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记录】北海,粤剧之乡

    发布时间:2022-02-1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2021年底,“文化北海”建设活动周时,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先生又率领他的团队回乡演出。同来的有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共百余位演员,阵容盛大。欧凯明先生和黎骏声、崔玉梅、苏春梅3位“梅花奖”明星,以及一众爱徒同登人民剧场戏台,为家乡父老献上精彩绝伦的表演。上演的“经典剧目选段专场”与《搜书院》,无论唱、念、做、打都令人叹为观止,尤见演员戏艺深厚。台上戏服靓丽精美,换场切用现代音乐元素别开生面。两场演出,座中掌声连连,好评如潮,让观众戏迷过足了瘾。欧凯明先生热爱家乡,以自己对粤剧艺术不断追求的心曲,寄语“我们北海合浦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这么多优秀文化,应该充分发掘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也让本地年轻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由衷之言,可见对北海传统文化深情满怀。
     
    欧凯明《搜书院》精彩剧照(许振国摄影)
            粤剧是北海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北海人对“大戏”粤剧的爱好由来久远。早在民国时期,北海城区人口屈指满算也就三万五左右,但拥有商业戏院10间之多,可见北海粤剧之风盛。历年来北海演出的生旦粤伶不绝于尘,最早负戏而来是素有盛名的“省港粤剧班”。1912年,花旦黎曼卿率先在大西街戏院献演改编时装粤剧《茶花女》。翌年,同班花旦肖丽章也在该院上演,开省港名班在北海演出之先河。1925年到1948年之间,该班花旦清风、明月,文武生薛觉先、张翼鹏、张伯慧、张君满等,先后曾在大西街戏院、三达戏院、娱乐戏院登台。来自广州全女班“广寒宫蟾影粤剧班”的花旦吴国英、连建芳、宝玉琼和文武生吴佩英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同在靖海戏院演出。1927年至1945年,在靖海戏院、三达戏院、娱乐戏院演出的有“香港珠海粤剧班”的文武生花旦梁醒波、林英扬,楚岫云、凤凰女。三四十年代常来三达戏院、娱乐戏院、海珠戏院演出的有“广州粤剧班”的李冠英、龙飞侠、朱世贵、朱剑秋、王家龙、白玉棠、谢慧侬、黄菊楼等男女文武生和花旦蓝茵、花弄影、小凤女、金山凤、刘彩凤等。省港戏班演了《打金枝》《白蛇传》《牡丹亭》《苦凤莺怜》《辕门斩子》《火烧阿房宫》《荆轲剌秦王》《大闹狮子楼》等传统剧目。当时的北海可谓名伶如云,是“下四府”之中的粤剧之乡,省港闻名。
      
    《天作之合》演出现场(杨菲菲摄影)
            清末的《北海杂录》载:“每岁春夏间,藉词酬恩,演剧二次、三次,每一演多至十余日。”粤剧是北海民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本地先后驰名的戏班“德德声”“会嫦娥”“花锦绣”“上天上”“乐天乐”“华隆兴”“金马”的演员也是身手不凡。“德德声”班参加广州“八和会馆”的汇演,首本戏《长沙郡》由大牛徳(合浦人)演魏延,有“活魏延”之称,博得观众满堂掌声与燃放爆竹以示敬意。全女班“会嫦娥”在天海楼大戏院连演7场《荆轲刺秦王》《火烧阿房宫》,场场爆满。“华隆兴”班的“高德生”演周瑜吐真血引为奇谈。这些戏班除了在本市各戏院献艺,也常到北海各处乡镇庙堂上演,还应邀往南宁、海口、粤西、粤北等地,抗战时期更是远至越南海防、西贡演出。能走南闯北的戏班都是过江的强龙。 
     
    精彩的粤剧演出(李君光摄影)
            粤剧之所以在北海长盛不衰,源于北海是商埠口岸,广府生意人多来北海开店铺经商。清同治年间成立的“广州会馆”把岭南人文民俗融入北海本土,随之而来的粤剧文化也在北海植根萌发。北海人称粤剧为“大戏”,发端于广东。北海人爱看大戏,看得在行且会赏评,总结出很多专业的谚语,如“食嘢食味道,看戏看成套”“戏保人,人保戏”“戏无情不感人,戏无理不服人”,对剧本以及演员和剧本关系很有研究。至于“七分念白三分唱”“讲话靠声,唱戏靠音”“咬字准,咬字狠,字字送入观众耳”“唱腔吐字不清,好似钝刀斩人”等,是品评演员的念白唱功,句句讲得入行在理让人信服。“三分人,七分装”是对台上演员,尤其花旦文武生的着装(戏服)化妆的评头品足。看一场戏,除了演员台上功夫,戏装也成为观众视觉焦点。还有“三分唱功七分打”是对演员武功的评价。“演活一个角,操烂一颗心”是体恤演员的艰辛。细细品读这些谚语,不由得你不佩服北海人看大戏的水平。
    “它的唱词美、服饰美、扮相美,还有程式美,它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每一样只要做好了,它都是美!”这是欧凯明先生对粤剧艺术内涵精辟的总结,也是对有历史底蕴的北海传统文化准确的阐释。
      
    精彩的粤剧演出(北海市粤剧团供图)
            北海人喜爱粤剧艺术,每有好班好戏,市民相告,渔船锚港,农耕辍犂。记得2010年10月25日至27日,欧凯明先生率领广州红豆粤剧团回乡献演现代剧《刑场上的婚礼》和古装戏《黄飞虎反五关》,场场爆满。一代宗师红线女先生一曲经典《荔枝颂》,把北海观众的粤剧情感推向高潮。 
     
    《刑场上的婚礼》剧照
            “文革”后恢复古装戏,曾出现玉林地区粤剧团的《逼上梁山》来北海演36场的火爆场面。广东曲艺一团重来北海演出之后,我父亲黄家蕃在他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写道:“今番,刘郎再度,春暖解层冰,气壮歌坛,萧史人还健……歌阑后,余音尚萦,海角云端。”虽经冰霜雾霾,但传统文化在北海的影响深远未泯。时至现今,北部湾广场和海门广场,常有中青年加盟的业余粤剧曲艺团轮番演出,粤剧粤曲这株南国红豆盛开新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北海人的文化消遣主要在看粤剧,看戏很舍得出钱,宁肯花五六角钱买张前坐票,也不愿留钱买多一两斤新鲜鱼。如今六七十岁的北海人,大多曾有小时候看戏的经历。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的老戏迷祖母,经常带我到人民礼堂(人民剧场旧称)看戏,台上“出头先,企两边”还未“喊爆天”,我便靠在祖母身上睡着了,到了花旦文武生出场,祖母看得津津有味还不忘摇醒我,“咁好睇大戏都睡觉”。其实,每到“杀关刀”(武打)锣、鼓、镲响彻全场,我自然来了精神。父亲当年也是粤剧戏迷,经常义务给人民礼堂、红星戏院刻印演出广告,对粤曲创作也颇有研究,曾与蔡起超先生词曲合作《冠峰揽胜》,获得广西首届粤曲“新声奖”三等奖。遗存下来的几张油印广告,记录了1962年来北海演出的戏班与剧目,从中可窥见当时北海文化生活之丰富,几乎晚晚有粤剧专场,有的戏班连演四五晚。那时候两广各地的戏班剧团常来演出,上演《闹严府》《钗头凤》《西厢记》《李慧娘》《梅娘代嫁》《三虎斗枭雄》等剧目,都是北海观众所喜欢的。
            后来,由“群力粤剧团”改组成立的“北海市粤剧团”延续了北海粤剧的优良传统,历年上演的古装戏与现代剧深受北海观众喜爱。“湘文非”“谢剑郎”声驰两广,是北海街巷、高德、地角戏迷热议侃谈的梨园名伶。北海粤剧团成立50周年,我父亲作了两首七绝致贺,其中的“盛衰五秩历春秋,顾曲周郎寄乐忧”说明北海粤剧与北海市民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欧凯明演唱《粤伶心曲》(许振国摄影)
            欧凯明先生团队这两场高水准演出,大开观众眼界,除了老一辈戏迷交口称赞,可喜的是台下也多了年轻人顾曲周郎。“让本地年轻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相信一定会的。

            本稿件转载自北海日报,作者为黄旭,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