随笔 >

    广东的古戏台(下)

    发布时间:2014-09-22 作者:叶青 选编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笔者上文已介绍了广东五大古戏台,现在再介绍五个历史较悠久的戏台,让读者领略广东古戏台的风采。
     
             其一,廉江横山圩古戏台。位于现廉江市横山镇中心小学,有浓厚的粤西古戏台风格,建筑面积90平方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后于清道光年间和民国时期维修多次,现作为文物保存。戏台为砖泥混合建筑,台宽8米、深10米、高8米,台面设4根六角形石柱,台侧设有4米高的栏杆。戏台坐北朝南,分前、后台,左右厢房,台前空地可容纳二千多观众。过去每逢神诞或节庆祭祀活动,均有粤剧班或雷歌班、木偶班演出。现在戏台已荒废不用。
     
             其二,雷州市镇海庵戏台。位于雷州市韶山村镇海庵前。据《雷州府志》记载:“镇海庵在韶山村,清 乾隆八年圮,黄上明倡捐修葺,又自捐银一百两生息。二十四年重修庙宇建戏台。四十八年廪生黄允良尽拆旧址,重建神堂东厅大门戏台。”该戏台为亭阁式建筑,青砖、木石结构,庑殿式台顶,台平面呈方形,四周设石柱,台宽7米,深8米,高4米,面积70平方米。戏台右侧出场门和左侧入场门顶端分别刻有“龙吟”、“虎啸”字样。后台设有化妆和放戏箱的地方。据说当年该地常有闽粤商船停靠,因此该戏台既演广东大戏和雷歌,又演闽南戏等,是当时雷州演戏最多的戏台之一。该戏台现保存完好,但已不作演出之用。
     
             其三,广州庆春园戏台。位于广州市吉祥路,始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由江南人史氏仿照北京茶园的形式建立。该茶园设有一个地台作为戏台进行演出,成为粤剧名伶和曲艺演员献艺竞技之所,庆春当时生意之所以兴隆,是因为观众可以一边喝茶一边看戏,且只收茶费,不收戏钱。道光年间的探花李文田曾为该园撰写了一副对联:“东山丝竹,南海衣冠。”张维屏所著《花地集》有咏庆春园一诗:“身似在皇州,笙歌助劝酬。岭南为创举,燕北想前游。富庶乃有此,去春皆自由。康衢传击壤,从古重歌讴。”咸丰七年(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庆春园毁于兵灾。
     
             其四,广州容光街北帝庙戏台。位于广州容光街(今广州文化公园),始建于清代光绪初年,是以木、石构筑的固定戏台,戏台连同观众席都是露天的。戏台前的空地分为免票地和售票位。中间空地为不用买票的站着看戏的地方,而两边搭有木板座位的是售票位置,男女观众不得混合而坐,要分列左右入席。每逢神诞或节日庆典,该庙常请粤剧大班来戏台演出,尤其是北帝诞(农历三月三日)之时,人群密集,热闹非凡,人们既来朝拜北帝,也来观看粤剧演出。该戏台在民国初年被弃置。
     
             其五,吴川黄坡镇山溪洋村戏台。位于黄坡镇山溪洋村旁边,始建于19世纪后期,为砖、石混合砌成的建筑物。该戏台宽20米,深18米,高7米,演戏时用竹木搭建副台和上盖。舞台前面是山溪洋村的天后宫,为妈祖娘娘的神庙。老天青、张瑞棠、朱伟雄等一批粤剧名伶曾在该戏台演春班戏及秋班戏,曾上演过南派传统戏《搜宝镜》、《西篷击掌》等剧目,戏台后于20世纪之初被废弃。20世纪80年代,山溪洋村乡亲捐资修建庙宇,在戏台原址修建新的戏台,戏台周围建有花园和文化室等。从1991年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至三月二十八日演出粤剧,为期一周。在该戏台演出的剧团先后有吴川、湛江、茂名、深圳粤剧团和广东省粤剧院。演出的剧目有《草莽英风》、《双雄闹殿》、《双枪陆文龙》、《子健会洛神》、《唐明皇与杨贵妃》、《南唐李后主》等。每逢演出时,吴川附近之坡头、廉江、遂溪、茂名、电白等地的观众纷纷前来看戏,高峰时观众多达3万人。
     
    (本文内容选编自《粤剧大辞典》之团体•机构•场所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