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沉醉百年红船调 衣襟犹带落花香

    发布时间:2019-06-05 作者:洪燕文、赵晓玲等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日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落花生”团队的参赛项目《申遗十年喜共忧,同寻粤剧源与流——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的粤剧传承与传播》荣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大挑”)省级特等奖。
     

    “落花生”团队与指导老师
    陈南先教授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落花生”团队正式成立于2017年6月,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刘思琪、陈彦敏、黄思敏、吴丹霞、黄丽玉、杨淑婷、谢思涛、李锦龙共8位致力于粤剧传承与传播的有志青年组成,陈南先教授为团队的指导老师。
          来自同一宿舍的吴丹霞、陈彦敏、黄丽玉、黄思敏最先决定参加第十五届“大挑”,随后邀请了粤剧表演功底深厚的刘思琪,戏剧爱好者杨淑婷、李锦龙等加入。几度摸索后,该团队最终决定以粤剧的传承传播研究为项目主题。
          尽管团队都有一定的表演基础,但还是下了苦功夫补粤剧知识,并开展了两年的艺术积累,让每一个成员都对中国戏曲、粤剧有一定了解。
          “落花生”这个团队名字有多重含义。花生是寻常之物,扎根泥土,其果实深藏,朴实无华,一如团队的实干与奉献精神;“落花生”亦可分“落花”与“生”解——粤剧戏文常见“落花”句,如“落花满天蔽月光”;“生”则是粤剧行当里的一类,同时寓意“新生”。这个名字最初是集体发表文章时用的笔名,近期集体调研也沿用了这个名字,便成了团队的名称。在新时代赋予粤剧新的生命力,这是“落花生”团队的共同愿景。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广东省“大挑”赛场上高手如云,“落花生”能从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的背后少不了众人的朝乾夕惕。
          精益求精是他们的基本态度。该团队的调研报告,历时一年之久方出炉。团队五易其稿,有时一个展板就改了十几版,甚至推倒重来。
          坚韧不屈是他们的优良品质。决赛需要用的塑人模特身着凤冠霞帔,贵重且不易运输,给团队带来了不小困扰:先是被租借模特的服装店伙计当成骗子,后又被出租车师傅和路人投以怀疑的目光。尽管如此,“落花生”团队仍会用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
          同心协力是他们的一贯作风。自小学习粤剧的刘思琪挑起了终审答辩的重任,团队其他成员也总是陪同参赛。队员黄思敏不幸受伤,众人为了让刘心无旁骛地投入答辩,一直瞒着刘思琪,赛后才让她知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时下粤剧的传承与传播面临不少挑战。
          “落花生”认为原因就在“承与播”。传承方面,青少年粤剧普及教育断层。“粤剧进校园”势单力薄,难以全面铺展,根本在于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年轻一辈对粤剧信息的获取量少,对粤剧存在误解。
          传播方面,品牌意识的薄弱制约了后申遗时代粤剧的市场化推广,没能很好地输出其文化价值。“落花生”认为,挖掘粤剧的文化品牌效应是重要一策。对粤剧资源进行系统性和权威性整合,可以产生“1+1>2”的效果。其次,粤剧传播辐射圈子封闭,难以深入普罗大众的生活,只在粤剧爱好者中传播的现象,粤剧难开拓大众平台。再者,申遗后的跨界创新浪潮存在违背戏曲艺术规律的制作——在创新求变中错解跨界精神,实属舍本逐末。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落花生”团队的实地调研,始于2017年的“穗港澳粤剧日”在粤剧文化广场采访粤曲“发烧友”杜咪,由资深粤剧研究学者蔡孝本的引领。团队实地考察5市28地,深度采访粤剧界人士38人,或叩问于前辈名伶,或亲尝歌舞氍毹之甘苦;或剧场采风,或交流切磋;或课堂授课,传“红豆”妙韵……
          与此同时,“落花生”团队部分成员与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合作运营的“清斋汝舍”公众号,打造了215篇原创文章,还在粤剧专业期刊《南国红豆》、广州青年剧评团等平台发表70多篇文章。他们的努力得到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曾小敏等业内人士的肯定。诚如队长思琪所言:“答辩进场前的一刻我落泪了,因为那短短几分钟的背后,是整个团队两年来夜以继日的磨砺和牵挂!”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粤剧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良好契机下,“落花生”团队认为粤剧未来的发展要有大格局: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审慎考量,关注长效的体制机制建设、普及教育实施过程的合理性,精准定位,使粤剧真正融入大众。
          粤剧传承应紧紧抓住“育人”这个核心,利用学校和社会内外联动,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打造社会性文化教育品牌。粤剧传播要尝试拓宽受众领域。利用互联网打造“粤剧网红”扩大受众面,在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同时,要避免停留在碎片化的快感享受层面。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粤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才会更加喜人!

     

    “落花生”团队参赛使用的部分资料和道具
     
          粤剧承载着粤港澳三地人民共同的民俗文化信仰,更是联结海内外广府人的乡愁和爱国情怀的纽带。”诚如“落花生”所言,作为岭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戏曲瑰宝,粤剧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包涵的精、气、神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传承好、发展好粤剧文化,是建设人文湾区的有力举措。愿“落花生”永葆初心,从容而行,继续为传承传播粤剧发力!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