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团体机构 > 演出机构 > 机构介绍 >

    广东粤剧院

    发布时间:2013-12-26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1958年11月由原广东省粤剧团和永光明、新世界、东方红、太阳升、南方、光华、冠南华等粤剧团合并而成,集中了广州地区的著名粤剧演员、乐师、编导和舞台设计人员。初期属广州市文化局领导。首任院长马师曾,副院长罗品超,艺术总指导白驹荣。至2000年,先后任正副院长的还有红线女、黄宁婴、徐疾、赖锦庭、向明、郑泽才、张克、陈其仁、谭日勉、林榆、林敬文、罗家宝、林小群、何行、陈喜、袁润澄、丁凡、曹秀琴等。成立早期,剧院设办公室、艺术室、人事室、舞台工厂和四个不同艺术风格各具特色的演出团,一个实验剧团。另有越秀、五羊、白云、红棉、珠江五个中型剧团以及人民、太平、光明、平安四个戏院也附属剧院领导。1960年分出剧院二团、三团演出队和几个附属剧团成立广州粤剧团,四个戏院也和粤剧院脱钩。从此,广东粤剧院归属广东省文化局(厅)领导。“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院人员下放到英德茶场劳动,剧院建制被撤销。1969年3月,抽调部分人员组成广东省粤剧团,革命委员会主任侯瑛。1978年恢复剧院建制,设办公室、艺术室、研究室(1980年撤销)、人事室、舞台车间和四个演出团(1986年调整为三个演出团)。1989年,该院把三个演出团调整为两个(剧院一团、二团),艺术室和舞台车间调整为“艺术创作中心”和“舞美设计制作中心”,这四个艺术实体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1994年11月、粤剧院二团调整演员阵容,成立新的二团,重组艺术室,后又进行院部机构和领导班子的调整。   
          广东粤剧院人才集中,阵容强盛。建院初期,拥有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曾三多、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吕玉郎、靓少佳、新珠、李翠芳、楚岫云、谭玉真、陆云飞、小飞红、陈笑风、罗家宝、林小群等一批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还有乐师黄不灭、姜林,舞美设计师、灯光师洪三和、何碧溪、南佗、何启翔、张雪光,编导杨子静、陈冠卿、莫汝城、林仙根、傅炜生、陈晃宫、莫志勤、林榆、陈酉名、麦大非、钟启南等名家。为了培养粤剧事业接班人,剧院除在各演出团和舞台工厂(车间)招收学员,由老艺人带徒弟外,还于1959年创办“青年训练班”,聘请专职老师教授专业课和文化课,由名、老艺人指导排练和实习演出。1978年剧院恢复建制时,又接收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广东省粤剧团招收的“五七艺训班”学员继续培训。此外,从1964年至1986年,先后从广东粤剧学校接收了几批毕业生,在老一辈艺术家指导下,加强舞台实践。对于中年业务骨干,则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加强学习、辅导、实践、进修、提高。1978年剧院恢复建制后,原来的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如演员关国华、小神鹰、郑培英、刘美卿、梁健冬、林锦屏、关青,编导刘汉鼐、潘邦榛、何锡洪、梁建忠、李观璇、梁从风、陈小莎、何笃忠,乐师黄壮谋、黄英谋、万蔼端,舞美设计师梁三根、何新荣等更加成熟,还培养了曹秀琴、丁凡、吴国华、陈韵红、麦玉清、蒋文端、彭庆华、曾小敏等一批新锐演员和编导、音乐、舞美方面的新人才成为各艺术部门的骨干力量。 
           剧院成立后,除继续加工提高建院前各团原有的优秀剧目《搜书院》、《红花岗》、《秦香莲》、《梁天来》、《柳毅传书》、《拉郎配》、《花木兰》、《昭君出塞》、《二堂放子》、《平贵别窑》等100多个外,四十多年来先后创作、改编和整理各类剧目20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关汉卿》、《荆轲》、《三件宝》、《李香君》、《焚香记》、《选女婿》、《山乡风云》、《阿霞》、《乱世姻缘》、《洛神》、《百花公主》、《袁崇焕》、《梦断香销四十年》、《血溅乌纱》、《莲花仙子词皇帝》、《魂牵珠玑巷》、《伦文叙传奇》、《花蕊夫人》、《锦伞夫人》等。其中《关汉卿》曾于1958年12月为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武汉会议)作专场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并接见了主要演员。1960年至1961年,《关汉卿》和八个折子戏《二堂放子》、《三娘教子》、《平贵别窑》、《凤仪亭》、《单刀会》、《抢伞》、《借靴》、《打面缸》合称《南国红豆发新枝》(一、二辑),先后由海燕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山乡风云》一剧于1965年参加中南区戏剧观摩会演,获较高评价,并被一些兄弟剧种移植演出。从1980年至2000年,该院有新编古装剧《袁崇焕》、《梦断香销四十年》、《花蕊夫人》、《唐太宗与小魏徵》和现代剧《燕分飞》等多个剧目在历届省艺术节中获剧本创作奖、优秀演出奖等奖项。《魂牵珠玑巷》、《伦文叙传奇》除获省奖项外,还分别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和第五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剧作奖”;1990年《魂牵珠玑巷》应邀进北京中南海演出。《锦伞夫人》获1997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奖和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和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1999年,该剧应邀赴京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演出。《宝莲灯》获1994年浙江小百花越剧节演出奖和表演金奖、银奖。丁凡、陈韵红、曹秀琴、吴国华先后获第八届、第十二届、第十五届、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该院还创作演出电视粤剧系列《笑话百出》,并制成VCD在海内外发行。该院荣获1995年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和199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集体”称号。 
          广东粤剧院各演出团除常年为城乡广大群众演出外,还深入山区、海岛为工矿工人、海岛渔民和边防战士送戏上门。1959年和1961年先后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邀请,前往两国演出《关汉卿》、《搜书院》、《刘胡兰》等剧,金日成首相、胡志明主席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剧团主要成员。胡志明主席给剧团颁发“一级劳动奖章”。1960年,应澳门爱国人士邀请,赴澳门演出《荆轲》、《柳毅传书》、《二堂放子》等剧,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地粤剧团首次赴澳门演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开始频繁。从1979年起,曾先后多次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出访演出。仅1997年,对外交流演出达29批次。 
          广东粤剧院在艺术研究和资料整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曾举行“编导‘五老’(陈酉名、陈晃宫、杨子静、陈冠卿、林榆)艺术创作研讨会”,发言文稿由《粤剧研究》出特辑。编印出版了《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一书,主办了“罗品超表演唱腔艺术研讨会”。编印了一批粤剧教材(计有《粤剧基本功教材》5册,《粤剧唱腔基础教材》6册,《粤剧研究资料》7册、《粤剧排子集》2集、《粤剧小曲集》1集)。还编辑出版《广东粤剧院演出剧本选集》4集和不定期刊物《粤剧艺术》。发行《粤剧大典》音像制品100套。
           广东粤剧院院址在广州市东风东路。
  • 上一篇  没有了
  • 佛山粤剧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