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苑随笔 >

    广州粤剧名伶旧居过半堪虞

    发布时间:2013-06-3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省文物局将成立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吸纳民间力量 
     
            开栏的话:6月10日广州民国建筑金陵台、妙高台遭强拆后,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广州近年来涌现出的民间文物保护力量,他们曾是保护金陵台、妙高台最早的呼吁者。6月28日,南方日报刊发《保护广州历史建筑,民间“在行动”》报道后,引起了省文物部门的关注。
     
            源于尊重与信任,也为了不让下一个金陵台、妙高台的悲剧重演,为了给我们的城市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广东省文物局与南方日报迅速行动,联合发起“广东文保民声直通车”,即日起向全社会征集“濒危文物”线索。南方日报也将从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持续关注保护文物和历史建筑的政府力量、专家智慧与民间行动。敬请垂注。
     
            即日起,省文物局与南方日报联合启动“广东文保民声直通车”平台,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刘伟伦成为该热线的第一位报料者。他将协会在广州恩宁路长达1年走访挖掘出的30多处粤剧名伶旧居,作为文保线索提交省文物局。昨日,省文物局组织专家与文保团体座谈,就恩宁路名伶建筑群的保护进行了探讨。省文物局副局长曹劲向南方日报记者独家透露,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将于今年秋天成立,它将吸纳、发挥民间力量,并为政府与民间文保力量提供沟通的桥梁。
     
            现场:
     
            名伶旧居现况过半堪虞
     
            步入恩宁路永庆二巷,著名粤剧演员张活游、刘美卿旧居早已成了空巢。早被划入文保红线之内的昌华新街29号的靓少佳、郎筠玉旧居,虽然中西合璧的建筑外墙仍旧美轮美奂,但内屋却因旁边昌华涌的开挖而出现不少裂痕。而马师曾、红线女旧居所在的十二甫西街,则成了一片瓦砾……
     
            粤剧名伶旧居的现状,让人不免联想起前不久被强拆的妙高台,那曾是粤剧名伶薛觉先上世纪50年代的住所。
     
            刘伟伦在记者面前翻开一份精心制作的《广州西关粤剧名伶旧居图》。图上标出每家旧居所在的街道位置,空白处还增加了一些卡通公仔作为指引,妙趣横生。为了制作地图,网友前后组织了9次“扫街”,通过街坊口述和图书馆资料的收集,协会最终发现了38处名伶旧居。
     
            据介绍,恩宁路的名伶旧居群形成于上个世纪40年代。随着粤剧行会八和会馆进驻恩宁路,不少粤剧艺人也纷纷来到周边购置产业,除马师曾、红线女等粤剧名伶外,恩宁路还孕育了武打巨星李小龙、香港著名填词人黄霑、广州著名主持人郑达等知名人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亦可见一斑。
     
            刘伟伦表示,38处名伶旧居中,已有马师曾、红线女夫妇旧居遗址等9处被夷为平地。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发现,关海山旧居已被街道征用,拆迁方也已经作出补偿,未知会否拆除。芳艳芬旧居则因不为人知而沦为麻将馆。而更多的旧居则被不当修缮而丧失历史韵味。
      
            不过经专家认定,刘伟伦发现的38处故居中也有不少已经纳入保护范围,例如位于宝华路十六甫西二巷23号的张活游另一处故居,就已经被明确列为文保单位。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14号的黄霑旧居、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的李小龙祖居等,均已确定处于文保红线范围,部分目前还正加紧修缮。
     
            专家:
     
            连片保护粤剧文化空间
     
             对恩宁路的名伶旧居群提出保护,社会一直有呼声。去年广东八和会馆名誉主席崔颂明曾编订《粤剧伶人聚居西关示意图》。早在2010年,中山大学教授李以庄就致信政府有关部门,呼吁对其进行连片开发。
     
            近年来,随着恩宁路改造工程的进行,恩宁路粤剧文化的保护也日渐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在去年12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修订中,恩宁路被纳入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广州市长陈建华力促粤剧艺术博物馆落户恩宁路。据了解,粤剧博物馆由广州市政府与荔湾区政府共同出资,初步投入2.63亿元,预计2015年前落成。
     
            然而,更多粤剧名伶旧居的保护,是长期困扰文物界的难题。“对名人旧居的保护,文物界一向偏重政治界名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表示,虽然粤剧名伶在广府地区享有较高社会知名度,但“行业名人”的身份让他们的旧居还是很“吃亏”,要评上文保单位也并非易事。
     
            尽管不少街坊与文保人士对粤剧博物馆的兴建乐观其成,但他们认为,恩宁路的粤剧氛围已大不如前。自从旧城改造启动后,随着原居民的不断迁出,粤剧的文化空间也受到了挤压。缺乏廉价场所聚会,是许多私伙局面临的问题。一直为“发烧友”提供场地和设备的八和会馆也表示,馆方目前属于亏本经营。而龙津路上为戏班提供场地的荣华楼,近日也因经营困难传出“逼迁”的消息。
     
             “恩宁路在建造粤剧博物馆的同时,也应该保护现有的粤剧文化资源。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尽量把现有的粤剧文化资源保留下来。”广州市考古所副所长朱海仁认为,粤剧的文化遗产是广州城市文化遗产的闪亮一笔,这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
     
            而广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也认为这份“粤剧伶人聚居图”很有意义。“未来的恩宁路改造是否能以粤剧博物馆为重心,串起这一大串粤剧名伶遗迹,展示给世人看?”他认为,粤剧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个终结的概念,不是把它们像木乃伊一样放入博物馆,而应形成一种“活态”保护。
     
            举措:
     
            筹备成立古迹保护协会
     
            曹劲对广东的文物保护总体局面进行了分析。她表示,第三次文物普查确定了全省37156处不可移动文物,对于这部分文物的本体安全,文物部门能够提供有效的保障。然而,那些没有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地位则比较尴尬。
     
            由于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分属文化、建设两条行政体系,这也给诸多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的保护带来难度。广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政府应该与社会力量共同构建“金字塔”式的文保体系,政府应着力保护的“金字塔尖”的文物建筑,其数量应该少而精;其次,再往下应该有数量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它们作为金字塔的塔基,应吸纳社会力量保护、“活化”利用。
     
            据了解,广州市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3000多处。金陵台事件发生后,市规划局也加紧进行历史建筑的“地毯式”普查,已经有几千座历史建筑纳入其保护视线。
     
            曹劲透露,广东省文物局正在筹建“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预计将在今年秋天成立,以使民间文保团体声音“直通”政府层面。该协会是由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组织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省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将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接。省文物局计划将文物保护的政策制定、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部分工作向协会进行转移。作为政府与民间文保力量沟通的桥梁,协会同时将向非专业的民间人士开放。“我们还考虑为民间文保人士提供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