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彩照人的粤剧大师红线女

    发布时间:2014-08-18 作者:罗铭恩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编者按:本文作者应约曾于2013年12月17日写了《光彩照人的粤剧大师红线女》一文,刊登在同年12月20日的《时代周报》上。由于报纸篇幅有限,刊登时作了大量删节。为了保持稿件的完整性,现《中国粤剧网》应读者要求把该稿全文刊载一次,以便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粤剧大师红线女的生平。
     
    (一)
     
            2013年12月8日20时40分,粤剧界的一颗巨星殒落了,她在殒落之前,在苍茫的天际留下了一道清晰而亮丽的轨迹,并以百倍的光焰照亮了夜空。
     
            粤剧巨星红线女1924年12月诞生在广州西关一个普通家庭里,祖籍广东开平。父亲邝敬保给她取了个名字叫邝健廉。邝敬保经营的药铺叫邝广济同仁堂,大有悬壶济世之意。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以后,广州受到炮火的摧残,邝敬保带着全家逃难到香港,后又转往澳门。为了解决生计问题,红线女的母亲想让女儿跟舅父靓少佳学艺,靓少佳是颇有名气的粤剧演员,舞台演艺超凡脱俗。但靓少佳认为自己是一个男子汉,带着一个子孩子学艺不方便,于是改由自己的妻子何芙莲带徒。自此舅母何芙莲成了红线女粤剧生涯中的第一个老师。
     
            父亲起初坚决反对女儿学唱戏,因为旧时代的粤剧艺人被称为“戏子”,地位十分卑微。邝敬保在澳门居住时认为红线女要学戏就会出现“成戏不成人”的后果。红线女对父亲的武断很不服气,认为自己一定能做到“成戏又成人”。从此,她在学戏中处处注意自己的品行道德修养,力求成为一个演艺与人品俱佳的艺员。舅母何芙莲收红线女为徒后,给她取了个艺名叫“小燕红”。在何芙莲的言传身教下,红线女成长很快,1939年春节期间在“胜寿年”班登台演出,扮演一个维肖维妙的丫环,这是她在粤剧舞台的首次亮相。
     
            1940年,红线女跟随何芙莲到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搭班演戏,戏份逐渐增加。靓少凤很喜欢给聪明伶俐的红线女讲戏,有一次在讲述唐代“红线盗盒”的故事时,提议红线女用故事中的女侠红线女的名字作为艺名,红线女欣然接受。从此,她的艺名由“小燕红”变成“红线女”。
     
            从1943年起,红线女跟随马师曾领衔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在广东、广西等地演出,上演了不少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扮演了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角色。1944年她与马师曾结婚。抗日战争胜利后,红线女继续从事粤剧事业。1947年她开始跻身电影业,先后拍摄过几十部影片,适应各种不同人物类型的表演风格。她把粤剧艺术带到了电影,也从电影艺术中吸取了不少新的知识,丰富了舞台艺术表演。她在根据曹禺名著《雷雨》改编的粤剧中饰演四凤一角,塑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1952年,红线女在香港组建真善美粤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联袂演出《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1951年,红线女主演了新编历史剧《一代天骄》,标志着“红腔”艺术的形成。红线女在这出戏中,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唱法,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红腔”的最大特点是以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以唱腔表达角色情绪,所有演唱都从戏剧内容出发,从角色情绪需要出发,使唱腔达到人物性格化的理想高度。
     
     
    (二)
     
            北京,1955年的国庆节,香港代表团应邀前来祖国的首都参加观礼。在名声远播的北京饭店,国务院设宴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们。红线女作为香港代表团的成员,第一次参加场面盛大的国宴,心情十分兴奋。席间,周恩来总理走到香港代表团跟前,举杯跟红线女敬酒,对红线女说,希望香港代表团的同胞们到祖国各地看一看,感受一下新中国的新气象,同时可以跟祖国戏曲界的同行们交流切磋技艺。红线女感到新中国的领导人对艺术很重视,对艺人很尊重,便萌生了回国从事粤剧事业的想法。
     
            1955年12月14日,经过深思熟虑的红线女、马师曾毅然离开香港回广州定居,加入广东粤剧团。19日,广州地区文艺界150多人集会欢迎马、红二人归来。事后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说红线女回国就业是因为在香港“捞唔掂”(捞不起),这完全是一种曲解。事实上,当时红线女在香港的粤剧舞台大红大紫,在香港的电影界也很有影响,她领衔主演的90多部电影闻名遐迩。红线女选择回国从艺,完全是出于对新中国、对共产党的“十足十的信心”。
     
            红线女和马师曾在广东粤剧团开始了新的艺术之旅。红线女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特意聘请家庭教师教自己学习古典文学,读古文古典诗词,还请京剧教师教京剧招式,甚至成套成套地学京剧套路,也请西洋美声唱法的老师教自己学西洋美声唱法。这样,她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和融合能力大大提高了。
     
            1956年初,红线女有了在广东粤剧团舒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她看中了当时正在上演的粤剧《搜书院》。该剧是粤剧编剧家杨子静、莫汝城、林仙根根据同名琼剧传统戏改编的,讲的是琼台书院掌教谢宝不畏权势,巧设妙计,解救了镇台的婢女翠莲的危难,使她与书院学生张逸民互定终身,回归故里,奔向美好前程。由于原剧本未能很好突出翠莲的反抗精神,因而舞台上的翠莲给观众的印象是柔弱的。在红线女夫妇的提议下,编剧家对剧本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角色也改由马师曾、红线女、李飞龙担任。其中红线女饰演的丫环翠莲、演来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深受观众同情和喜爱。
     
            1956年4月26日,广东粤剧团启程赴京,他们要在首都公演一个月。演出的剧目有多个,重头戏自然是《搜书院》。5月3日晚上,粤剧《搜书院》正在北京大众剧场演出,开场不久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不是别人,正是周恩来总理。总理此前已在广州看过《搜书院》了,谁也没有想到他会来剧场再次观看这个粤剧。总理在广州时对红线女的演出泼了一点儿冷水,他在观看后对红线女说:“你是演电影的吧,你的内心感情很细致;但你现在演的是舞台艺术,你要用戏曲的手段,把你的内心感情表现出来。”红线女决心在演艺上精益求精,使《搜书院》成为粤剧经典剧目。
     
            周总理这次来大众剧场看戏,事先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只是结束了一次重要的外事活动后,临时来到戏院。秘书找到广东粤剧团的领队李门,告知他总理刚刚送完外宾,便让司机直接把车子开到剧场来了。秘书还告诉李门,周总理不想惊动观众和演员,只要给他一张门票就行了。总理拿到戏票以后,就自己对号入座,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观看演出。
     
            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文艺界知名人士200多人,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昆剧《十五贯》座谈会,广东粤剧团团长马师曾和主要演员红线女应邀在会上发言。周总理在会议结束前作了讲话,他首先肯定《十五贯》给昆剧带来的生机,肯定昆剧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接着总理把话题转到了粤剧,他意味深长地说:“粤剧也是受了批评之后奋斗出来的。广东粤剧代表团在中南区会演时受了批评,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后,回去就革新。1954年我看了粤剧,已演得比较好,有很大进步,现在行家马师曾回来了,气象就更不同了,更进步了。粤剧也有它自身发展的历史,过去我们只看到它的缺点,要求过高,对粤剧的艺术性和人民性忽视了。现在他们埋头苦干,不怕受挫,和老艺人结合搞改革,局面马上改观,使粤剧发出新的光彩。”周总理还说:“两个剧种的成绩都是奋斗不息的结果。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从此,昆曲有了“江南兰花”,粤剧有了“南国红豆”的美称。
     
            1957年8月初,红线女剩火车前往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同行的还有京剧大师程砚秋等艺术家。红线女不放过一切学习机会,每顿饭一放下饭碗,她就抓紧时间向程砚秋请教京剧表演艺术,跟其他同行切磋唱腔技巧,进一步积累了专业知识。8月8日,红线女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古典歌曲竟赛中演唱粤曲《昭君出塞》,荣获金质奖章;联欢节上,红线女还加唱了粤曲《荔枝颂》。事后,有人祝贺她获得金质奖章时,她说这次从程砚秋等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比获得金质奖章还要宝贵。
     
            1957年,香港报刊登载了“黄河”等人撰写的稿件,造谣说红线女自杀身亡。红线女对这则假消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1958年12月1日,红线女见到毛主席,索要题词,毛主席欣然应允。主席想起香港报纸登过的那条假消息,他挥笔为红线女题写了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并在题词前写了一段小序:“一九五七年,香港有一些人骂红线女,我看了高兴,其中有黄河。他骂的是他自己,他说他要灭亡了。果然,已经在地球上被扫掉,不见了所谓黄河。而红线女则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1958年是红线女在艺术上更加成熟的一年。这一年夏天,红线女主演了震撼人心的粤剧《关汉卿》。《关汉卿》一剧的上演,是红派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这个剧目是马师曾、杨子静、莫志勤根据中国著名戏剧家田汉的同名话剧改编的,全剧以关汉卿创作和上演元杂剧《窦娥冤》的过程为主要线索,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突出塑造了关汉卿为民伸张正义的伟大形象,同时塑造了歌妓朱帘秀不畏强暴、勇于为正义献身的高尚品格。该剧由马师曾、红线女领衔主演。剧情的结尾原先是按照田汉的原作,写成朱帘秀与关汉卿最后如愿以偿,双双南下,圆满收场的。
     
            周恩来总理在广州看了这个戏后,提出了修改意见。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关汉卿和朱帘秀双双南下是难以实现的,而且这样写也未能更深刻揭露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如改为悲剧结局会更恰当一些。主创人员认为总理的意见很有道理,在征得田汉的同意后,改为悲剧结局。戏中最后的情节变成元朝统治者把关汉卿放逐南下,朱帘秀在狱中曾与关汉卿有双飞之愿,但这种想法不为残酷无情的元朝律例所容,两人最终只得在卢沟桥畔悲歌相别。
     
            红线女在《关汉卿》一剧中,充分发挥自己唱腔和表演艺术的优势,把一个满身浩然正气的歌妓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同年12月上旬,广东粤剧院奉命专程到武昌为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演出《关汉卿》,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看了全剧。1960年6月,广东粤剧院到上海公演,由马师曾、红线女、文觉非、吕玉郎、谭玉真、林小群等演出《关汉卿》、《搜书院》等剧目。上海《文汇报》以“满城争说关汉卿,一曲难忘蝶双飞”为题,报道上海观众和戏剧界盛赞粤剧《关汉卿》的情况。随后,彩色戏曲艺术片《关汉卿》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开拍。
     
            1960年下半年,红线女前往北京,到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艺术班深造3个月,这个班的班主任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红线女如饥似渴地学习,正式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常常给她讲戏,既讲京剧,也讲昆曲,象《奇双会》、《断桥》、《春闺梦》这些名剧跟她讲过不止一次。3个月学习期满,红线女满载而归。
     
            1965年的日子对于红线女来说也是难忘的,这一年她在角色的扮演上来了一个亮丽的变身,饰演现代粤剧《山乡风云》中的女主角游击队长刘琴。《山乡风云》的上演,标志着红线女在粤剧艺术上攀上了一个高峰。该剧是根据广东著名作家吴有恒的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改编而成的。粤剧《山乡风云》从开始创编时就注意了戏曲艺术的运用,从内容的虚实结合、唱词念白搭配,到音乐曲牌的协调、角色的“行当”属性,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安排,凸显出一个刚强威武的女游击队长形象。红线女为了饰好军人的角色,专门带着一批演员到罗浮山下的军营体验生活,睡的是木架床,吃的是粗粮饭,练的是摸爬滚打和实弹射击。每天训练几个小时,一身泥巴一身汗水。练习实弹射击时,步枪的后坐力震得肩膀发麻,强烈的枪声震得耳朵有点受不了。说实话,红线女的步枪实弹射击成绩并不好,但手枪实弹射击成绩却达到优良,多发子弹命中9环。
     
            1965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广州举行。参加演出的有中南五省(区)和武汉、广州部队的代表团,共演出19个戏曲剧种的51个现代戏长短剧目。广东代表团演出的现代戏有粤剧《山乡风云》、《阿霞》和其他剧种的一些剧目。7月16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广州观看广东粤剧院演出的《山乡风云》,演出后接见演员祝贺演出成功。9月上旬,广东粤剧院到深圳演出该剧,一共演出10场,观众达1.4万多人次,其中香港观众9500多人次。香港戏剧界人士把《山乡风云》称之为“革命的粤剧,粤剧的革命”。
     
    红线女回国后的头10年,是她粤剧生涯中的黄金时期,也是红派艺术得以形成和发展的10年。
     
    (三)
     
            正当红线女在粤剧舞台踌躇满志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粤剧和其他戏曲剧种被打入了“冷宫”,而作为粤剧艺术家的红线女,自然摆脱不了挨批斗、剃光头、入牛栏的厄运。那段日子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北京某中学的红卫兵就“南下闹革命”,来到广州后把矛头对准了红线女,第一招就是把红线女拉出来剃头,这种剃头方式不是把头发全剃光,而是在满头黑发的中央剃出一条大坑,使你的头发不伦不类,这种方式叫做“剃黑头”,红卫兵也把红线女扣上“牛鬼蛇神黑线女”的恶名。不久,红线女又在造反派的批斗声中,被关在了广州东山粤剧院的“牛栏”里。红线女的心情很不好,往往借烟消愁。她当时抽的一种烟叫“棺材钉”,是用劣质烟丝加上劣质烟纸卷成的烟,对人体健康有害。
     
            后来,红线女又被送到英德县茶山农场进行劳动改造,茶山农场原先是一个劳改场,现在成了文艺界黑邦分子改造的地方。在一间几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6个人,可谓十分挤迫了。与红线女同宿舍的粤剧演员谭玉真,是一个品行与演艺俱佳的人,这次也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谭玉真看上去很乐观,有空就帮助红线女养鸡,吃饭胃口也好,但想不到这样一个人却忍受不了生活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悄悄地上吊自杀了。红线女那天从鸡场回来,看到谭玉真吊在房梁下,心里感到害怕,赶快呼叫屋外的男士们进来,把已经失去生命的谭玉真解下来。一个活脱脱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红线女在茶山农场的日子里,心中也有困惑,也有迷惘,但她从来没有绝望过。因为她从来没有放弃重返舞台的念头,没有放弃过继续为人民演戏的信念。当时红线女被指派养鸡,鸡场就是三间大屋,共养着500多只鸡,全由她一个人管,红线女成了名副其实的“鸡司令”。每天既要煮鸡粮、喂鸡,还要打扫鸡棚,实在累得很。但红线女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以乐观的姿态面对,她认为一个人有了信念就能在危难时刻顶得住,失去了信念就很难熬得过去,正是信念支撑着她“活着,再活着,更活着”的勇气。
     
            红线女在养鸡期间坚持练声,而且练得很巧妙,他在喂鸡、赶鸡时不停地发出“啾啾啾”的叫声,别人以为她在学鸡叫,其实她在练声。红线女练台步的方法也很特别,她常常追着鸡群走来走去,在追鸡之中练习走圆台、走快步、走逆步,在养鸡过程中保持住良好的舞台功底。红线女对母亲十分感激,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她的健康。母亲得知她在农场坐的是竹椅,冬天坐下感到寒凉时,就把家里挂着的窗帘布拆下来,改成一个厚实的坐垫,托人送到农场给女儿。红线女十分珍惜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坐垫,几十年来一直保存着它。
     
            红线女结束了在农场的劳动生活后,开始转到培养粤剧新人的工作。当时“四人帮”之一的江青规定红线女出去后要做到“三不准”:一、不准演戏;二、不准用红线女的名字;三、不准在市区办学校。只能在郊区教学生。所以,当红线女在郊区办粤剧班时,学生们不能称她红老师,只能叫她做邝老师。即使这样,红线女仍没有动摇自己对粤剧的热爱,她全心全意投入到郊区粤剧培训班的教学中,培养出象郭凤女、曹秀琴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生。
     
            打倒“四人帮”之后,红线女本来应该获得彻底解放。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大概因为她曾积极推行革命样板戏和另一些原因吧,她又被扣上江青的“红人”和“爪牙”的帽子,被关进了牢房,一关又是三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迈出了开放改革的步伐,中国的文艺界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红线女的复出与邓小平的慧眼识人息息相关,红线女出来不久,邓小平就问她要不要重返舞台,并希望她当场唱一段粤曲听听。红线女感触甚深,她润了润嗓子,当场唱了粤剧《关汉卿》的名曲“蝶双飞”之中最激昂的一句“将碧血,写忠烈,化厉鬼,除逆贼”。邓小平听后点了点头,鼓励她重返舞台,重新焕发艺术青春。
     
            1979年,红线女终于在她55岁的时候,重新登上她深爱着的粤剧舞台,再一次拉开了她粤剧第二春的帷幕。当红线女在舞台上重新亮相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一个奇迹,此时的红线女,依然是容光焕发、风采依旧、青春不老,一点儿也看不出在文革中受过伤害的痕迹。此后,红线女的粤剧之路继续伸延:1980年,她与编剧家秦中英合作,把粤剧《昭君出塞》改编成《昭君公主》,红线女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昭君公主形象;1984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独唱会》在广州举行,集中展示了“红腔”非同凡响的艺术风貌,开创了戏曲演员举行“个唱”的先河;1990年,红线女继续她的探索之路,创作演出了粤剧现代戏《白燕迎春》,讴歌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怀;2001年,红线女亲自策划、创作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经过三年操作,终获成功……。
     
            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演出的剧目数以百计,成功地塑造了不少光彩照人的典型女性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京剧、昆曲、歌剧、话剧、电影之所长,加以融合创造。她以高超的唱做功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誉满海内外;她演唱的多首名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红线女这颗粤剧艺术巨星,将永远在粤剧世界里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