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关于武戏有待思考的一些问题

    发布时间:2022-01-25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2022年1月14日晚,由广东粤剧銮舆堂主办的《虎虎生威——粤剧武戏迎春展演晚会》在南方剧院上演。而就在前两天,中国文艺网展播了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楼胜折子戏专场》。两场演出我都仔细看了,各有精彩,同时也触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关于振兴和传承武戏这个课题,我想不止一个剧种的从业者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那么对于粤剧,一个以南派武技为特色的地方大剧种,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丰厚的武戏传统?所谓戏以人传,守正创新,在具体实践中要贯彻什么样的艺术观、遵守哪些艺术规律才能够谋得健康和长远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不简单。我想抛砖引玉,结合观剧所感,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求教于行内外有识之士,恭听各家高见。
     
    《虎虎生威——粤剧武戏迎春展演晚会》节目单
            第一,传承。粤剧发展到今天,传承南北两派的武打技艺已成自然。南派的力度,北派的法度,相互渗透在许多保留剧目里面。无论是演南派特色鲜明的《武松大闹狮子楼》《刘金定斩四门》《芦花荡》,还是演经过本土化的北派剧目《白水滩》《扈三娘》,从程式上看,可能有的南派成分多,有的北派成分多。但在表演上,好的传承者不会把南派和北派截然分开,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各取所长,深度交融于自身的功夫。南派质朴的力量感和北派精美的规范性,是可以并存的。传承南派武戏也要善取北派的严谨,来克服粗犷附带的粗糙,移植北派的剧目也不能忽略南派的神韵。这里还包括表演统领的文学、音乐、布景、化装等,它们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各方面都要传承。因此,传承武戏采取的态度当以南派为本,这是粤剧安身立命的根基,至于北派,可视作另一种传统,理性借鉴,补益南派之不足。除常用的正统表演程式以外,南北派都有各种奇招绝活,这些锦上添花的独特景观,应当在尊重现代观众审美的前提下再现于舞台,“执正驭奇”加以传承。
     
    《虎虎生威——粤剧武戏迎春展演晚会》现场剧照
            第二,眼界。强调博观,就是不要让我们的视野受到局限和蒙蔽。不仅看到前辈名家技艺精湛,还要看到优秀的青少年业余传承者可以比某些专业演员做得更好。别小瞧“小儿辈大破贼”,就像这次参加粤剧晚会的张沥行,才小学四年级,但他演的《白水滩》亮相踩点精准,动作干净、迅捷、有力,有时甚至比剧团的演员完成得更到位。不仅看到京剧北派武功高超,还要看到其他地方剧种的青年演员,如婺剧的楼胜、杨霞云,他们同样身怀绝技,“武戏文做”“文戏武做”都很出彩。不仅看到小武、刀马旦、武旦,还要看到武生、武丑、二花面、六分、娃娃生多个行当以及关公戏、猴戏等特殊类型的武戏,本应百花齐放,不可偏废。有了深耕传统的纵向继承,加上眼界开阔的横向参照,才会有敏锐的判断,才会发现可做而未做的事、该做好但做得不够好的事,原来还有很多!
     
    张沥行表演节目《白水滩》(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个性。粤剧前辈有特别擅长演周瑜的,便会以周瑜利、周瑜林留名,反过来,“周瑜”一角也会因为不同演员的塑造,打下他们各自的烙印。就比如“赵子龙”就有靓少佳的赵子龙、梁荫棠的赵子龙;“武松”也有卢启光的武松、欧凯明的武松、彭庆华的武松......各具风采,为戏迷津津乐道。其实,对于一个舞台形象,每个演员都是平等的,都是自主的,都有根据自身条件和自己的理解重新塑造的权利。我们向前辈致敬,从外来吸收,同时切忌在模仿别人当中迷失自我,这就需要内观,发掘自己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追求个性化创造。传承武戏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创新,而创新的原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演员的个性。我觉得中青年演员必须要有这种自信和锐气,在达成相对共识的人物框架内,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去想前人未曾想到的,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赋予人物“我的色彩”,使之成为“我的这一个”。戏与人,往往相互成就,既要有代表作意识,又要有“我的”经典人物意识。
     
    《虎虎生威——粤剧武戏迎春展演晚会》现场剧照
            第四,戏理。今天来审视技与戏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优秀的武戏绝不是武技的胡乱堆砌,而是武技符合戏情戏理、恰到好处的创造性运用。受到比赛的限时影响,许多折子戏都被剪裁得七零八落,经不起逻辑上的推敲。就如这次演的《铁牌关》,杨七娘率军在铁牌关祭奠完后,刚刚上马,敌兵就已在阵后一字排开,转身直接开打,不知来将何名,也没有圆台“抄过场”,虽然很紧凑,但省略了中间过程显然不合戏理。而在平常的演出中,也很少能看见情绪铺垫充分、表演层次丰富细腻、结构相对完整、体量在半小时左右的粤剧折子戏。婺剧《楼胜折子戏专场》最后一折《火烧子都》,包含了“火烧子都”“归途惊魂”“惊疯自毙”三场戏,前因后果,层层递进,针线细密。多种多样的武技手段同人物变化中的心理状态一一吻合,找到了独属于这个戏的表演脉络和表达方式,一步步释放出惊人的情感张力。扩充武戏折子的容量,可以丰富戏的层次肌理,使技巧展示更有依据,对青年演员的体能、表演以及深入理解人物的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目前粤剧舞台上缺乏这样的好戏,传统里有,但要审慎地整合翻新,不能为删而删,删得只剩“技”,没了“戏”。
     
    《虎虎生威——粤剧武戏迎春展演晚会》现场剧照
            应该认识到,传承最终是为了发展和创新。规范创新,是学习传统的意义。学习传统,不仅是几个程式、某点元素的问题,因为粤剧武戏有自成体系的一套表达方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美学原则,在新的创作里,这些都不能被武术、舞蹈、“吊威亚”等舞台特效所代替。我们不能让一身武艺的戏曲演员在新编戏里无用武之地,当然也不能“洒狗血”,要用得合情合理。而难题,就出在这里,即编、导、演、音、美各环节对于优秀传统资源在“人”与“戏”的个性转化中应如何激活才能寻求创造的空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