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295)百花亭闹酒腔、鸳鸯腔、点翰中板、卖仔腔

    发布时间:2021-01-14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百花亭闹酒腔
           专腔。原出自传统粤曲八大曲本之《霸王乌江自刎》用于戏中表现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至乌江边,追忆楚汉相争的经过,最后发出末路英雄悲叹。全曲都是【二黄】板式,整首曲俱以“左撤喉”唱出。其中表现项羽忆起与爱妃虞姬一起度过快乐时光,显得无限留恋和惆怅;突然由【二黄慢板】转到牌子【百花亭闹酒】,从牌子的第五小节开始,至第十二小节;又加插入五小节的活动句,然后又回到【百花亭闹酒】,最后再复归【二黄慢板】,这是截取了【百花亭闹酒】牌子中间的一段,代替了【二黄慢板】的下句第一、二顿。这样的编排使旋律的转变紧紧配合着角色情绪的转换,恰当地表达了曲中项羽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忆和眷恋。因为旋律的变化来自牌子【百花亭闹酒】,所以称作“百花亭闹酒腔”。后来有人将此曲敷衍成戏,项羽由小武开面扮演,在戏中亦循曲例演唱百花亭闹酒腔。因为此曲整段的旋律都高昂激越,演唱到这个专腔时更要依牌子旋律再翻高,一般演员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演出中较少运用,多作为小武演员练唱时使用。此腔何人何时所创,不详。
     
    鸳鸯腔
            专戏专腔。出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粤剧《秦香莲》。这是王延龄丞相(由正生扮演)在筵前听了秦香莲哭诉陈世美抛妻弃子的劣行后的一段唱腔。该腔采用【乙反芙蓉】板式演唱,是在【芙蓉】的基础上用乙反调式演唱,在当时是较为少见的。它的旋律根据乙反调的特色音“7”“4”,几乎全部都在低音区滑行,用低回婉转的旋律,表达对秦香莲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陈世美的愤怨,希望借此使陈世美回心转意。因该腔唱词的内容是有意使陈世美这对夫妻复合,故命名“鸳鸯腔”。此腔除了在《秦香莲》一剧出现外,偶也有在其他戏中被套用。此腔何人何时所创,不详。
     
    点翰中板



     

           专戏专腔。此专腔出自传统粤剧“点翰”排场。在金殿上,皇帝御笔钦点殿试三甲状元、榜眼、探花,谓之“点翰”。“点翰”是点翰林之意,因为凡殿试三甲必入翰林院供职。由这个排场过程派生出一个特定的唱腔叫【点翰中板】。此专腔的板式格律与一般的【七字清中板】或【快中板】都有所不同。它采用比较爽朗明快流畅的1/4拍子,应是【快中板】的板式路子,它第一、二句(上下句)的结束音与传统粤剧生脚所唱【中板】的结束音“2”的“1”音一般无异;第三句(上句)的结束却改为“6”音,整段【点翰中板】较多用“7”音和“6”音,这又不同于一般【快中板】的格律,其目的是以流水板的速度,跌宕起伏的旋律,营造一种“金榜挂名时”的喜悦气氛。它除了在点翰排场中使用外,还被有相同或相似的戏剧场面套用。此腔何人何时所创,不详。
     
    卖仔腔
           专戏专腔。出自传统粤剧表演排场“卖仔”一节。剧情叙述父亲因家贫而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带到长街叫卖,在叫卖过程中演唱一段【流水中板】的唱腔,反映了父子骨肉难以割舍和卖儿无奈的情绪。其后剧中凡有卖仔、卖身,或变卖一些珍爱物品的情节,都会借用或套用这个专腔。清末,传统粤剧《李槐卖箭》在“卖箭”一折曾套用此专腔,故又把它称为“卖箭腔”。此腔何人何时所创,不详。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