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94)大中小型班、氹仔班、阴阳班

    发布时间:2022-02-1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大中小型班
           是粤剧历史上不同规模的粤剧职业班社,而在各个时期又有不同的变化。约从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根据吉庆公所、八和会馆的条例,规定大、中、小型班的人员及必须接受会馆安排的被称为“会派”的待业艺人的人数,当时的大型班人数150人左右,行当齐全,名角较多,能演有各类行当角色、展示戏班阵容的例戏《六国封相》及出头、正本、天光戏。中型班约120人,小型班六七十人。20世纪30年代,觉先声剧团采取“缩军政策”,精简机构,减少冗员,以节省开支,没有按当时八和会馆硬性规定的人数聘用演员及其他部门人员,并仿效话剧社团等的称谓,把“班”改为“剧团”,人数减至七八十人左右。其后,一些“省港大班”“猛班”也相继仿效,改称剧团并减少人员,以利于下乡和“走埠”演出。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至50年代中期,根据广州市粤剧曲艺工人临时代表会规定的不同规模、类型民间职业剧团的人员及其必须接受的“会派”人数,当时广州的大型班如珠江、永光明、新世界等粤剧团,人数达140多人,中型班如南方、太阳升、东方红等粤剧团,人数100人左右,小型班70人左右。“八仙班”是行当不够齐全、规模小、人数少的戏班,人数二三十人,少至10人左右,不能演《六国封相》,只能演行当角色较少的《八仙贺寿》,故名“八仙班”。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粤剧演出不景气,一些艺人只能组成十多人的“八仙班”到四乡演出,以菲薄收入糊口。
     
    氹仔班
           小型戏班,主要活动于水网地带的乡村戏棚,故称氹仔班。成员多为临时组合的流散艺人,属半业余性质。每班约30人,以生、旦为主,其余行当或职位多为兼职。氹仔班多搬演一些大、中型班的常演剧目,设备简单,保持棚戏原有的讲戏或行位习惯,演出时可临时“爆肚”,自由发挥,随意性较大。
     
    阴阳班
           是人与木偶合班。据说始于清咸丰后期李文茂起义失败后,粤剧艺人为遮掩官府耳目,免受迫害,有官府的人在场时演木偶,官府的人走后,便由真人演出。此后人偶同台,成为定制。阴阳班人数20人左右,其特点是人偶同台,人“鬼”同台,白天演木偶戏,晚上真人演出;剧中的“鬼”用木偶扮演,“人”则由真人扮演,人与木偶唱同一腔调。主要在神庙戏台、祠堂演出。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团体 机构 场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