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88)本地班、外江班

    发布时间:2022-01-25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本地班
           早期粤剧戏班的统称,是粤语地区由本地人组织的戏班。清初有被称为“土优”“土班”的由本地艺人组成的戏班,聚集于广州府题扇桥演出,唱的是“一唱众和,蛮音杂陈”的“广腔”,“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关于“本地班”的演出活动情况,清道光广东举人杨懋建的《梦华琐簿》写道:“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所演故事,类多不可究诘,言既无文,事尤不经。又每日爆竹烟火,埃尘障天,城市比屋,回禄可虞,......久申历禁,故仅许赴乡村搬演,鸣金吹角,目眩耳聋。然其服饰豪侈,每登场金翠迷离......令人不可逼视……”认为“本地班近西班”。咸丰、同治年间游幕广东的俞洵庆在《荷廊笔记》中记述:“其由粤中曲师所教而多在郡邑乡落演剧者,谓之本地班,专工乱弹、秦腔及角抵之戏,脚色甚多,戏具衣饰极炫丽。......”这说明,这时的本地班已由唱“一唱众和”的“广腔”改唱“近西班”的梆子、乱弹为主。其演出活动地区主要在广州以外的“郡邑乡落”。其后,本地班不断从外来剧种声腔和本土民间艺术汲取丰富的养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演出活动中心也从“郡邑乡落”逐步转到广州等城市。本地班除了活动于粤中及西江一带的“广府班”外,还有粤西的“下四府班”、粤东一带的“惠州班”等。
     
    外江班
           清道光广东举人杨懋建的《梦华琐簿》记述:“广东乐部分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外江班是指由外地艺人组成的到广东演戏的戏班。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有外省的成百个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戏班统称外江班。根据乾隆二十四年(1759)外江班在广州建立的“粤省外江梨园会馆”留下的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至光绪十二年(1886)的12块碑所录,在这一百多年间入粤的戏班有姑苏班、安徽班、江西班、湖南班、陕西班、河南班等,他们演唱高、昆、乱弹等各种声腔。外江班除了主要为承值“城中官筵赛神”演出外,也到四乡演出。除了外省来粤的外江班外,广州也出现在本地组织的外江班,如“洋行班”就是广州十三行的商帮共同出钱组织的唱昆曲的戏班,班主是洋行商人。还有富商家庭蓄养的外江戏班。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地组织的外江班,它们带来的声腔、剧目和表演艺术,都对本地班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本地班的发展壮大,赢得了城乡观众,外江班的活动逐渐减少。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团体 机构 场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