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443)工人剧社、三元里剧社、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工人业余粤剧团、广州市番禺区钟韵粤剧团

    发布时间:2022-12-13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图片

    工人剧社

    广州工人组织的粤剧业余班社。前身是1924年国共合作时期成立的劳工白话剧社,原演话剧。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改名为工人剧社,直属中央工人部(部长为岭南画派画家陈树人)领导,工人部派刘尔崧等人负责剧社领导工作。社址设在广州第六甫青紫坊的易家祠。因考虑到粤剧拥有的观众比话剧更多而改演粤剧。教戏师傅是兰花米(男旦)和李丕显(小生)。主要演员有生角何渭生、陈国华(小觉天)、朱智新(朱少秋),旦角朱川(男旦,又名杏花川)、伍文英(花旦,后改名伍秋侬),以及谭惺惺、黄侠生、伍宝斤、陈国柱、周烈、余少衡等人。当时较有名气的粤剧演员半日安也曾来客串演出。乐队由广州西村蔡姓农民组成,“掌板”师傅蔡顺。编剧是木工师傅赵武。剧社演出多是配合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剧目,如《云南起义师》《温生才炸孚琦》《袁世凯发梦》《段祺瑞败走绝龙岭》等。为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长工人阶级志气,剧社曾根据商代工匠被商王武丁任命为相,管理国家大事的历史故事,编成《工人封相》一剧演出。剧社在易家祠排练节目,较多在第六甫搭棚演出,票价低廉甚至免费,很受劳苦大众欢迎,上座率很高。副社还通过演出活动与广三线、广九线、粤汉线的铁路工人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参与维护工人利益的斗争。

    1927年,革命形势逆转,广州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中共党组织及时通知剧社疏散转移,剧社结束。

     

    三元里剧社

    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三元里文娱组”及继后的三元里“群英”“农余”两个业余剧团,以它们的骨干为基础并吸收部分新人组成“三元里剧社”。社长黎锦垣。成立后配合中心任务做了很多宣传工作,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演出剧目有现代剧《三元里人民抗英歃血誓盟》,古装剧《五郎救弟》《女驸马》《白玉红梅》《十五贯·访鼠》等。还曾改编演出粤剧剧目《平英团》,创作粤曲《春风得意耀三元》等。

     

    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工人业余粤剧团

    前身是1954年初由广州市三轮车总站工会组建的三轮车工人粤剧团。当时该站下属各车队均成立有业余演出队。各支队伍在实践中不断壮大、成熟,总站工会于1957年把原“三轮车工人粤剧团”改称“广州三轮车工会粤剧总团”,下属车队成立分团,出现了一批由工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工人生活的剧目,其中影响较大的创作剧目有《血染红花岗》《婚姻自由》《此路不通》《苏泉婶》等。其中为纪念广州起义三十周年,反映手车(即黄包车)工人参加广州起义的大型粤剧《血染红花岗》,被当时专业的东方红粤剧团采用演出,受到好评。后再经中国剧协广一分会组织创作组改编整理。易名《红花岗》,由广东粤剧院演出。此外,总团和各分团还经常演出古装剧目,如《二堂放子》《三娘教子》《韩信归汉》《柳毅传书》《借女冲喜》《张古董借妻》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总团及各分团停止演出活动。1975年广州市三轮车管理总站改组为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公司工会重新召集业余粤剧活动骨干成立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工人业余粤剧团。主要负责人有阮发、梁锦棠等。该团主要在广州市工人文化宫以及第二、第三工人文化宫、人民公园、越秀艺苑等场所演出。此外,也曾送戏下乡到中山小榄等地。80年代后,由于人事变少动较大逐渐停止演出活动。

     

    广州市番禺区钟韵粤剧团

    前身是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钟南粤剧团,70年代末改称钟村业余宣传队,80年代改名为钟村业余粤剧团,90年代改为现名。全团35人。团长卢国尧,艺术指导杨峻飚。该团成立后,本着配合中心、娱乐群众、服务社会的宗旨,演出了大批剧目,其中有古装戏《狸猫换太子》《精忠报国》《搜书院》《潇湘秋夜雨》《柳毅传书》《平贵别窑》《碧容探监》《三件宝》《包公审郭槐》《县官画虎》、现代戏《夺印》《红珊瑚》《红色的种子》还有该团创作的粤剧剧(节)目《丰收之后》《育苗新风》《相睇》《弥月》《醉打瓜园》《送荔枝》《八仙游钟村》等。除多次参加番禺汇演获奖外,还曾获1978年广东省农村业余小戏汇演优秀奖,以及羊城群众粤剧大联展、广州市文化干部文艺周演二等奖等奖项。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团体 机构 场所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