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东莞粤剧图书馆展出《粤剧剧目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8-12-26 作者:张桦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

          自发源至今,粤剧剧目已多达一万一千多个,堪称世界之最。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
          粤剧又称“广东梆黄”、“广东梆子”、“广东大戏”,是广东省地方代表戏曲之一。它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
     

    12月1日至31日,《粤剧剧目发展史》在东莞粤剧图书馆展出)


          为了让更多普通群众了解粤剧剧目发展历史,在第十六届东莞“粤剧黄金周”举办之际,自2018年12月1日至31日,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东莞粤剧发展中心承办,东莞图书馆粤剧馆协办的《粤剧剧目发展史》在东莞粤剧图书馆展出。
          展览以文图并茂形式推出,图片有民国时期的粤剧杂志、民国时期的广州戏院等珍贵史料,文字部分来源于《粤剧大辞典》,以时间为脉络,介绍粤剧剧目的来源、发展和现状。通过此次展览,粤剧爱好者们能够了解粤剧剧目的相关知识;鼓励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投身于粤剧剧本创作的事业中。通过参观了解《粤剧剧目发展史》可知,粤剧剧目数量众多,题材广泛,且善于吸收外地和外国优秀文化艺术为己用,其思想内容和编剧手法与时俱进。粤剧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几个来源,一是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如《西厢记》、《搜孤救孤》等;二是“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三是民间传说、地方掌故、稗官野史,如《梁天来》、《王大儒供状》等。据粤剧史家的不完全统计,粤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1.1万多个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
          其中的优秀之作,为各个历史时期粤剧艺术的革新,为名戏班、名艺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先天条件。
          展览还指出了当前粤剧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到了今天,传统的粤剧艺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粤剧剧本的创作尤为严峻。“戏曲剧本难出”已经成为目前戏曲界普遍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想要写出好的粤剧剧本,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必须精通粤语:二、要有丰富的粤剧板腔知识;三、要有深厚的文学基础。满足以上条件,又愿意投身于粤剧剧本的人才,可谓是凤毛麟角。
          《粤剧剧目发展史》展览也指出,粤剧要改革创新才有发展,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这已是不争的共识。但是改革的尺度,却仍有争议。有些传统剧目,上演时改革不大,被认为是“不符合现代价值观”。有些剧目有较大的改革,有较现代的手法,却又引来“破坏粤剧传统”的非议。种种条件的限制下,粤剧剧本创作,面临着历史性的瓶颈。
     


    《荷廊笔记》清 俞洵庆撰
    (俞洵庆,字溥臣,浙江籍,长期幕游番禺,撰有《松谷随笔》、《荷廊笔记》等,其中《荷廊笔记》卷二的“广州梨园”一段是研究清代粤剧的重要史料。)


    清末粤剧艺人


    清末粤剧剧场


    《情僧偷到潇湘馆》戏桥


    唱片公司的广告标识、民国时期的粤剧杂志


    民国时期的广州戏院

     


          本稿件转载自中国新闻网,由张桦撰文,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