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苑随笔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浅谈举办红豆粤剧班的体会

    发布时间:2014-09-16 作者:曾志灼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2014年的春天,各地文化馆、站的百姓免费艺术培训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当时刚调到广州市文化馆培训辅导部,适逢春、夏季培训班的火热招生,不禁心生念头:被誉为“南国红豆”扎根于本地,何不举办一个有关粤剧表演的培训班呢?这个建议提出来,同事们纷纷发问,现在学跳舞的、学书画的、学摄影的很多,到底有没有人来学粤剧?文化馆没办过这种培训班,能搞得掂吗?在一片怀疑声中,让我心里顿时没了底,的确,这里除了场地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稍作犹豫后我决定,从无到有,先做来试试。广东人素来敢于“食蟹”,明知力有不逮,我还是硬着头皮顶硬上。
     
      于是,市文化馆春、夏季百姓免费艺术培训班的报名表格里,就新增了一期“红豆粤剧班”。 招生简章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和各大网站一刊登,开始时担心没有人前来报名,结果报了七十多人(场地所限录取了二十五人);开始时担心学员是清一色的退休族,居然来了一批中大、暨大、华师大的帅哥美女;开始时担心几个月的短训,他们会不会“四不像”?结果汇报演出的那天,他们化了大妆穿上戏服,一个个“零些醒目”, 踏上舞台从身段表演到折子戏演绎,举手投足分明“食过夜粥”。主教何国贵老师经常“身水身汗”,看到学员们的表演逐渐“入戏”了,高兴得笑不拢口。我担任一个助教的角色,边教边学,从中收获不少。学员们随后到佛山祖庙万福台、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等处又唱又做粤剧节目,继续“发烧”。每每看到他们Q群、微信发来的剧照,我心里感到无比欣慰,想想学员们上课的地方,除了一个黑板、两三排凳子,别无他物,就好似一块瘦田,居然能种出一颗颗南国红豆——培养出一批喜爱粤剧的苗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开心呢?
     
      广东人的有句口头禅,“无理甘多,做左先讲。”实践出真知,真有道理!做完了,如果要讲些什么,那么,我想浅谈几点体会。
     
      首先,万丈高楼平地起。
     
      众所周知,初学书画的人要临摹,学弹琴的要练指法,练武术的人要站桩,跳舞的人练身段,学粤剧的人要学手法。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王国维说,以歌舞演故事。戏曲舞台的表现形式很多来自于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武术、杂技、绘画、雕刻等艺术以及从飞禽走兽、花卉草木等各种自然形态中吸收养份,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千锤百炼,逐渐创造出来一套套的程式,用来表现人物,刻画性格,表达情感,在舞台上反映历史的或近代的生活,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粤剧是戏曲的一种,首先要把这些程式学下来,锻炼基本功,即“四功五法”。四功是唱、念、做、打。五法是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四功五法”相互配合得好,才能在粤剧舞台上演戏。没有这些手段,光凭内心体验和生活经验,是上不了粤剧舞台的。
     
      因此,对培训班的学员来讲,基础很重要。无论是私伙局“识得唔少”的老戏迷,还是一张白纸的后生仔女,一律从头学起。唱功,善歌者必先调其气,通过闻花式、吃惊式、叹气式体会吸气的方式。何老师拉二胡,带学员练声,通过唱工尺谱体会丹田发气用力和锻炼耳位音准。念白方面,选取若干段英雄白和韵白作为练习,除了解决学员们的读白不清,吐字归音不准确等问题,还要注意气口、感情处理等问题。指法在身段表演中较为重要,培训班教了学员“齐眉指、前指、旁斜指、后仰指、抖指、英雄指、兰花指”,还沿用了全统的指法表演练习如“天、地、日、月、夜、风、云、雪、雷、雨、山、水、石、鱼、浪、草、木、鸟、花、香、你、我、他、来、去、转、不、眠、开、避、关、美、容、眼、眉、口、心、茶、酒、饭、碗”等。掌法是粤剧表演程式之一,如“云手、整冠、整袖、抄掌、叉掌、推掌、阴阳掌、翻掌、左拳右掌、右拳左掌”也是培训班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水袖是古装戏服衣袖上的装饰物,水袖运用得好,对演戏起关键的作用。学员们学会了“上落水袖、翻袖、覆袖、抱袖、举袖、扬袖、抖袖、挥袖、搭肩袖”等动作,眼法方面有“喜眼、怒眼、惊眼、病眼、定眼、呆眼”的练习,身法方面关键在于腰部的运用,腰如松,膀如弓,胸要挺,颈有劲。步法的基本功,主要是跑圆场,我们要求学员由腿并膝,身体不可颠簸,跨部不可左右摇摆,先慢后快,双脚要控制全身的平衡。还有一些步法,如“趋步、偷步、碎步、跪步、箭步”以及几种丁字步的站法等。
     
      成人培训班的学员跟少年宫、小学红豆班的学员相互比较,大不一样,他们腰腿没那么柔软,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力稍差一些,比如说,动作要眼跟手,他们开始时经常忘记;练台步的时候身体也会左摇右晃;踏七星步像扭秧歌等。除了学员多练习,多看示范和音像资料,还有就是对他们多些鼓励,哪怕是一星半点的进步也给予肯定与赞扬,保持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经过几个多月的培训,看学员们表演的身段组合,有点“系威系势”,连唱带做也“似摸似样”,比起刚开始的时候顾得头来脚反筋、着了戏服似着马骝衣的狼狈,真有一种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感觉。
     
      其次,因材施教。
     
      培训班的学员年龄最大的六十八岁,年龄最小的中大本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也有二十三岁了,中间有一批三、四十岁的师奶和大叔,他们的年龄已经过了最佳练功的阶段,所以粤剧表演中的毯子功,如拿顶、前桥、虎跳、抢背、筋斗等,腰腿功里的开一字、旋子、绞纱等,没有童子功的基础容易损伤。因此,教学上放弃一些毯子功和腰腿功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文有文的教法。
     
      粤剧的表演手段,有非常丰富的程式,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规律:做功方面有开步、企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水发等;传统的功架一般有行礼、饮酒、开门、跨门槛、上楼梯、下楼梯、上马等;套路如配马、洗马、杀妻、推车、跳罗伞、三搭箭、推磨、水波浪等;坐有坐相,站有站姿,看有看法,指有指法,以桨当船,以鞭为马,上楼下轿,开门关窗,观星望月,采桑摘花等,可谓无比丰富,学之不尽。不过时间一长,我们逐渐发现学员对程式的学习有些厌倦的情绪,当初的那种新鲜感逐渐淡化了,而对作为观摩的节目,如《穆桂英巡营》、《红娘递谏》、《罗成写书》、《潞安州》等则有强烈的兴趣,跃跃欲试想演一回。其实按照他们的水平应该说是不行的,俗话说,基础不牢,容易倒槽。我记得以前在粤剧学校的时候,一二年级练基本功,学程式套路,三四年级才开始学戏,但细想,毕竟是成人业余培训班,学员有兴趣,才会学下去,所以我们作了些调整,一边练功,一边教戏,以戏长功,以功助戏。那些学员听到学戏的消息,仿佛拾到金一样高兴,一夜之间,把各自喜爱的折子戏全报了上来,加起来一大箩筐,让我们傻了眼。

      最后,因势利导。
     
      学戏,学员的热情就像爆竹般点燃了起来,古语云,好之不如乐之,我们希望学员们在愉悦中学习,在开心中成长,于是顺应他们的要求教一些折子戏。先让他们背曲,然后行位,再细执动作,一边教身段动作,一边还讲解戏其中的奥妙,俗称讲戏。成人学戏比少儿学戏有个长处,就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生活阅历比较广阔,理解人情世故和历史文化都比少儿有深度。有时候我们也会坐下来一起作些艺术的探讨,让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互相讨论声中碰撞出艺术的火花来。
     
      演戏是舞台艺术较高的境界,如何演好戏的学问,就像一眼深不可测的老井,越挖越深。学员们尽管掌握了一些表演的程式,但是不同剧情的不同人物,表演起来就有天壤之别,绝不可以拿几个程式往戏里一套就以为搞得掂。如折子戏《梦会太湖》中的西施和《鸳鸯泪洒莫愁湖之游园》的莫愁,都属花旦行当,装扮与表演却是大不相同。《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和《潞安州》的陆夫人都属青衣行当,演起来也相差很远。就算同一个人物,《三击掌》和《平贵别窑》的王宝钏,因为一个是住在相府的千金小姐,一个是屈居寒窑的新婚少妇,同一出戏,行头和做派都有不同的处理。
     
      将剧情和人物分析得透彻一些,学员们理解多一些,演起来会好一些。比如《霸王别姬》中的一段:
     
      [霸王回营介]
     
      虞姬:(白)哦,大王回来了么?
      霸王:(白)回来了!
      虞姬:(白)大王回来,大王请坐!
      霸王:(白)虞姬,坐!(坐介,叹气)唉!
      虞姬:(白)哦?大王,你今夕归来,似有不乐,我这里早已备得水酒,且与大王痛饮几杯。
      霸王:(白)如此说,拿酒来!
      虞姬:(白)大王呀!(唱士工慢板)人生快事殊难得,且来共醉琼浆……
     
      这个片段的对白不算多,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其实蕴含着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握不好,演起来容易流于形式。霸王出战,虞姬为其安危而感到担心,见他平安归来,心里的大石总算放下来,心生欢喜地上前问候,大王回来了么?(注意掌握分寸不能过火,不然观众看着成了彩旦),霸王战败回营,心情难免沮丧,但为免美人忧虑还是强压愁颜,应了一句,回来了——。但毕竟战败心境不佳,一坐下来忍不住叹了一句:唉!虞姬通过“哦”的一声,察言观色,心里自然明了几分,但她不愿增添他的烦恼,于是说备得水酒与他共饮。好一个知心知肺的美人,霸王正欲借酒消愁,于是同意,如此说,拿酒来(官话)。虞姬接下面的一句大王呀——,用了一个拖长音,意思是想把霸王从愁烦中的困境拉开来……人物对白,既是有声的交流,也是无声的交流。有声的交流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无声的交流则用眼神、姿态、手势、背弓等形式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由于学员们的基本功不够扎实,身段动作的美感还缺些火候,不过他们理解剧情和人物却比较到位,例如,几位读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懂得把理解到的潜台词融入角色的表演之中,传情达意之间,往往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业的时候,我为学员们组织了一场汇报演出,节目有集体合唱《红豆班歌之独把风骚领》、身段组合表演《粤剧身段舞》、折子戏《帝女花之香夭》、《潞安州》、《梦会太湖》、《鸳鸯泪洒莫愁湖》、《霸王别姬》、年龄较大的几位学员安排表演唱《洛水梦会》、《再进沈园》、《招魂》、《一江春水向东流》,学员们的亲戚朋友纷纷前来助阵,化妆、拍照、戴咪、台前幕后,上窜下跳,忙个不亦乐乎,演出现场气氛热烈。前来观摩的老年大学粤剧班的学员,报以学友们热烈的掌声以鼓励。
     
      时间过得真快,在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他们了,我心里时刻记挂着他们。难忘记,他们刚入学时,自报家门的那份羞涩;难忘记,他们试穿戏服时的欢喜和雀跃;难忘记,他们首次合乐时,见有十多个器乐师傅为其伴奏的兴奋和激动;难忘记,加班排练完跟他们去坐地铁的路上,发现头顶满天星斗,月亮走时我也走的情景;难忘记,汇报演出完毕,大家握手言别时的那份依依不舍。言犹在耳,一切仿似昨天发生。忽然想,是谁把这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吸引在一起?又是谁让大家如痴如醉地遨游于艺术的天地?我想,应该是南国红豆的魅力吧。——她曾被无数人所仰慕,并为之倾心相向,一往情深!正如唐朝大诗人王维所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