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寒假粤剧班里的娃娃:“我要做非遗新一代接班人”

    发布时间:2018-02-05 作者:陈芳庭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彩带迎风舞,金鳞映日光,波平如镜照我月貌花容……”一曲粤剧《鱼仙戏浪》从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传来,纵使相隔百米,袅袅乐音也让人不禁驻足倾听。
           新春临近,很多人选择带着孩子出行旅游、走亲访友,但对于这群热爱粤剧的孩子来说,正是需要抓紧训练的时候。“有些孩子年纪还小,对他们来说粤剧只是一个爱好,大些的孩子渐渐明白,他们还是这门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接班人。”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粤剧项目负责教师曾峰说。
     


       陈峥表演《鱼仙戏浪》。受访者供图


           八年学艺:“粤剧路才刚刚开始”

           一架斑驳的乐鼓咚咚敲响、一台老式的磁带录音机摁下播放键,一台好戏就开始了。
           20余名“小豆丁”正在训练,这台新戏把获得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奖(简称“小梅花金奖”)的作品串联编排,将在下学期“粤剧进校园”系列活动时候表演。虽然不能每天都有专业乐队伴奏,但学员们的身段、唱腔,甚至是一个眼神的训练,都不能有一天的松懈。
           《鱼仙戏浪》的演唱者,正是两次获得小梅花金奖的学生陈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父母发现小陈峥只要听到锣鼓声,就会哼唱起戏曲,于是5岁便送她去青少年宫正式学习粤剧。如今,陈峥已在广东实验中学上初二了。
           《晴雯补裘》是陈峥的“小梅花”金奖作品之一,这幕剧要把晴雯在寒夜里抱重病给宝二爷缝补雀金裘的爱、恨、侠骨柔情都表现出来,唱做念都是难上加难。为了练好这出戏,陈峥把《红楼梦》这本名著翻了个遍,把电视剧看了又看,还专门去北京“大观园”内感受了一番“晴雯”的生活环境,力求以真情实感演好小晴雯。
            成功登顶中国戏曲最高峰的陈峥,觉得自己的“粤剧路才刚刚开始”。“我要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一代的接班人。”陈峥目光坚定。

           传承不易:招收粤剧新学员要“抢人”

           作为粤曲发祥地之一,荔湾区历来重视发展和传承粤曲粤剧文化。1996年,荔湾区青少年宫粤剧班开课,20余年来从未中断艺术培训及创作,还对优秀粤剧“苗子”进行学费减免或奖励。
           每年9月开学,曾峰和粤剧班的几位老师都要到各个小学里去“挑苗子”。说是挑,不如说是“抢人”,因为舞蹈、声乐、管弦乐等各类艺术团都会到校选拔学生,看到声音亮度好、动作协调、有灵气的孩子,老师们都“摩拳擦掌”。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粤剧粤曲传承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主动让孩子接触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目前,粤剧班里的学员中,在家人的影响下从小耳濡目染,有着 “粤剧基因”的居多。不过,班上年纪最小的陈彦婷是个例外。3岁时,陈彦婷听到红线女的演出,便吵着要学。虽然还没到6岁的规定接收年纪,但荔湾区青少年宫破例接收了她。
           在荔湾区青少年宫副主任徐虹看来,和培养孩子的表演功力同样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粤剧、懂得欣赏粤剧。近年来,荔湾区青少年宫创设了粤剧“梅花班”,降低了戏曲难度,增加了语言艺术的内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不过,发展粤剧粤曲教育存在的最大困难还是师资问题。目前,和曾峰搭档执教粤剧班的,是来自广州市粤剧团的何宇青老师,十年来,她带领学生获得9次小梅花金奖。
           “现在,我只能竭尽所能多做一些,多带一些孩子。”说到这里,曾峰落了泪。她希望,有更多的粤剧专业教师能加入到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来,让更多学生和家庭能接触、感受、学习、传承粤剧之美。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日报,由陈芳庭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