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苑随笔 >

    粤剧武生摇篮藏身土华深处

    发布时间:2013-04-1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永和堂是曾经辉煌的八和会馆八堂之一。     
     

     
           长期弃置已成危房望被修缮
     
            被誉为粤剧祖屋的八和会馆海内外闻名,“八和”之名源自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慎和、普和八个堂,分别为不同的粤剧行当提供活动场所。始创于清代的永和堂是目前发现仅存的一个堂,专门负责训练武生和小武。它藏身在广州海珠区土华村深处,鲜为人知。昨日,记者随土华村老人寻访,只见永和堂外观完好,灰塑木雕精美,但由于长期弃置,两廊已经倒塌,成为危房,亟待保护。
     
            “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凡有粤剧的地方就有八和会馆”,这是在海外华人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话。被尊为“母会”的广东八和会馆于清光绪年间在广州黄沙落成,是由粤剧艺人所建的粤剧行会组织,被誉为 “粤剧祖屋”,是为了加强了戏行中人的团结,保障戏班营业正常开展。
     
      在八和会馆成立以前,广州就有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八个堂口,为不同的行当提供训练住宿场所,也是“八和”之名的由来。
     
      武生戏班大名鼎鼎
     
      坐落在海珠区土华村的永和堂,是土华梁氏第15代传人梁殿光在中举后建起的。后来,永和堂戏班名气渐大,演变成八个堂口中的一个,专门训练武生和小武。梁宪和说,直到民国时期,以武生为主打的永和堂戏班广受戏迷欢迎。每次挂牌演出,都是被翻牌最多的戏班,牌 匾由于被翻摸次数众多,颜色还特别黑。“可惜‘文革’的时候,戏班的牌匾被破坏了”。
     
      荒废多年亟待保护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左拐右转,在土华村深处的崇善右五巷,记者找到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永和堂。只见这座两进的镬耳山墙建筑外观保存较好,梁上的灰塑和木雕十分精美。然而在大门背后,却是废置多年, 堆满了各种木料杂物,粤韵全无。守堂人惠姨告诉记者,永和堂是属于整个宗族的共有财产,因此谁都不敢怎么动,平时只能大门紧锁。
     
      文物专家崔志民介绍,永和堂两进三开间约400平方米,气势宏大。大门、山墙、梁柱、瓦檐保存基本完好,保留有众多艺术价值较高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壁画等,“很有文物价值”。但他也惋惜地说,荒置多年后,目前永和堂两廊已经坍塌,成为危房,木雕灰塑有不同程度破损,木构件四散。 
     
      对于永和堂的修缮,梁氏后人和崔志民都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范畴”。与此同时,梁氏后人希望永和堂能被梨园子弟知晓和关注,将来可作为恢复粤剧基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