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关于当今儿童粤剧现象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23-09-26 作者:关楚贤 来源:南国红豆 点击:

    儿童粤剧,顾名思义是与儿童有关系的粤剧。那么,什么是儿童粤剧呢?目前,各小学、幼儿园以及社会对于儿童粤剧的做法大致有三种现象:第一种是大人编演儿童故事粤剧,由大人娱乐儿童;第二种是儿童装扮成大人,演超越儿童心智、力气的大人故事(此处指爱情故事、超负荷武打戏等)娱乐大人;第三种是专门编写儿童题材的粤剧,由儿童扮演其中角色,使之自娱自乐,又能引导儿童近距离认识粤剧。上述三种情况是当今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能对粤剧与儿童的发展起什么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儿童粤剧《大话哪吒》

    一、为什么会出现儿童粤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粤剧是中国戏曲园里的一株“南国红豆”,其“热情似火,缠绵悱恻”的艺术感染力,曾引导无数观众在娱乐中获取坚毅前进的力量。随着岁月的变迁,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粤剧演出的市场从城市退守农村,再从农村走向被边缘化。印象中,广州市粤剧团曾做过一份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广州的粤剧铁杆观众只有两千多人。这一调查结果在业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澜,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粤、港、澳三地粤剧界纷纷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小学、幼儿园学生接触粤剧、认识粤剧、了解粤剧。渐渐地,儿童粤剧的叫法就开始出现了。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52号文《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提出: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鼓励学校建设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中小学与本地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合作开展校园戏曲普及活动;鼓励中小学特聘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2016年,粤府办11号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以及把学生观看戏曲演出纳入大中小学美育教育内容。国家、地方政策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粤剧进校园”成了很多地方的文化品牌。有的地方为了参加省级以上的少儿赛事,专门创作少儿题材的粤剧小品、小戏、大戏等节目,为了区别于现今市场上的粤剧剧目,故在剧目名称前特别标注“儿童粤剧”或“少儿粤剧”字样以作区别。久而久之,就有了“儿童粤剧”的专属叫法。


    粤剧进校园

    二、儿童粤剧的本质是什么

    儿童粤剧从起源上看,儿童粤剧的特别之处在于儿童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故事,从演故事中娱乐、成长,或大人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故事,儿童从观看戏剧故事中娱乐、成长;从现实生活中看,现在流行的所谓“儿童粤剧”,更多是儿童装扮成大人的角色行当,演不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戏剧故事,娱乐大人。

    10年前,佛山地区有一学生参加粤剧粤曲类比赛,表演的粤剧折子戏是《玉河浸女之殉情爱》。当年,表演这个节目的小女孩只有8岁,只见她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化着大装,水袖还不是很会使用,更不知情爱为何物。对于剧中人物为什么要殉情,她是全然不知道的。那次比赛后,笔者还看过一场少儿粤剧节目展演,全场所有粤剧折子戏均由学生演出,除了《玉河浸女之殉情爱》,还有《梦会太湖》《帝女花之香夭》等。当时的媒体高度赞扬了该演出,还称粤剧有接班人了。当时笔者作为一个观众,感到非常疑惑:看着一个个面无表情的小演员,他们真的了解粤剧吗?为什么要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灌输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

    后来,笔者由于工作原因,经常接触到有兴趣学习粤剧表演的小学生。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老师和两个小学生排粤剧折子戏《拷红》,当时师生有一段对话,记录如下:

    “老师,为什么老夫人要打红娘?”

    “因为红娘做了错事。”

    “红娘做了什么错事呢?”

    “因为红娘偷偷带小姐去张生的房间。”

    “为什么红娘不能带小姐去张生的房间?”

    “因为古时候女孩子是不能进男孩子房间的。”

    “为什么不能进呢?”

    “不能进就是不能进,这是规矩!”

    小孩子天生好奇爱提问,老师忌讳“爱情”二字回避着回答,谁知老师越是回避,学生越是穷追不舍,最后只能加重语气结束对话。如此这般,笔者更疑惑了:既然老师在学生面前忌讳讲“爱情”,为什么还要教《拷红》这一折戏呢?粤剧进校园究竟是为了什么?儿童粤剧的本质又是什么?难道只为了“小梅花”这一虚衔?还是我们的观众看老倌看腻了,需要一些“小小鲜肉”来调节胃口?

    旧社会,伶人的地位极低。那个时候,学戏的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看戏的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但以成年人居多。穷孩子想华丽转身变成富孩子,必须勤学苦练,学会多出有市场价值的名戏,以便作搵食之用。今天,不管是儿童粤剧的出现,还是“粤剧进校园”的行动,我们的初衷都是希望能培养一批新生代年轻观众。既然儿童粤剧是粤剧艺术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新产物,对于儿童粤剧应该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定论。由于儿童粤剧属于儿童戏剧范畴,笔者结合儿童戏剧的定义进行归纳,儿童粤剧的定义应该是:适应儿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状态和对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的粤剧。目的在于: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与活泼、明快的情节向他们剖析严肃的主题进行美的感染,为儿童带来欢乐的同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其本质是立足本土,为儿童健康成长服务。


    粤剧折子戏
    《黛玉葬花

    三、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粤剧

    “从人的社会性来说,儿童跟成人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发展的水平来说,他们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儿童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的时期。”②一个人从3岁到12岁被称为儿童,这期间儿童的心理发展期分为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粤剧的市场主体是3至12岁的儿童,因此,我们的作品无论是剧本平面还是舞台立面都应该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目前,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专业院团以商演运作的模式进行儿童粤剧的创演尝试。儿童粤剧的存在基本上在部分小学和幼儿园的第二课堂。

    儿童粤剧是21世纪粤剧艺术主动走近儿童的新产物,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新尝试。最初,粤剧刚进入小学、幼儿园时,没有标准统一的教材,各地各自为政。有的学校走了一条相对规范的路,而大多数学校都走了崎岖之路,甚至与教育本质相违背的功利之路。总的来说,失败大于成功。儿童粤剧想要在校园里扎根并长足发展,必须要有服务儿童健康成长的意识,而不是自以为是地打着粤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号,强行灌输所谓的“优秀”。我们应该要立足在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粤剧的问题上来解决问题。

    首先,儿童粤剧的选材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学步启蒙时期,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养将是日后成人成器的基础。儿童粤剧作为学校美、德教育的一部分,选择或创作作为学生排练用的剧本在选材上要严格把关。

    曾经,佛山南海某小学在一次粤港儿童粤剧交流展演上上演了粤剧《沙家浜》中的三折戏:《坚持》《奔袭》和《军民鱼水情》。当时有专家批评:这三折戏没有童真童趣,革命样板戏不应该在小学生中出现。笔者对该专家的点评不敢恭维。儿童粤剧童真童趣固然重要,但历史教育更重要。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一个民族不知历史,不尊重历史就等于无根浮萍。中华民族走到今天,五千多年文明从未间断,是因为我们世代传承历史、尊重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以史为鉴。粤剧《沙家浜》虽然是20世纪的移植剧目,但其贯穿全剧的爱国情怀、不屈不挠的革命情操、军民一家亲的精神至今还焕发出时代的光芒,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


    少儿粤剧表演《飞兵奇袭沙家浜》

    后来,他们除了排演《沙家浜》,还根据语文课本中《将相和》一课提炼创编粤剧小品《将相和》。笔者曾参与粤剧小品《将相和》的排练,当时扮演廉颇将军的学生十分顽皮,不听教导还影响别人。当排练无法进行的时候,大家都想换个听话的学生来演,可是我们文化局的老局长不想放弃,于是暂停排练,给学生们讲廉颇将军的故事。听罢故事后,该学生顽皮捣蛋的行为悄然收敛,蜕变成了一个敢于承认错误并坦然负荆请罪的“廉颇将军”。他不但自己变成了勤奋的好学生,还教导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学习廉颇将军的故事。一个大忠、大义的历史人物以其戏剧形象在少儿心间播下了善美的种子,它所造就的是民族的灵魂。这是粤剧进校园的意义所在,亦是其目的追求。审美的终极目标,是人性、品格、善与美的升华。笔者一直以为粤剧艺术高台教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经过那次排练,我发现我错了。特别是在小学、幼儿园,儿童粤剧作为美育、德育涵养教育的补充,娱乐孩子之外,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

    其次,儿童粤剧要有一个规范的剧本。何为规范的剧本?它包括:儿童剧本的美育、德育应有的崇尚要义,曲词句格、语法、语义规范以及生活常识。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舞台二度创作的根基。一个剧本的好坏直接决定该剧舞台呈现的质量。为儿童选择或创编粤剧剧目,要把握好美育、德育应有的崇尚要义。谈到儿童粤剧,有很多人提出:儿童粤剧是不是只能写儿童的故事,绝对不能写大人的故事?其实不然,只要故事(包括典故)内容不超出儿童心智承受范围的,大人、儿童题材的故事都可以演。如:《孟母断机杼》《岳母刺字》《铁杵磨成绣花针》《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这类大忠大义、有爱扬善的传统题材作品,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是很适合儿童排演的剧目。这类作品既能启迪儿童心智,也能帮助儿童认识粤剧的行当要义,是应当推崇的。新编的儿童剧目也一样,只要遵循忠、孝、仁、义、礼、智、信的要义,不违反儿童心理承受底线,能起到美德引导作用的故事就可以走进校园。

    句格:指粤剧唱词的句格要求包括——“字数、句顿、上下句、声韵”①四大方面;语法:指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语义:指词语、句子等的意义;生活常识: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普通知识。儿童粤剧剧本既是学生进行舞台表演的依据,也是学生的课外读物之一。儿童粤剧剧本作为儿童课外读物,它要承担开拓学生视野的任务,因此它的行文结构必须要规范。实际排练演出中,很多节目为了达到比赛的节目时长要求,往往把超时的剧本压缩。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问题在于不是每一个教习的老师都懂粤剧唱词的句格要求,剧本一压缩就出现“违规”现象了。语法和语义的问题多数出在小曲填词,有的作者为了所填的词合符原曲的音,故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语文写作要求。例如:“【无锡景】我被罚扫厨房地板有因由,为食到无人有。妈妈说我口福不修,吃进口的都跌到饭台两头……碗中一斗饭,脚底剩半斗,阿妈动计谋,要二乙学识规仪尊师友。”这段小曲的内容主要讲述小孩因为不好好吃饭,所以被妈妈罚,可见剧作者的良苦用心!只是最后一句“要二乙学识规仪尊师友”与前文的表达内容不是很相符。②再如:“【二黄煞板】妈妈好,晨昏管教关怀至上,幼子顽皮,妈妈慈祥,感激妈妈每日每天照料忙,埋头读书勉励勤词章。”这段唱词主要表达小孩感激妈妈照顾,但文中“感激妈妈每日每天照料忙,埋头读书勉励勤词章。”这段曲词由于词中主语表达不清,所以让人产生究竟是妈妈每日忙于照顾小孩还要努力读书,还是小孩为了感激妈妈的辛劳而发奋读书的句意歧义。③这些细节,剧作者在曲词写作中都是应当注意的。对于生活常识,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生活常识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儿童启蒙读物更是不能忽视。笔者创作了一首幼儿粤曲《小蚂蚁抬玉米》,曲中提到“—只小蚂蚁抬不动大玉米,叫了很多蚂蚁一起把玉米分成小块,大家一起把小玉米抬回家”,有一位前辈向笔者提问:“小蚂蚁怎样把大玉米分成小玉米,用刀还是用叉呢?你要好好想清楚,小孩会问你的。”我当时说:不用刀也不用叉,用嘴巴咬开来分。像这样的事情,我们作为编剧、撰曲是天天都要考虑的,因为目前进校园的剧本基本上都要与教育挂钩的,不能糊弄孩子!更不能忽悠孩子!所以我们写作品不能想当然地去写,写作离不开生活经验。

    最后,儿童粤剧需要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表现形式。基于目前儿童粤剧只存在小学、幼儿园的学生第二课堂,所以我们进校园的剧目在表现形式上不能拔苗助长。粤剧表演艺术博大精深,绝活繁复,要把一整套粤剧艺术表演技巧搬进小学、幼儿园是不现实的,也是荒唐的。近年来,少儿类的粤剧比赛越来越频密,有些学校为了荣誉,让学生演《血溅鸳鸯楼》《三岔口》这类武打戏,个中的体能要求与技巧难度,超越了普及义务教育小学少儿学生的承受负荷,实是不适宜提倡。当然,事实证明有的学生经过训练是能够演这类武打戏的,但能够演不等于完全可以演。“武”字除了关于军事或技击、勇猛、半步这些基本字义外,还有“扬戈止武”的意义。演武打戏,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武”字的要义。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不喜欢通过打仗来扩疆,很多时候动武是为了止武,是正义之武,不是为了拿奖而武。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老师是要引导他们走正路、爱学习的好习惯的。学生不是学校博取名利的工具,广大粤剧艺术工作者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扎根校园”而把粤剧艺术绑架交易。粤剧艺术要想永远扎根校园,一定要回归传递真善美的初心。


    折子戏
    三岔口

    四、儿童粤剧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儿童粤剧从最初零星出现到今天如火如荼,短短近二十年的时间已经在学校、家长和儿童之间掀起旋风,表演剧目的节目时长虽短,意义非凡。中国戏曲艺术“合歌舞演一事”,经过几百年的锤炼,形成了独特的戏曲结构、戏曲语言和戏曲程式。这是中国戏曲独一无二的诗性美。儿童粤剧正是以戏曲的诗性美连接广府后人传承广府文化的桥梁。

    随着各方面深度推广普通话及英语,广府后人已经渐渐地与白话(广州话)越行越远。“粤剧进校园”正好重新创造白话交流的语境,一方面让广府后人重习母语,一方面让外来学生有一个学习白话的环境与途径。儿童粤剧既能在儿童中推广普及粤剧通识,又能重育白话生存发展的土壤,宛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使广府文化延绵不断,触手可及。2008年,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准备开启“粤剧进校园”项目,当时愿意把粤剧引进校园的学校是很少的。当年南海区出了个粤曲小神童——潘时昇,时任南海区西樵镇第一小学的李校长主动找到区文化馆,提出要求:“能不能为我们学校培养一代代‘潘时昇’?我不要求我的学生个个都成为‘潘时昇’,我只希望通过粤剧让他们改变气质,从而更自信,更热爱家乡。”因为潘校长的一番话,南海区文化馆与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编排了广东省第一套“粤剧身段操”。现在,这套身段操经过不断改良,已经在佛山市五区多所小学、幼儿园推行。转眼间12年过去了,笔者看着一批批学生演我写的戏、唱我写的曲,看着他们个个意气风发自信满怀,由衷赞叹粤剧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儿童粤剧是新时代地方戏曲的发展分支,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时代价值和意义。第一,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作题材,由于其服务对象是儿童,所以无意中引导编剧创作剧本的时候以儿童为中心,这大大地丰富了粤剧原有的创作题材和视野。第二,参与“粤剧进校园”的学校逐年递增,儿童粤剧剧本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今参与儿童粤剧剧本创作的作者大多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及群众,从另一方面看,这有效地充实粤剧编剧队伍的梯队建设。第三,儿童粤剧作为儿童走近粤剧艺术之美的“前哨站”,是确保粤剧艺术永葆青春的前沿阵地。今天,我们带进校园是一颗粤剧的小种子;明天,这颗小种子将会生根发芽,未来可期。

     

    结语

    儿童粤剧看似小儿游戏,甚至“陪太子读书”,但我们不能不重视。今天粤剧的铁杆观众,正是昔日被祖辈领进剧场的幼学儿童。通过与儿童相处,我们可以明白他们的思想动向,这个过程我们或引导、或与之同感、或与之共同成长,对于我们创编新剧目是有很大帮助的。粤剧艺术要发展,就不能脱离新生代;要得到新生代的青睐,就要与时代同行。紧跟时代步伐,不等于取悦时代,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思时代,引领时代,才可能不为时代湮没。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儿童粤剧是一个新的领域,它需要以小见大、鲜活生动、寓教于乐;更需要学科、系统、规范。传统题材的粤剧作品有它的市场需求,新编的儿童粤剧作品有它的时代需求,两者相互相承,才能勇立潮头,红豆发新枝。

    参考文献:
    [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
    [ 2 ]关楚贤.“粤剧进校园”应带什么进校园——以佛山“粤剧特色创建基地学校”为例[J].神州民俗, 2018(12):46
    [ 3 ]同上
     
    (本文原载于《南国红豆》2021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