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剧(曲)目介绍 > 近年新作 >

    马立明:从《决战天策府》看互联网时代的粤剧创新

    发布时间:2016-05-05 作者:马立明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广州为振兴粤剧,做了不少探索,但收效不明显。不过最近一出根据网游改编的粤剧,让人看到了一些新意。《决战天策府》,不是一部普通的粤剧。正如《南方日报》前日的报道所说,它是一款“跨次元”的作品,这个脑洞开得有点大。

      与传统粤剧相比,它有几个显著的特色。第一,它的题材,不是来自历史故事,而是来自于网游作品——《剑网3》,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熟悉网游的年轻人一眼可以辨认它。第二,它的形式,打破了传统舞台格局,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在剧场中表演,一个在舞台外呈现,增进与观众的互动。第三,高科技特效加盟,威亚“轻功”、裸眼3D效果、“5.1”环绕立体声,都增添了这部粤剧的观赏度。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互联网精神的粤剧作品。
     


     

      这样的作品,自然引起了粤剧迷的争议。对于老戏迷而言,这或许有点过于花哨,有点难以接受。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却推开了一扇兴趣之门。如果粤剧以后出现一个“跨次元派”,那《决战天策府》或者将成为开山之作。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形成了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互联网强化了这种自我认同,让这个亚文化群体更具规模,也更具丰富。他们会通过贴吧、论坛、暴走漫画等平台,不断地建设自己的阵地。我是最近才弄清楚所谓二次元、三次元这样的概念的。所谓“三次元”,就是我们成年人眼中的“现实世界”,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可能等同于“无聊的”、“忙碌的”,难以吸引兴趣;而“二次元”,则是属于他们的阵地,又被成为ACGN,为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缩写,是基于以上作品建构起来的虚拟空间。由此,他们建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堡垒,出现了特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也出现了特有的话语方式。在西方后现代文化理论中,有“亚文化”这个概念,也就是所谓的“非主流”,形成了一个或多个特立独行的团体。在中国,这样的世代也开始出现,并在互联网及社交软件的助推下,形成一个突破了地域和阶层的规模宏大的群体,不管是王思聪,还是杀马特,都在这个群体中日夜狂欢。

      如今随着科技与社交软件的飞速发展,“二次元”文化迎来了爆发的趋势,以前躲在暗处秘密派对的亚文化群体突然集体亮相,让活在“三次元”世界的人们集体“亮瞎”。其实,“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是一种叙述姿态的区别,同时也是一种话语模式的区别。这是文化差异,更是代际差异。为了争取更多的年轻读者,现在新媒体的写作方式,已经从传统的“三次元”写作转向“二次元”写作,使用了更多酷炫的词汇(甚至被讽刺为“讨好90后”),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突围案例。而粤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在原来的“三次元”世界中也算不上主流的文化形式,突然找到了存在感。全面拥抱互联网,投身“二次元”,这就是《决战天策府》的思路所在。
     


     

      不得不说,这次转型的效果还是超出预期。在黄花岗剧院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很多年轻人都想一睹为快。他们很准确地找到了亚文化群体的兴奋点,展现了“跨次元”的强大号召力——故事梗概来自年轻人熟悉的网游设置,增加互动环节符合互联网共建精神,更多的特效能满足年轻人对视觉冲击的渴望。总之,《决战天策府》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又有吸引年轻人的元素。

      正因为亚文化运动是“非主流”的“起义”,一些小众文化反而拥有了爆发的张力。那些一度在主流社会少见的“高冷”项目,反而进入了公众视野。甚至一些老片子,也获得了年轻人的重新诠释。粤剧也符合这个定位,同样有在青年文化中逆袭的机会。那些充满神秘感的举手投足,那些艳丽而夸张的扮相,那些带有怀旧色彩的悠扬曲韵,对年轻人而言充满了吸引力。


     

      不过,亚文化群体也是变化多端的。今天的流行元素,明天就换了样。粤剧可以适当地调整身姿,以互联网元素吸引年轻人,但切勿在光怪陆离的文化现象中自我迷失。只有稳扎稳打,练好基本功,真正传承粤剧的神韵与品质,保持着那份宠辱不惊的淡定与从容,才真正具备生命力,足以伫立于各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次元之中。

     



            本稿件转载自南方日报,作者为资深评论员、政治学博士马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