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睇粤剧《疍家女》,解疍家人“风情”!

    发布时间:2017-10-12 作者:小琼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盛夏的珠海大会堂,格外“惹火”!由红线女关门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珠海粤剧团团长琼霞领衔主演,以红派粤剧艺术“唱作”演绎,“声色俱佳”地将传说中的“珠海渔女”搬上了“现实”的舞台,“浓情厚意”地为观众绘就了一幅珠海“水上疍家”的“风情”画卷! 2个多小时的演出,舞台下,专程从港澳、海外、省内外各地赶来的粤剧票友将偌大的珠海大会堂“填”得满满当当,座无虚席;舞台上, “疍家女”琼霞用她独有的靓丽扮相、清亮嗓音、纯美“情意”“俘获”了观众的心!观众被“现代”“珠海渔女”的“纯真”“善爱”所打动,恍若传说中的“珠海渔女”“鲜活”“可亲”地回来了!
     

     
           粤剧《疍家女》以珠海地区民间传说为素材,通过以疍家女水妹及何家公子何慧生爱情故事,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大善大爱的生命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勇敢追求幸福爱情、最后甘愿为了族群的福祉献出自己青春美好生命疍家女形象及一批疍家人、岸上人的人物群像,借以凸现清末民初岭南珠三角一带的疍家人与岸上人家的恩怨情仇,并通过水妹爱的追寻中的大义付出最终化解了岸上人家与疍家人的历史恩怨自此和睦相处、惠及众灵,表达了疍家人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梦想和捍卫族群人格尊严的决心,呼吁社会不同阶层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包容,祈求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是曾经辉煌的珠海粤剧团在沉寂20年之后“卧薪尝胆”5年之久、经过实地调研、采风、创排出的粤剧《疍家女》首次亮相!它让珠海粤剧团再次重回舞台中心,重回观众的视野!
     

     
           “山有客家,水有疍家”。疍家人是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的统称,与客家人一样,分属我国汉族中的一个独特民系。疍家人隐身于汪洋大海,虽漂泊不定却活得淡泊、轻松、知天命。据调研,珠海曾有18万疍家人。这个祖祖辈辈以船为室、以海为田、以渔为活的海上“游牧民族”“水上吉卜赛人”“浮家泛宅”,或采珠或捕鱼,长期与风浪搏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但自元朝至清朝很长一段时间里,疍家人备受欺凌,得不到陆地居民的认同,官府也不让流动渔民入册而成为没户籍的族群,受到岸上原住居民的诸多强似“官规”的制约:不准穿鞋、不准建屋、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通婚、死后不准在陆地埋葬科举的……有沙田民歌为证: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脚唔准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烂艇,茫茫大海葬尸骸”。正是这样一个弱势族群,在生存的困境中,他们努力着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一部分疍家人向岸上悄悄发展,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简朴的智慧围海造田,造出了滩涂沃野,创造了咸水种植方法,修筑基围养虾、种植莞草的……
     

     
           正是疍家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动了珠海粤剧团团长琼霞,也打动了国家一级编剧姚金成和国家一级导演梅晓,他们强强联手,合力将这段疍家人独特的生活和这种特有的精神呈现于舞台。该粤剧《疍家女》讲述了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沙澳镇的何家大少爷何慧生在充满疍家风情的“哭嫁歌”仪式上结识了美丽、善良又性格刚烈的疍家女水妹,两人迅速展开了一段火一般热烈的恋情。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里,疍家人地位地下,备受歧视,俩人的姻缘就因为门第的差别被迫拆散。三年后,一场大瘟疫蔓延沙澳镇,水妹和何慧生父子在在荒岛的生死危局中愕然相逢,海天茫茫,海匪凶悍,水妹的心灵在恩怨情仇和救赎众生之间煎熬、徘徊,唱出了一曲大爱大善的悲歌。该剧在“初遇”、“情动”、“情困”、“情定”、“情劫”、“情殉”中牵引着观众与水妹同悲喜、共欢乐,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拨动着自己内心那久已“平静”的心弦,与之同“歌”!
     

     
           值得赞赏的是,该剧的主创们除了将珠海人民心目中的“偶像”“珠海渔女”通过自己的创作“化身”为“现实版”的集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等优秀品质于一身的“疍家女”水妹外,还将疍家数百年来留下的独特的疍家文化和浓厚的乡土风情呈现于观众面前。舞台呈现上突出了疍家人“水上人家”的特色:波光粼粼的海面、整齐划一的小船、随风摇曳的芦苇丛……让观众们身临其境,得以“近距离”接触以海为生、以船为家的疍民。许多珠海疍家人独有的民间文化元素也融于剧情之中:如疍家女独特的服饰文化(“斜襟衫”、“短裤银腰带”、“五绞长辫”、“海笠”帽、“狗牙毡布”)、饮食文化(“艇仔粥”)、船家文化(特有的“掉桨”“撑竹”“迈船头”)、水上婚嫁文化(在疍家婚礼结束前,新嫁娘的双脚始终不能着地,一定要由人背上船,船会一直开到婆家)、“渔船挂灯”民俗(清代文学家屈大均撰《广东新语·舟语·蛋(疍)家艇》曰:“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而“咸水歌”作为伴随疍家人生活的歌谣,已成为广东水上疍家人独有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渔歌文化。疍家人早已习惯用唱叹流畅的咸水歌来舒心解闷、欢乐助兴。他们在婚嫁喜庆的日子里唱;在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绞缆时唱;在田间地头、休闲欢聚时唱,处处歌似清风细雨,情如涓涓流泉。咸水歌已被他们用来在茫茫大海中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自然,以“疍家人”为主角的粤剧《疍家女》少不了要“借用”这种“最原生态的天籁之音”!该剧主创们借地域而生的情爱故事而巧妙地化入民间流传甚广的“咸水歌”,独出心裁地将其融入粤剧唱腔中,以“咸水歌”作为此剧富有个性特色的音乐形象,成为该剧独有的创新“标识”!这些“咸水歌”的运用,既贴合该剧剧情,又丰富了人物性格,并借以烘托爱情的亲合力,起到对全剧音乐“化”之作用,进而让这种流传已久却随着疍家人上岸生活濒临消失的渔歌文化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他们信仰道教神仙为主,主要是水神。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渔家疍民在海上遇到风险时,长辈焚香跪拜妈祖,小辈们直呼妈祖婆,往往有红灯或神鸟出现,有的人竟称在冥冥中见到民女装束的妈祖降临,施展神技帮助他们解危脱险。然而,世上没有救世主,唯有自己救自己。在粤剧《疍家女》中,疍家女水妹自愿担起了“拯救疍家人的重任”,用自己美丽的生命换来了疍家人永居岸上不再漂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
     

     
           时光荏苒,伴随着社会发展,疍家人的生活也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的疍民离开水面,成了新一代的“陆上疍家人”,疍家文化已逐渐成为岭南水乡文化残存的记忆。逐渐消失的疍家文化的传承,需要几代人去作“记忆”的留存,去“延续”这种独有的水上文化。今天,我们有幸在粤剧《疍家女》中看到了她们的这种担当!我们期待,随着粤剧《疍家女》的不断演出,疍家人这种不畏风雨、不屈不挠、勤奋执着的“水上吉卜赛人”精神能激励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