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江门市粤剧传习所艺术总监余阳丽: 跟着时代走,让传统粤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8-03-02 作者:黎禹君 黄健仪 来源:江门日报 点击:


          “春戏班”是老广过年的重要“年例”之一,尤其在珠三角和粤西地区,都有“过年看大戏”的习俗。2018年大年初一起,江门市粤剧传习所开启了为期十天的“春班之旅”,为台山、鹤山、东莞等地的市民,送去一场场大戏。
          近年来,随着受众渐渐流失,粤剧就像一本被束之高阁的书籍,越发少人问津。“春戏班”的演出是推广粤剧艺术的重要契机。因此,市粤剧传习所总监、刚获评江门市首批20名文化名家之一的余阳丽非常重视,在此之前,每天都在紧锣密鼓地排练。
          余阳丽师从巨匠红线女,是江门当代粤剧艺术家的中流砥柱,是戏迷心目中的表演名家,也是坚持粤剧创新的创作“老兵”。从艺近40年,她一直在为粤剧文化的宣传推广奔波。在传承的同时,她也在审视、思索:粤剧艺术到底应该走向哪里?
           “一个古老剧种的发展要具有现代意识。”为此,她不断尝试在传承中融入创新,进行“有温度的艺术创造”,让传统粤剧“活”起来,让观众年轻化。同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江门,她尝试着将五邑地区侨乡文化和粤剧文化结合起来,让粤剧表演成为宣传江门侨乡文化的重要桥梁。
     

    退休后仍活跃在舞台

          记者上一次见到余阳丽是在今年的市“两会”,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为钟爱的传统艺术振臂呐喊。这次见面,她刚结束了长达大半个月的“春戏班”排练。“从艺近40年的时光,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回忆从艺那段岁月,余阳丽跟记者持续谈了5个小时。期间,眼里一直闪着光。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市粤剧传习所为此次“春戏班”准备了十几套两到三小时的古装长剧,大半个月以来,每天从上午9点排练到晚上9点。“每套戏都必须排好。排了两三次后,过不了关的,我都要求他们重新排练。”没做好准备就不能上台表演,这是余阳丽的坚持。
          “演戏就像做人,不能随便。”在余阳丽眼里,一部戏的诞生就如孩子呱呱坠地,到往后的完整演绎,如同人生一样,很不容易。正如《九宝莲》这部戏,这么多年来,她每排练一次就哭一次。不仅如此,她还会努力带对方入戏。“和我演对手戏的演员一定会哭的。”说到这,她脸上不禁露出“小得意”。
          粤剧艺术几乎是余阳丽生活的全部,从她身上可以感受到一种沉淀多年的艺术魅力。“不论台下有多少观众,一个也好上千也罢,我都会认真对待。”她提到,有一年冬天在东莞演出,由于气温很低,河塘的鱼都被冻死了。为了演出追求艺术效果,她只穿了一件衣服和很薄的裤子,“不管环境如何,演出总是要认真对待的。”
          为了演好《狸猫换太子》中盲人宸妃娘娘这个角色,她曾经蹲在街边看盲人,观察他们的动作、表情,模仿细微动作。采访中,她闭上眼睛站了起来,先小心翼翼伸出手往周围摸索,碰到椅子后,对记者说:“如果是盲人的话,怎么知道这里有椅子?这便需要揣摩盲人生活了。眼睛看不到,所以他们需要手先行,耳先听。”
          在排练《再打金枝》时,由于饰演的刁蛮公主一角与以往的苦情角色反差很大,为此她多次请教导演,在语气和形态上反复练习。“只要你肯付出、肯学,我觉得一定会成功。”最终,在2003年,她凭借这部剧获得中国第七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个人获“演员一等奖”。
          虽然去年底就到达退休的年纪,余阳丽始终抱着一份责任和使命,活跃在侨乡大大小小的粤剧舞台。采访中,余阳丽忍不住唱了起来。即使没有穿上戏服,凭着不同的动作,不同的眼神,她可以是楚楚惹人怜的宸妃娘娘,可以是刁蛮任性的公主。在她未施粉黛的脸上,记者看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淡然和豁达。
     

    不遗余力培养青年演员

          如今,余阳丽拥有了很多戏迷,看戏都直接点名要看她的戏。然而,最初的她,是一个完全不懂粤剧的湛江吴川姑娘。

          上世纪七十年代,省粤剧学校来到湛江招生,通过层层筛选才确定最终名额。“很多人都说这比中状元还难。”余阳丽陷入回忆。当时考试要考察考生的声、色、艺,她就唱了一首革命歌曲。“我们村有个大喇叭,有时会放一些革命歌曲,所以我只会这些歌。”说到这,她情不自禁哼了起来:“北风那个吹……”

          也许是运气眷顾,也许是自带天赋,一个只懂得咿咿呀呀唱歌的小女孩进入了省粤剧学校,六年的学习,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当时,她才九岁。

          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在广州读书的日子,她根本买不起生活必需品,就连棉衣都是借乡下隔壁邻居的。“那是我第一次与红线女老师接触。”余阳丽眼里透露着尊敬,“春节放假,我身边没有家人,她便带我去她家过年了。”对余阳丽而言,红线女就是严师慈母。

          当下,粤剧从业人员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令余阳丽欣慰的是,江门粤剧传习所现有50多名演员,大多年龄为二三十岁,愿意投身粤剧事业的年轻人并不少。就像当年红线女向她言传身教粤剧艺术精髓,她也正在把一身功夫传授给自己的徒弟。

          在最近的“春戏班”排练中,她把很多重要戏份让给了青年演员。此外,她还从戏剧氛围出发,手把手教导他们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引导他们应该怎样进入角色。与此同时,她对青年演员的成长也保持密切关注,热心扶掖后辈,培养的徒弟一些已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
     

    余阳丽和江门市粤剧传习所的演员
     

    坚持送戏下乡进校园

          1979年,16岁多的她毕业后来到江门工作,一直到现在。多年的梨园耕耘更使她揽奖无数,一跃成为市粤剧传习所的当家花旦。演出过程中感受到的群众热情使她甘之如饴,“粤剧的价值在于民间,人民需要它,老百姓热爱它。”正是源于粤剧的这种草根性,余阳丽踏进了粤剧这个艺术殿堂以来,一直把它当成毕生追求。至今近40年,仍然热爱如初。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剧团遭遇了一个冲击,许多成员纷纷下海经商,或是跳槽到其他剧团。和她一起来到剧团的17个人,最终只剩下她和一位男成员。“当时,我觉得迷茫又受刺激!”而让她坚持留在剧团的,是内心对粤剧和江门的热爱。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粤剧市场开始急剧萎缩,剧团再度走到低谷。当周围被形形色色的娱乐文化包裹着,余阳丽常常问自己:“粤剧之路,路在何方啊?”然而,即便在粤剧最困难的时期,余阳丽也一直在坚守:去海外演,去农村演!

          几十年间,她跟随市粤剧团、粤剧传习所到五邑地区各地唱戏。“有些农村还非常穷,没有舞台,甚至没有球场,我们只能在村民的晒谷场上唱戏。”回忆起送戏下乡的经历,余阳丽眼睛里写满了回忆,“有些老人家第一次听完戏后,很激动地拉着我们的手道谢。”下乡演出,就如同春雨滋养了久旱的禾苗,让众多乡亲打开了传统戏曲的新世界。

          下乡演出的住宿环境却不尽人意。“以前我们住过旧祠堂、旧屋,甚至睡过猪棚、牛棚。有些地方连洗澡房都没有,有一口井就不错了。”说着,她突然压低声音,故作神秘,“有一次好不容易住了一次私人屋,结果对面那间房子的主人是刚去世没几天!”她无奈地表示,因为村里的人一直觉得戏班煞气大,可以辟邪。

          她明白,粤剧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于是还不辞辛劳地到学校演出,将粤剧的甘露一点一滴地洒向年轻人的心田。关于如何拉近学生与粤剧之间的距离,她有着自己的思考:“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到粤剧的美,因此我们一直努力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剧本,展现健康的思想,体现传统美德。”

          目前,余阳丽戏剧曲艺传承工作室建立的“粤剧培训基地”已在五邑地区11所小学挂牌,计划全面开展“粤剧艺术课堂进校园”传统艺术培训活动,打造“特色校园”“特色课程”,使文化成果惠及中小学生,共建“第二课堂”。
     

    余阳丽在“送戏进校园”活动中
     

    让传统粤剧跟着时代走

          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情势下,在时尚文化的冲击下,古老的粤剧艺术如何才能焕发生机,走向未来?对于粤剧,她是“思考者”,更是“实践者”。她一直相信,粤剧要发展,需要“新东西”,不仅需要传承人,也需要革新者。

          这些年来,传承和革新两条“腿”,她迈得扎实而坚定。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同时不流失老观众,余阳丽团队一直坚持创新。“创新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加入现代元素,既不脱节,又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她觉得传统戏剧要跟着时代走,要多关注当代人的心态,表演符合时代发展的戏剧,“学无止境,因此还要吸收其他剧种的优势,汲大家之长。”

          在侨乡题材的谐趣粤剧《四大才子会美人》中,不仅将现代侨乡的元素融入演出,里面的歌曲还融合了革命歌曲、时代曲、广东音乐和粤剧传统音乐,十分动听。说到这,余阳丽不禁翘起兰花指,秀出莺唱,委婉细腻,“踏尽千山万水霜风满袖……”

          在创作上,剧团不断挖掘优秀五邑侨乡题材。“一直以来,我们很想多宣传侨乡文化。”她添上热茶,抿了一口。去年,粤剧所推出了大型本土历史题材粤剧《崖海忠魂》,讲述了南宋崖山海战的历史故事,余阳丽在当中饰演太后这一角色。

          “这部戏是这些年我们投资最大的一部戏。”十年磨一戏,打造文艺精品实属不易,剧团为这部戏花了很多心血,推掉了其他台期,从7月一直排练到11月。为了以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余阳丽通常比其他演员提早两小时做准备。“那段时间排练强度很大,经常早出晚归。”晚上排练完,她还要处理剧团事务,却一直乐在其中。

          侨乡文化是江门的一张靓丽名片,余阳丽和团队希望创造一出极具侨乡特色的独特作品。“剧团正筹备以郑潮炯‘卖子救国’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粤剧。目前,我们正在寻找相关资料,也聘请了编剧进行撰稿。”她希望,未来可以多写五邑侨乡的事,让侨乡文化在粤韵笙歌中代代相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九大精神就像一股春风,重新唤起了我们的斗志。”余阳丽激动道,“坚持民族文化精髓,才能让艺术作品获得更多人认同。”

          从豆蔻年华到如今年过五旬,余阳丽在粤剧这条路上心无旁骛地走着。也许,年轻一代在逐渐向粤剧艺术靠近的时候便会惊喜地发现,带给人心灵震撼的,除了粤剧本身之外,还有艺术家们高贵的艺术精神。

          对于粤剧,余阳丽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采访期间,茶凉了又续,凉了,再续……
     

    人物档案

          余阳丽,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江门市粤剧传习所艺术总监、正印花旦。1978年毕业于广东省粤剧学校,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1987年《儿女恩仇慈母泪》(主演柳秋娘)获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员“百花奖”、江门市首届艺术节“优秀演员奖”、1992年获茂名市颁发的“群众最受欢迎的演员奖”、1993年《白沙外传》(主演林芳洁)获广东省第五届艺术节“演员二等奖”、江门市第二届艺术节“优秀演员奖”、1995年获中国艺术节名人作品展示会“获赏奖”、《三法堂前并蒂花》(主演李淑兰)获江门市专业剧团演艺大赛“最佳主角奖”、1996年获江门市“优秀文艺家称号”、广东省和江门市“送戏上山下乡先进分子”、1999年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再打金枝》(主演公主)《皇陵冤凤》(主演谢琼瑶)获中国第七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和“银奖”、个人获“演员一等奖”、2004年获江门市侨乡艺术节“表演金奖”、折子戏《华山会母》(主演圣母)获广东省第四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2013年获“中国戏剧奖·小品小戏大赛”广东赛区选拔赛二等奖。
     

    人物评价

          市粤剧传习所青年演员冯斌:

          在我们眼里,余阳丽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扮相端庄大气、唱腔圆滑流畅,身段优美,演戏入木三分。她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江门粤剧事业,低调做人,踏实演戏。她对自身艺术要求严格,不顾自己的脚疾,依然坚守在粤剧舞台的最前线。

          余老师常说:“剧团培养了我,粤剧造就了我,我不能离开江门,更不能离开粤剧。”在生活中,余老师没有架子、喜开玩笑、平易近人。在艺术上,又很关注我们青年演员,要求严格。每到排练场排戏,她一直强调,踏入排练场等同踏上舞台,要认真投入。

          每当我们排戏出现错误或情感表达、表演不到位时,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做示范,分析角色人物的特点和心理活动,帮助我们更好地把人物展现出来,更好地去跟观众互动。演出时,她还经常细心观察我们表演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本稿件转载自江门日报,作者为黎禹君、黄健仪,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