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江门粤剧名家演绎粤韵芳华

    发布时间:2021-01-11 作者:黄文生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

     

    江门有很多粤剧名家

    展览中展出的粤剧乐器

      “粤剧历史文化展”日前在江门市江海区博物馆开幕。“粤剧历史文化展”共展出了江门市蓬江区国禧艺术馆馆藏的180多件有关中国戏曲、粤剧等文物及实物资料,展览至2月21日结束。

      “粤剧历史文化展”共分为四个展区,每个展区分别以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详细介绍了中国戏曲历史、广东粤剧历史、江门五邑地区粤剧历史现状等。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展览展出的种类繁多,既有反映粤剧发展的木雕、陶瓷、石雕、书画、古籍等,还有晚清、民国时期的粵剧剧本、木鱼书以及民国期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桥,乐器戏服等文物及展品。

      江门市收藏研究会会长李岩科介绍,五邑地区的戏剧文化可追溯到明代,现存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新会城区东关路石戏台。每年的关帝诞都在石戏台举办盛会,往往一连几天请戏班来演戏,根据《新会县志》记载,当时演出的是戏曲艺术“杂剧”;清代咸丰年间,祖籍鹤山桃源镇的李文茂从一名戏曲艺人,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清代同治、光绪时期,开平水口镇人、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出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来自江门外海镇的民主革命家陈少白,联合其他反清志士创办了新型粤剧戏班“志士班”,改才子佳人戏为革命粤剧,并亲自创作许多革命剧本,成为粤剧的改革家,被誉为现代粤剧之父。

      

      数十家戏院成粤剧名家演出场所

      在这次展览中,15件戏服及一批乐器引起观众们的关注。江门市收藏研究会会长李岩科介绍,这些清代民国期间的戏服及一批乐器,记载了当年江门五邑地区的粤剧盛况。这些传统粤剧服装,以明清两朝的服装款式为基础,有些又吸收了唐宋的服装样式,形成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次展出的粤剧服装,其色彩、图案均有象征意义,显示出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点。

      在展出的乐器中,均是五邑地区早期粤剧所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月琴、箫笛、三弦和锣钹鼓板等。

      据介绍,粤剧进入成熟期以后,所使用的乐器多达四十几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其中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和蝴蝶琴;锣鼓则包括:卜鱼、板、沙的、双皮鼓、梆鼓、钹、京锣、勾锣、战鼓、大木鱼、小木鱼、大锣及钹、大堂鼓。粤剧改革后,更接纳了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使音乐效果更臻完善。

      据介绍,辛亥革命后,五邑地区的粤剧走向繁荣时期,在民国期间,五邑地区建有的戏院有江门大同戏院、会城普庆戏院、台山瑞芬镇大同戏院等数十家戏院。这些戏院,成为省港粤剧名家巡回演出场所。继邝新华之后,五邑地区著名粤剧名家有:粤剧著名演员关德兴,粤剧四大名旦谭兰卿、粤剧四大名丑廖侠怀、叶弗弱,名伶芳艳芬;还有来自开平水口镇,出身粤剧世家的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独创“红腔”,唱红了半个世纪。
     

      江门五邑地区粤剧名家众多

      江门市收藏研究会会长李岩科介绍,江门五邑地区粤剧名家众多,如早期粤剧著名男武旦扎脚胜:生于清末民初,来自广东新会双水楼墩乡。

      曾在乐同春班担纲,以踩跷功表现古代女子的扎脚(缠足),表演精妙,故以“扎脚”为艺名。他在演《十三妹大闹能仁寺》时,踩跷从叠起的两张桌子上翻下,单脚着地,屹然不动。

      他演戏婀娜多姿,刚柔并济,唱、做、念、打俱佳。演古代女将军时,背插八面靠旗,冠戴雉鸡尾,穿百褶战裙,在“策马”“趟马”“走圆台”时,进退有度,既灵活又稳健。

      李岩科介绍,以丑生武功见长的叶弗弱,是台山赤溪沿山村人,早年就读于香港英文书院,学生时代曾参加省港大罢工主要领导人苏兆征的“乐乐乐”剧社,与伊秋水、林坤山等同属“新剧巨子”。

      上世纪20年代后期被马师曾邀入大罗天剧团,唱腔自成一格,1933年受聘为觉先声剧团正印丑生,与廖侠怀、半日安、李海泉被誉为四大名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省剧协理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任佛山专区粤剧训练班主任及佛山专区青年粤剧团团长。

      又如来自新会会城的伍永佳,双目失明。努力学唱“虾腔”,形成深沉婉转、洒脱流畅的演唱风格。1980年,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当选理事。历任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盲人聋哑人协会委员等职。1984年、1985年连续两年获全省业余粤曲演唱艺术评选一等奖。1978~1987年,在省电台灌录46首粤曲,制成录音带畅销各地。
     


            本稿件转载自广州日报,由记者黄文生报道,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