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李慧:“旧”传统的守护人——广西“南派”粤剧代表性表演人张福伟访谈录(下)

    发布时间:2018-05-04 作者:李慧 来源:戏曲与俗文学公众号 点击:

    (接上文)
     

    三、薪火传承:粤剧旧传统之挖掘


     

          粤剧在广西生根后,受广西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影响,融合了壮族诸多文化元素,如梧州粤剧团的《百鸟衣》根据壮族神话传说改编,合浦粤剧团的《合浦还珠》根据民间故事改编,南宁市武鸣县陆斡镇老百姓至今还用壮语演唱粤剧;另一方面,广西粤剧,基本沿袭下四府班的南派粤剧传统与表演风格,呈现出不同于粤、港、澳城市演剧的面貌。张福伟也自觉意识到传承粤剧旧传统刻不容缓,早在1982年,2004年分别导演并主演了以传统粤剧“排场”为主体的粤剧《九宝莲》《双结缘》,分别参加第三、第四届国际羊城粤剧节;2005年挖掘整理了《我所知道的粤剧南派把子套路》《我所知道的南拳套路》;2007年至2012年挖掘拍录了传统粤剧排场戏、折子戏《西蓬击掌》《狄青怒斩黄天化》《双雄会》《五龙困彥》《芦花荡》《生劏薛义》《牛皋扯旨》,分别饰演王允、黄天化、契丹、王彥章、张飞、薛刚、牛皋,并担任这几个戏的南派武打设计。笔者对张福伟挖掘粤剧传统排场戏、折子戏进行汇总,详见附录表一,这些是粤剧旧传统的重要资源,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弥足珍贵。

          李慧:粤剧是一个富有包容性的剧种,二十世纪以来,粤剧从农村进入城市,通过吸收现代时尚元素求新求变迎合观众口味,历经粤剧角色行当从十柱制到六柱制,从唱念做打到声光化电,演员由红船舞台走上电影银幕等诸多变化,粤剧旧传统逐渐边缘化甚至遗忘。庆幸的是,在广西民间粤剧老艺人身上,还活态传着粤剧旧传统。您作为广西粤剧表演艺术家,请谈谈广西粤剧的特色。
          张福伟:广西粤剧人的精神是“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怕死”。粤剧四大绝活:吐真血、跶烂台、变脸、耍假牙,至今仍在广西传承。广西粤剧保留了较多以“排场戏”为主体的传统粤剧,如南宁粤剧团的《西河会妻》《七状纸》《泗水关》,梧州粤剧团的《九宝莲》《双结缘》等剧目,这些戏是唱、做、念、打并重,行当齐全的戏,用白话讲就是“有睇头”。以《七状纸》为例,这个剧由“写婚书”“杀忠妻”“乱府”“读状”“大过山”“大开打”等排场组成;单是“大过山”,排场就有“孖公仔”“洒水发”“洒水袖”“爬竹星”“吊腰”“金鸡独立”等难度较高的南派特技;尾场“大开打”更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割马草”“割苏”“脱蠎”等表演程式组合,这个戏在两广南派粤剧汇展演出时,汇展的艺术顾问亲口对我讲:“呢个戏,现在只有你们广西人够胆做,是你们广西人的骄傲。”
          李慧:您近十余年来致力于南派粤剧武功、特技和排场戏、折子戏的挖掘与传承工作,能与我们谈谈南派粤剧表演艺术吗?
          张福伟:南派的精髓就是刚阳之气,真刀真枪,硬桥硬马。传统粤剧特别注重南派武功,把武术运用到舞台上各种兵器的把子功;把洪拳化入手桥动作,使南拳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把腾、跃、跌、朴技术借高台和椅子加以表演;把气功注入吐血、变脸、踩沙煲,这就是粤剧南派的特色艺术。但当今舞台上,武戏基本与京剧如出一辙,但是南派粤剧排场戏中有很多优秀的表演程式。如广西粤剧“比武”排场中保存着粤剧胜者下场传统表演程式:败者下场后,胜者三个“车身”至“衣边”一望,后退一个“钓匙头”“踏七星”三个哈哈大笑后,三个“车身”至“什边”角亮相,再走至台中勒马,拨三下马头,打三下马身表示催马前行,然后两个“缀步”下场。而粤港澳三地粤剧舞台上表现胜者“下场花”绝大部分来自京剧。再如我师傅易日洪先生口述,龚平章等整理的传统粤剧《双结缘》,由“群打虎”“救驾”“写血书”“乱府”“义释”“斩三山”“双擘网巾”“逼反”“乱金殿”等排场组成,“乱府”排场包涵“铲台”“高台抡背”“飞椅”“莲花座”“双照镜”,“双擘网巾”排场的“南拳”“后扒虎”“四人滚地水发”等传统表演特技,今天极为罕见。再如《生劏薛义》是一个古老的生劏排场,几十年来已绝迹于舞台,现在我把它重新整理拍录出来。“生劏”排场,有一大段薛刚骂薛义忘恩负义的锣鼓口白,是由慢而快,从缓到急,要求字字清楚,铿锵有力,对演员的念白功很讲究。
          李慧:您在挖掘这些传统排场时,是力图恢复原貌还是有所发展创新?
          张福伟:基本原则是保留传统的表演程式,也会根据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剧场条件进行改革和创新。如在《生劏薛义》排场戏中,“生劏”过去是杀手一刀插到薛义胸前拉下,与此同时,杀手口吐花红粉水,把薛义白水衣染红,然后挖肠、割肺、取心。我们在挖掘排演时觉得太恐怖,最后只保留挖取心脏。《双雄会》由“会宴”“打三山”“斩三帅”“铁公鸡”等多个排场组合。“会宴”排场里有开酒埕的表演程式,“铁公鸡”排场里有无头鸡、抡背、车大镬、绞沙、甩水发等特技表演。在“铁公鸡”排场,过去用撤火粉,表现火烧,配以恐怖锣鼓烘托气氛,我挖掘排演时就改为喷烟雾,射红光,仍配有传统的恐怖锣鼓。“斩三帅”“打三山”排场里,挖掘了打四星、拖刀枪、钓鱼枪、大滴水等南派的武打套路和枪法。《踫碑》折子戏,除保留了传统的表演程式外,我让杨继业由传统上戴白发抽,改成戴白水发,在第一次踫碑运用后扒虎转体180度跌背等创新高难度特技,来表现杨继业踫碑后的痛苦。
          李慧:您已经拍录了完整的《我所知道的南拳套路》《我所知道的粤剧南派把子套路》,这对于粤剧南派武功的传承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创举,在您五十多年的表演中,对于南派南拳、南派把子有什么心要可以分享?
          张福伟:南拳除撞拳是梁剑雄老师教授外,其余均是师傅易日洪传授的。南拳我总结了20个字要领:出手有力、到位贴实,眼随手动、脚门踏实、切忌“撞马”。我的把子功夫除了师傅易日洪所教外,还向梁剑雄、陈继良、司徒辉、徐鹤鸣、陈少梅、李醒君等请教。把子功我总结了八条:第一条,南派把子基本是“大刀把”式,“先锋手”要直(即右手在前)。第二呢,南派把子是右“弓箭步”(即右脚在前),演员可根据自身高矮,弓座8至9成。第三是南派把子前进、后退需要有步法,切忌“撞马”。第四呢,南派把子分“胜位”(即“什边”),“败位”(即“衣边”)。第五,南派把子基本原则是“败”打“胜”先。第六,南派把子每套一般由“一二三”开始。第七,南派把子过位,必须“一钢”开左脚一步才过位。第八,南派把子,打“合剪”(即过位重复打一次),称为一套。
          李慧:这些心要在过去戏班中可是秘不示人的,您不但无私分享,还进行拍录与动作分解讲析。您挖掘的传统粤剧排场不仅全部进行舞台排演呈现原始面貌,而且进行了拍录与数字化保护,让学人对每个排场独特的表演程式、舞台调度、锣鼓点、曲牌唱腔、表演特技等都有精准、完整地把握。为当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统戏曲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经验。(按:在《粤剧传统排场集》一书序言中谈到“即使已选编进来的,也还有一些排场是看不出有什么编剧或表演特色的,只是很一般化的演出场面,有的仅有唱词而很少动作提示或很少注出腔调锣鼓的布局按排,这主要是因为记录者的基本知识不够,不能将每个排场的特色从文字上显示出来。”(《粤剧传统排场集》,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根据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一九六二年版重印,2008年6月,第2页。))
          张福伟:粤剧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了对粤剧传统排场与折子戏进行挖掘排演与拍录外,我尽最大努力培育青年演员与观众。2004年,我与李小玲辅导青年艺员冼鉴棠、吴诗排演《潞安州》,分别取得第二届中国戏曲演唱红梅大赛金、银奖,实现了梧州市戏剧界在全国大奖中零的突破;2008年我辅导卢鸿萍排演的《巾帼英雄》获第四届广西戏曲红梅赛一等奖;在2011年,我与李小玲、吴汉明成立了南派粤剧艺术工作室,应邀赴广东东莞市道滘镇,培育粤剧艺术未来的演员和观众接班人;2016年,我应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邀请,担任南派粤剧表演人才培训班教师,传授南派把子、传统排场与折子戏。此外,我还参与了粤剧进校园的活动,让更多的年青观众了解粤剧,参与粤剧的发展中来。
     

    四、记忆绘编:粤剧花脸脸谱之整理


    张福伟及其所绘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特殊的化妆样式,向来在戏曲艺人间口传心授,20世纪30年代以来,先后有《京剧脸谱》《昆曲脸谱》《粤剧脸谱集》等图册出版。粤剧行当里,只有花脸、丑生和一部份女性有脸谱。张福伟退休后四年,专门研究各剧种的脸谱,记忆创绘了220多个粤剧花脸脸谱,写下了四万多字的脸谱分析,2010年他主笔和绘画的《粤剧脸谱谱式选集》在广州首发,他绘制的粤剧脸谱先后在广州、香港、澳门、梧州等地多次展览。

           李慧:您是如何开始粤剧花脸脸谱的绘制工作?
          张福伟:2007年,我和爱人去北京、上海等地旅游,发现北京王府井、上海城隍庙等旅游景点都有京剧脸谱做成的工艺纪念品,很受欢迎。我就想粤剧脸谱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且在粤港澳及海外华人中影响甚广,我有几十年粤剧表演经验,何不把粤剧脸谱整理出来,于是就开始绘画粤剧脸谱。后来得知广州粤艺发展中心计划出版一本关于粤剧脸谱的书,专门邀请粤剧界前辈吴粉超主笔,由于吴粉超年事已高,只画了两幅作品就离世了,计划被搁置。于是我就毛遂自荐,几次试画后,中心决定由我担任主笔。
          李慧:据我所知,您共创绘了220个粤剧花脸脸谱,请您谈谈粤剧脸谱的特点?您绘制的这批粤剧脸谱来源何处,或者说有什么依据吗?
          张福伟:粤剧行当里,只有花脸、丑生和一部份女性有脸谱,其它行当是没有脸谱的。角色与脸谱之间有通用脸谱、一角一谱、一角多谱、随戏换谱等原理。脸谱颜色鲜明,强调化笔,使其部位更有立体感,其特点有侧刀眉、逗号眉、火焰眉、钩镰眉、田螺眼、蝴蝶眼、蒜头鼻和脸颊的“猪鼻云”等。
          粤剧脸谱的来源主要是有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兄弟剧种之间的互相学习、借鉴与影响,如黄巢的画金钱、孟良的画葫芦、钟馗的画蝙蝠、包拯的画太极图案等,均有共同的手法。二是来自民间传说、历史传奇、神话故事等,如殷郊的脸谱,因为《封神榜》描写他有三头六臂,因此在脸上画三个头;包拯的黑脸和额上的太极图,出自其铁面无私和兼理阴阳的传说。三是来自说书艺人和小说作者的描述,如单雄信“面如蓝锭”,关羽“面如重枣”等为粤剧脸谱的色彩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四是来自诨名、绰号,如李逵的脸谱以黑色为主色,眼旁的圆圈似乎在旋转,脸颊两边也有漩涡纹样,寓意了李逵“黑旋风”绰号的含义。
          李慧:您绘制的粤剧脸谱都有在舞台上呈现过吗?
          张福伟:基本都是在舞台上使用过,有的源自于师父的口传心授,有的源自其它演员在舞台上的扮相,有少量是结合剧中人物与史料自己设计。如在《西江龙母》中的龙母和五龙,我就是参考了秦朝的服饰和头饰,这些装束都是秦朝的服饰,因为根据传说,秦始皇曾请过龙母娘娘去他的咸阳,但去了好多次都去不成,所以其年代是秦朝前,这五条龙就是传说中温龙女在西江边捡到的石蛋,石蛋孵化出五条龙,这五条龙都有各自的特点,我就根据其特点来设计脸谱。
          李慧:今天的访谈,您和我们分享了许多丰富内容,让我们认识到在广西民间活态传承着深厚的粤剧旧传统,也感动于您对粤剧的拳拳赤子之心,祝福您!感谢您!
     

    后记

          张福伟先生从艺至今59年,他以演员、导演、教师的身份默默耕耘于粤剧舞台,他没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名份,但岁月沉淀出独有的人格魅力。访谈中我总是静静地聆听,仔细地看着,张福伟先生时而示范南派表演动作、时而分析排场程式、时而述说每一张花脸脸谱背后的人与事、时而担心我听不懂白话写下关键的术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背后的千斤力万缕情,这一切超越语言与时间的质碍。
          本文写作得到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陈志勇副教授的指导与帮助;访谈得到了课题组成员周永忠副教授,研究生补依依、黄洁颖,本科生陈一钊、温佳绎、卢永鋉、赵雅倩的支持,课题组对访谈全程录像,并制作纪录片《粤艺人生》,识此以致感谢。
     

    附:张福伟挖掘粤剧传统排场戏、折子戏一览

          按: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广西粤剧演剧形态资料库建设研究”(项目号:16XZW027)阶段成果。原载《文化遗产》2017年第6期。
     

    (全文完)


            本稿件转载自戏曲与俗文学微信公众号,作者为李慧,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