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剧苑随笔 >

    留住私伙局好声音

    发布时间:2013-03-2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专家呼吁借老城区打造5A,公共投入应更多涉及民间文化活动 
     
            上周,关于佛山陶文化提升行动计划正式出台。在祖庙、仁寿寺、梁园和南风古灶联合申请打造5A级景区的视野下,重拾佛山文化自信、探索“以文促商”,文化不能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不是仅关乎几个文化人的事,重新思考佛山文化与经济、社会效益的互动关系,发挥文化对于佛山尤其是中心城区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正当其时。
     
            老城区打造5A级景区,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除了扩大面积动迁拆迁、规划立项外,政府和社会还要做什么?一方面,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十年后,老城区历经跌跌撞撞、左冲右突,此时如何重拾文化自信,亟待树立起文化标杆;另一方面,以佛山粤剧私伙局为代表的品牌文化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文化促进城市品位和影响力的升级就要更接地气。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疾呼“钱要用在刀刃上,就像罗丹之于法国的意义,佛山的百姓要能够受惠于丰厚的文化资源。”
     
            “梨园歌舞赛繁华,万人围住看琼花”。佛山粤剧的繁荣,虽然已经没有了水网红船之上的胜景,但正是因为在民间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爱好者,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佛山的多个公园和社区里,一直活跃着民间自发组织、以其自备乐器、自由组合、自娱自乐而得名粤剧私伙局。渴望政府公共投入能够涉及到私伙局这样的民间文化活动,好让粤剧爱好者们痛痛快快地唱粤剧,成了粤剧爱好者们最朴实、最迫切的愿望。
     
            粤剧爱好者:一曲30元“很想唱个痛快!”
     
            “政府现在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我们觉得如果能够涉及到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涉及到粤剧的乐器、音响的投入就更好了。”
     
             “最希望能为我们老人家改善一下演唱环境、改善一下乐器条件。粤剧琼花本来就是佛山本土品牌文化的一部分,希望佛山的公共服务能够涉及这一块。”
     
            “我是唱不起的,当然想痛痛快快唱上几曲,不用再花钱排队霸位就更好了。”
     
            ……
     
             这是记者在走访中,来自粤剧私伙局最为集中的声音。而这些粤剧爱好者们,又多以退休的老人家居多。他们中一部分人把每个月五分之一、甚至是四分之一的退休金用来支付粤剧演唱费用。有的人节衣缩食,每周也要唱上一曲每分钟八毛钱的粤剧。
     
            这个周末,周姨和三位老友正沉浸在《秦淮遗梦》的曲调中。精心装订起来的《小周后》、《孟女寻夫》、《南香残梦》等曲谱,陪伴了周阿姨数年。十年来,周姨耗时最多的就是赶场——每周骑自行车从城南赶往江湾、普君北等三个私伙局,最远的时候,要骑半个多小时的车到大塘涌。用她的话说“奔波就是为了要赶去霸位。”因为即便是奔波于多个私伙局,但由于每个私伙局都有一百多人的庞大群体,要唱上一曲,通常要提早占位置。而每月的退休金中,有近五分之一都是用来支付粤剧演唱的。尽管有儿子的大力支持和补贴,她还是觉得“很不过瘾。三档私伙局几百元,其实算下来每月只能唱四个上午。”
     
             “一分钟八毛钱,我是唱不起的。”面对记者,年届60的陈姨很坦诚,她说自己家里经济情况不太好,尽管如此,她还是选择在社区居委的星光老年之家练嗓。居委会为老人们请来了几位乐器师傅,三队老人不用霸位,大家都有机会轮流上场。在陈姨看来,偶尔花上20元,就能享受到外面上百元的演唱时间,已经非常满足。
     
            民间自发整理粤剧理论 望得到推广支持
     
            在祖庙、石湾、张槎和南庄,都活跃着一批像周姨、陈姨这样的粤剧忠实爱好者。记者了解到,演唱费用居高不下,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多位粤剧爱好者表示:“一套完整的粤剧演奏乐器包括高胡、扬琴、琵琶、锣鼓等至少需要将近两万元,再加上粤剧伴奏师傅稀缺,一段半个小时的粤剧唱下来花费二三十元左右。”
     
            “大部分私伙局其实只是象征性收费,来曲艺社的乐器师傅都是喜欢这帮老友、喜欢这个氛围过来的,每月上缴的会员费,也都用在修补这些乐器和交电费上。”常常活跃在中山公园的“红船曲艺社”,采用的就是“社团会员制”,喜欢粤剧的朋友每月交上一定的会员费,可以每天练嗓。仔细望过去,演唱现场的布置很是简单:几把掉了漆的椅子、两台已经裂开了口的音响设备、两把用蛇皮补过的二胡、一个用夹板订修过的秦胡、一架垫高过的扬琴架子,再加上两把话筒,粤剧爱好者就满足地开唱了,初春的微风中,一出《人面桃花相映红》,把席地而坐听曲的人们听醉了。
     
            私伙局的组织者蔡伯,一直致力于粤剧知识的收集和整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整理出了《粤曲基本知识》两本教材。小心翼翼地手捧教材,他向记者介绍说:“乐谱上的乐器标识全都符号化,年轻人容易接受,外国朋友也看得懂。这是我的心血之作。”
     
            记者了解到,除了组织红船曲艺社的活动外,蔡伯还担任佛山科技学院“小琼花粤剧社”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在他看来,目前粤剧传统文化推广面临“好又好不上去,坏又坏不下去”的尴尬:“一个地域如果没有特色传统文化,那就很难葆有生命力,现在要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接触、接受粤剧文化,就得把粤剧引入到校园里,目前粤剧课的两大难题就是没教材和没老师。”
     
            “就是喜欢,放不下粤剧。”他透露,近期几位热衷粤剧的老粤剧家已跟佛山大学教育学院达成共识,正在商讨把粤剧课程引入教育学院的课程里去,以培养更多的粤剧教育者,佛山打造5A级景区的契机下,希望粤剧在民间的发展能得到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