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佛山:新旧容和的粤剧之乡(下)

    发布时间:2018-08-22 作者:落花生 来源:广师文学与传媒学院团学 点击:

    (接上文)
     

    三、粤剧的传统性与包容美

          在晓君和吴炯坚老师的口述中,笔者感受到,传统的美往往能穿越时空,回应不同时代的感知。在新的时代,粤剧依然焕发着点石成金的力量,吸引了人们驻足、沉醉于其中。
          中国古典文学之美莹润千年,而粤剧的戏文词彩典雅、华美、凝练正是以古典文学作根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粤剧的戏文内涵饱满、送远达听,给人以泉流下滩一般的美感享受。在富有诗意的语言上创造的远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而是一件由舞台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融为一体精品。
          正如晓君所说,“粤剧里面有很多我们古典文学的词句,包括唐诗宋词、诗经、先秦文学……很多我们以前戏班的粤剧艺人是没有文化的,但是他们懂很多戏剧里面的台词,记熟在脑里面,你说起哪一段故事,讲起哪一句唐诗宋词,他们都能对答如流。”粤剧主要作为一种抒情性的戏剧样式,在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留下了绚丽的画卷,不少优秀剧目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陶冶了几代人的情操。粤剧妆容和服饰包罗万象,是我们最能直观感受到的传统美。粤剧妆容精致,头饰繁复精巧。粤剧服饰以刺绣为主,样式繁杂,五彩缤纷。各类人物的造型设计以历史为蓝本,因舞台效果需要及所人物的性情特点加以美化、演变,突显其演绎上应表达及象征的意义。这些独特的美术手段被运用在正当今时尚界。
     


     

          晓君介绍,彩妆里面的眼妆就用了粤剧中凤眼的勾描方法,以夸张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和象征性的图案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扮相蕴含的气质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才会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在粤剧声畅腔浓的音韵中,也可体会其传统之美。粤剧声腔的婉转悠扬是岭南地区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它以梆子、二簧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歌谣体,再加上民歌、器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极具包容性。无论在哪个时期,粤剧音乐都像一条“流动”的河,是不断变化的。一个时期里粤剧吸收了时代曲,把这些引入后通过将粤剧里面的演唱特点结合来进行变化。这些旋律引进来加工以后,唱出来就变成广东小曲了,带上了粤曲的味道。又比如江南丝竹乐《妆台秋思》,一样可以吸收进来,谱就了我们熟悉的《帝女花》。
          所以说粤剧是兼收并蓄的,襟怀很宽广,其音乐在不断吸收融合后,在不失去其韵味的同时,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美的创造。而粤剧的兼收并蓄也帮助它在如今多元文化发展的环境下,获得一席发展之地。
          众所周知,动漫、网游等新兴文化业态不知不觉中早已席卷市场,且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其与粤剧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可以说是竞争市场的关系。但眼光独到的粤剧界人士却看到了二者微妙的关联,并从中看到了竞争青年群体这一市场的希望。在众主创不懈的努力之下,“网游+粤剧”跨界融合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新鲜出炉。
          或许有的人会因此产生质疑“这还是我们的粤剧吗?”面对如此疑问,吴炯坚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文艺其实是一个百花园,百花齐放。而现如今粤剧的革新、改革,也是为了保持粤剧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这一特点,我们应当欢迎各种实验,网游也好,歌剧也好,因为当它问世后,自然便会受到观众,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优胜劣汰。如此,自然会选择哪些是对的,哪些是粤剧的,哪些不是粤剧的。我们不要人为地为粤剧下定义,应该要让大家去试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优胜劣汰。粤剧大师马师曾进行过一次改革,不用原来的高胡、扬琴来伴奏,而是全部改用西乐,但观众没法接受,于是又往后退一步,保留了小提琴,其他用回中乐的乐器。现在,粤剧的乐队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粤剧一路走来可谓是披荆斩棘,困难重重。但不论粤剧面临怎样的挑战,它总能“化险为夷”,以新的面貌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当中。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都归功于粤剧显著的特点——包容性。随着时代变革,粤剧未来必然会与更多我们所想象不到的元素相融合,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但一起终究将交给时代抉择,作为传承者与保护者的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尽人事,听天命”,利用其“兼收并蓄”的特点,为粤剧提供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四、关于佛山粤剧文化传播的思考

          做戏曲类节目最怕被打上“陈旧”“老土”的标签,粤剧文化的传播也一样。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吸引大众,摆脱固有的模式和思维呢?
          晓君谈到,“做粤剧”的视听媒体应向如今主流媒体靠拢,要多向其他优秀节目主持人学习。把戏曲节目做成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东西,不要把它做成很老土的播报模式,要用一种很自然的,现在所有的节目主持人做节目的感觉去做一种传统文化的东西。只不过他们播的是流行歌曲,讲的是歌星,我播的是粤曲,讲的是粤剧这个圈子的老倌的近况、热点。
          我选的曲目可能会多一些轻松愉悦的小曲,里面也不妨有一些梆簧的东西。因为很多人学唱粤曲就从小曲开始的,比较容易接受。”在晓君的节目里曾经可以为家人点播曲目,还有游戏环节,类似知识普及,让听众回答问题。晓君认为,当下年轻人的特点在于“即兴”和“懵懂”,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刺激而产生兴趣和热情,也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因此,粤剧要想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可以利用好群体效应,把握住激发他们兴趣的机会。
          现在,很多地区都有一些粤剧热心人士到学校里进行辅导推广。采访当天在广东粤剧博物馆,笔者也看到一批幼儿园的小朋友参加课外的粤剧主题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面谱涂鸦,在他们脑海中播下粤剧的种子。当他们长大了可能就会突然明白,其实粤剧对他们的兴趣发展是有帮助的。
          有人会认为粤剧是小众艺术,只有老人家听的,而令两位老师感到欣慰的是,今时今日,粤剧虽然没有流行歌曲那么多的粉丝,但是多了许多年轻的知音,他们看戏评戏、做课题研究、拍纪录短片、开展粤剧“进校园”,通过自媒体平台或公益活动唤醒公众对粤剧的关注,推动粤剧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和发展。
     


     

          晓君还尝试过带大学生去剧场看戏。“几年前,我带佛山大学的师弟师妹去看戏。他们有一个“小琼花”粤剧粤曲研习社,社长很热心,当时我还出钱租了一台大巴请他们去。我想不到他们能够接受,下午场是看《钟馗》(传统古老戏),晚上看《小周后》,第二天看《蝴蝶公主》,再带他们看《刑场上的婚礼》。有古代的,有cosplay和粤剧结合的,有现代戏。上车的时候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看过粤剧没有啊?’我预想他们会回答‘没有’的。但是全部跟我说‘看过!’我就愣了一下,又问‘那你什么时候看的,你对粤剧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哦,家里爷爷奶奶看的,好沉长的,咿咿咿好久都没完的……’我说‘好,这是你们现在脑里面的粤剧印象,你走进剧场之后看完再跟我说,你们有什么感受?’看完出来,他们就说‘哇!好震撼啊,原来粤剧这么好看?!原来是这么美的。’所以我觉得,要吸引年轻人喜欢粤剧,首先要带他们看粤剧。”
          虽然说在许多非戏迷脑海里,如今的粤剧仍是个古老的东西,与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一点都不挂钩,但当我们真正走近粤剧时,才会发现并不如此。粤剧是具有活力的,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粤剧大师薛觉先先生曾说过:“不独会南北于一家,犹欲综中西为一体,截长补短,去粕存菁,使吾国戏剧成为世界最高之艺术”。
          粤剧同其它剧种一样都是来自民间,经过一辈又一辈艺术家的创造和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格局,它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通过晓君老师和吴炯坚老师的口述,我们看见了一种精神在两代粤剧人身上传承,那就是对传统的敬畏而不固守,对创新的开放与包容。
     


     

           最令笔者惊讶的是,作为老一辈粤剧研究专家的吴炯坚老师,在面对当下各种形式的革新试验之时,并没有表示抗拒,而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观众。对于成功与否的问题,则交由时代做出评判。
          其实,在采访两位老师的同时,笔者也在接受晓君的采访。作为一个粤剧传媒工作者,晓君以她敏锐的记者触觉,收集年轻人的观剧反馈,和我们探讨阻碍年轻人走进粤剧世界的种种原因。可见,他们正迫切需要了解我们年轻人对粤剧的真实态度,从而寻找更为有效合理的推广办法。
          深厚的文化底蕴,前卫的创新理念,两者容和,优胜劣汰,顺势而为,这就是佛山粤剧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广东粤剧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当今粤剧发展的大势所趋。在缺乏文化自信的当下,一味追逐新异,必定会脱离根源、迷失方向;但若反其道而行走至极端,一味固守传统不思变革,也必定会画地为牢、寸步难行。而粤剧在佛山的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既尊重传统,保护传统,以优秀的传统为荣;又大胆革新,宽容革新,以革新引领潮流。它所取的正是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力争在新与旧,变革与坚守之间取得最大的平衡。佛山粤剧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最大的法宝就在于其发扬了粤剧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传统。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才会有百花齐放的好景。相信扎根于传统的创新定能走得更远。

    (全文完)


          (落花生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粤剧传承与发展调研小组刘思琪等全体成员。


            本稿件转载自广师文学与传媒学院团学微信公众号,作者为落花生,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