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140)批头扫脚、斩马腿、刺肚腰封、套路、三人头、五梅花、爆莲花、荡子

    发布时间:2019-05-16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批头扫脚
          把子功。属于南派把子。批头和扫脚是粤剧南派把子的两个技巧动作。《辞海》“批”一解作“削”。削去物体一部分,广州话称“批”如“批皮”。凡是手握把子从正面、背面、侧面向对方头部掠过,对方低头闪避,都叫“批头”。粤剧的“批头”是把京剧“漫头”、“削头”、“剁头”三个动作统合起来的称呼。而用把子横向攻击对方的双脚,迫使对方跳起来躲避,就叫“扫脚”。批头扫脚是粤剧武戏中把子对打经常使用的动作。因为批头与扫脚多是连贯来使用,故习惯合起来称“批头扫脚”。
     
    斩马腿

          把子功。京剧也叫“砍马腿”。在武打中甲方用把子(刀、枪、剑等)砍、刺、打乙方的下盘,表示攻击乙方坐马的腿部,乙方急忙抬起受攻击的小腿闪避,同时用把子(枪、棍、大刀等)戳地抵挡,这样双方用把子交接往来的动作,称“斩马腿”。
     
    刺肚腰封

         把子功。这是戏曲武打中把子的两个连贯动作。在武打中甲方用把子(刀、枪、剑等)平刺乙方腹部,按其攻击体位称为“刺肚”。紧接着乙方用把子倒竖托出,招架甲方的“刺肚”,往里转身,顺势挡开甲方的把子,护住自己的腰腹部位,称为“腰封”,实指封住自己腰部的意思。刺腰封”是戏曲武打常用的把子程式动作。
     
    套路

          将若干个零散的武打招式动作或技巧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律和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串连、编排成一套程式性的技巧组合,提供给教学、训练和排演新戏时选择采用,这些技巧组合即称“套路”。京剧及其他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其传统的武功招式动作和许多套路组合形式,大多通过折子戏的演出而得以流传,保存至今。传统粤剧则是大量地通过具有特色的表演排场把套路保留下来。传统粤剧的表演套路基本上是以武功招式的内容命名,如打四星、打五件等;或以表演排场的名字命名,例如大战、乱府、一滚三猋等。
     
    三人头
          武打组合。这是从京剧传入的武打组合。由三个五军虎和一位正主(多是小武、武生、二花面、刀马旦等武行行当演员担任)共四人组成的对打。三名五军虎各以不同的跟斗、抢背、趴虎等技巧配合正主作简单的对打,最后四人同时扎架。因为这个组合是由三个“人”(五军虎)和一个“头”(正主)组成,故名“三人头”。它主要是表现正主以一敌众的勇气和高强的武艺,渲染激烈的战斗气氛。可以根据剧情及表演的需要调整对打的程序,对其中的跟斗技巧,也可以根据表演者的武功水平而作相应的安排。“三人头”多用于粤剧袍甲戏。
     
    五梅花

          武打组合。是从京剧传入的武打组合。其武打形式、表现内容、基本特征与“三人头”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三人头”使用三个五军虎与正主对打,而“五梅花”则以五个五军虎参与开打。因为在最后结束扎架前,大都是五个五军虎围住正主,以梅花形分站五角,同时以后趴虎作爆莲花表演,故将此武打组合称“五梅花。
     
    爆莲花
          武打组合。正主立于舞台中央,数个五军虎(四、六、八个不等)扮演的武打群角演员围成圆圈将他围在中间,五军虎配合着正主的动作,同时起跳,或级翻、或后趴虎、或抢背,向外翻出,着地后起身与正主一起扎架。因为这个组合五军虎向外翻出时身体就像莲花的花瓣一样,刹那间绽开,所以戏班艺人就形象地把它称作“爆莲花”。爆莲花表演一般用作武场高潮结束时最后扎架之前的铺垫。
     
    荡子

          武打组合。在戏曲舞合上表现战斗场面的群体武打套路,总称“荡子”。粤剧舞台上武打荡子是由京剧传入的。演员(多是五军虎、手下等)持各种兵器(刀、枪、大刀等)在舞台上按传统套路,或按武打设计安排的套路,分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打,并可在其中轮穿插各种跟斗,极力渲染舞台上的战斗气氛,直至双方主将上场接打结束,这个武打过程称“荡子”。一对二的三人对打称“三股挡”(粤剧行有称为“三虎挡”,这是因为京剧的“股”字与广州话“虎”字发音相近,故误传);两对演员步位相同,在舞台两侧对打称“四股挡”;六个人(三对三)依次排开,在舞台的杂边、衣边和中间分三组对打称“六股挡”;八个人(四对四)分在舞台四角对打称“八股挡”;若是表现较大战斗场面,群体多人轮番接打的称“群荡”,京剧称为“打连环”。荡子主要是渲染舞台战斗气氛,除了让观众欣赏激烈紧张的把子和五军虎的跟斗表演外,同时也为主角演员提供了稍事休息的机会。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