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线女:从未停止粤剧探索创新的脚步

    发布时间:2013-05-1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红线女近影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今年88岁高龄,从艺70余年,以其精湛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红腔唱腔艺术和红派表演艺术。日前,她不辞劳苦,亲率广州粤剧院的红豆粤剧团和广州粤剧团进京演出了《岭南一粟——欧凯明艺术专场》和现代粤剧《碉楼》,尽显了她对粤剧年轻人培养的重视。
     
          演出期间,本报副总编徐涟和本报记者刘茜邀约红线女——这位为粤剧无私奉献的传承者,和戏曲研究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一同做客“茶座”,回顾并畅谈了红线女传承古老粤剧、焕发其崭新艺术光彩方面的辛勤探索,以及对粤剧长远发展的期待。
     
          关心年轻人才培养
     
          记者:这次演出活动是由红线女艺术中心承办的。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艺术中心吗?
     
          红线女:以一个演员的艺名命名的艺术机构,在广东全省乃至全国是很少的,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文化艺术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心成立于1998年,我们条件不错,有小舞台、小剧场。星期天孩子们过来学习,我也可以教教他们。我现在带3个小学生,从他们三年级教起,现在已经初三了。他们现在唱得不错,但我还是要求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科学家。中国搞艺术的人太多了,搞科学的人太少了。
     
          记者:现在粤剧人才培养方面的状况怎么样?
     
          红线女:人们对粤剧的学习主要是在业余或课外,许多人是周末时来中心学学唱唱。总体上我觉得没有以前那么活跃,那么多人。
     
          记者:您可以演出的剧目特别多,据报道,光演出过的剧目就达200多出,现在年轻人能演这么多戏吗?
     
          红线女:我演出的剧目也许不止这个数。现在广东中青年粤剧演员是不少的,但自己在各方面能站得住脚的,观众评价不错的,还不多。但他们中不少人还是很努力。
     
          熟悉生活探索粤剧革新
     
          记者: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香港演了几十部电影,风靡一时,很多已经成为香港电影史的经典名作,如《慈母泪》、《胭脂虎》等。后来为什么又把所有精力转到粤剧上呢?
     
          红线女:我过去不喜欢舞台剧,喜欢电影。电影不喜欢可以重拍,舞台表演可不行啊。
     
          1955年国庆节,我随香港代表团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我感到新中国的领导人非常爱护艺术工作者。周恩来总理说:“你现在工作还是拍电影?”他的话让我想了很久。我就拜了3个老师,学习京剧、昆曲、古典文化。我又拍电影又演粤剧,对粤剧就有了感情。所有一切都是新中国给我的。新中国让我认识了很多东西,演戏应该为人民。以前说演员是“臭戏子”,现在说是为人民服务,这很不一样,我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有力量。这次进京演出,机会很难得。粤剧怎么样更好,应该走什么路子,我希望多听听专家意见。
     
          记者:您年轻时不光学习粤剧,还在声乐方面跟周小燕有过切磋……粤剧跟其他声乐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红线女:我和周小燕互相学习,你唱我听,然后分析唱得怎么样,就这样互相交流。我跟王昆也是这样。京剧我学程派,我喜欢程砚秋先生,他的唱腔、表演动作我觉得是比较正规的。他很重视这个方面,而且为人也很好。我把他当老师,他是我真正的老师。
     
          记者: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您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等艺术,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等剧目,形成独特的“红派”表演艺术和脍炙人口的“红腔”。现在都说,希望有新的戏曲的流派,像您的红腔、红派,您觉得怎么样才能有新的流派出现呢?
     
          红线女:说红腔、红派,这是观众给我的,我当时不知道。那个时候我还在香港演粤剧《一代天骄》,演出后过了两天,香港报纸便登出来,说形成了红腔。
     
          记者:可以说您既是粤剧传统艺术的继承者,又是一位勇敢的改革和创新者,曾演出了粤剧《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祥林嫂》等现代戏。
     
          红线女:粤剧的优点是,它的语言、形象有利于演现代戏。演现代戏不是什么剧种都可以,有一些剧种就不那么合适。我觉得粤剧排现代戏是熟悉生活的问题。熟悉了生活自然就想表现它。粤剧也可以演古装剧,演传统戏也可以学习前辈,积极考虑以前的生活什么样,跟今天生活的联系是怎么样,那我们就得学习考虑了。我觉得做演员很费脑筋,但是又很开心的,学习戏,又思考怎么改革、改造、创新,我觉得演员应该这样。
     
          政府、专家、媒体都很重要
     
          记者:您说希望通过多开专家研讨会,来看粤剧怎么发展、怎么走。
     
          红线女:现在的新戏演完后有的座谈,有的根本就不座谈。我觉得戏曲应该还有好的发展,因为我们还有人才,但是怎么去推动他们、去使用他们,政府要考虑,专家要考虑,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粤剧的发展情况还算是比较正常,粤剧演员队伍还过得去,问题就是我们的粤剧编剧很缺人。我希望国家多组织全国各个剧种、剧团合在一起,互相讨论、学习、提高。戏曲专业研究队伍也来告诉我们对剧团演的戏有什么感觉,应该怎么去改造提高。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专家座谈会,像我们这次就很难得有此机会。
     
          记者:但是现在一台戏演出的场次比您当年演出的场次少多了。
     
          红线女:肯定的,社会是发展的。以前只有几台粤剧可以看,后来有两三台、几十台,甚至更多。媒体、报纸也应该帮助戏曲艺术工作者把现在的优秀的戏多加宣传。
     
          记者:剧目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红线女:政府领导部门更要支持戏曲界,戏曲界自己的工作也应该要严格要求、努力。就戏曲界自身而言还是要深入生活,不深入生活,不知道群众对你们的意见怎么样。要经常下去演,问群众看了戏有什么感觉,经常地去请教观众,这样他们一定会告诉你。脱离了群众就没人告诉你了。
     
          把老一辈艺术家精神继承下来
     
          徐涟:红线女之所以形成自己的红腔、红派,是因为她戏曲演出的剧目、演出的实践特别广泛。她的演出有创新,不落窠臼。她转益多师,从程砚秋、梅兰芳、俞振飞等人身上,吸收各种艺术养分,在学习上特别刻苦,还勇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拍了多部电影。她是一位在艺术界——不仅是戏曲界,影响巨大的人物,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粤剧的独特魅力……
     
          谭志湘:粤语多闭口字和喉音、鼻音,唱腔字多调促而少长腔,红线女纯熟地运用粤语音韵规律和粤剧行腔特点,充分发挥出咬字轻盈、过腔流畅、归韵清正的演唱技巧,行腔跌宕多姿,收音纯正,在余音袅袅中表达出真切的感情。声圆腔满,独树一帜。像她这样蜚声海内外的不多,她已经自成一派,成为粤剧里的前辈艺术家、佼佼者。而且她还那么热心、刻苦。她教学生很刻苦,批评学生也很厉害,但充满了爱心。
     
          徐涟:刚才红线女老师说,她现在教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习了好几年。她说她并不一定要这些孩子今后以粤剧为职业,而是要让他们当科学家,但却从小在他们心中种下粤剧的种子。可以试想,如果这些孩子日后成为科学家,他们对粤剧的喜爱将不仅影响她们一生,也将影响他们周围的人。快90岁的老人还有这样的耐心去从小培养真正的戏迷,她想的是粤剧的百年大计,难怪她永远不老!
     
          谭志湘:她可以把歌剧《蝴蝶夫人》等搬到粤剧中来,并融化到自己的艺术中。而现在的一些昆曲用交响乐伴奏,以为这就是改革了。红线女的粤剧革新也很有现实意义的。徐涟:是啊。戏曲越来越被边缘化,这里的原因很多,多元化的文化消费肯定是主要原因,但也不仅于此。戏曲到底还有没有希望?创新的路怎么走,人才的问题如何解决?还能否出现新的戏曲流派?红线女老师刚才说的话令我感触很多。现在的艺术家能不能真正俯下身去问问观众:“我什么地方唱得不好呢?”
     
          谭志湘:所以说,老一代的精神特别值得继承。戏曲有好的表演才能抓住观众,仅仅靠灯光、布景、转台不行。现在的演员没有老一辈那么刻苦,那么入戏,那么痴情。戏曲好的传统逐渐在流失,令人惋惜,好的戏是要靠积累、沉淀的。
     
          徐涟:以前戏曲在鼎盛时期,能够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由于总体环境的变化,市场不像以前一枝独秀——能够支撑起那么多的团体,像金字塔那样自然有拔尖的人物出现;戏曲市场萎缩,即便大腕来挑团演出在市场上也是很难生存的。
     
          谭志湘:必须有更多的好戏才能出好的演员。总唱《四郎探母》,唱得都很好但是出不来大家。粤剧到目前还有海外支持、海外资助。它的粉丝很多,包括大企业家。比如粉碎“四人帮”后,红线女到香港演出,收到很多粉丝的礼物,那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执着于戏曲的精神头儿
     
          徐涟:红线女都快九十高龄了还这样为粤剧发展辛勤付出——全身心投入,跟那么多人去学习,我们今天还能不能有这样的精神?
     
          谭志湘:期待文化艺术工作者全力发挥自己个人的效应。不是讲“我要得到什么”,而是想“我要给它什么”。去寻求领导支持,去联系媒体、企业家,要对这个事业多付出,而不是坐等。说白了,还是对戏曲要有执着坚守。现在,奉献的心态恐怕比较难找。
     
          红线女的艺术迷倒了那么多人。她现在不用去排戏、不用去当导演,她希望能够培养一些演员、接班人。她还有一种心态,不一定我培养了你,你就非得唱戏,你去当科学家也可以,但是你要懂粤剧,心里有粤剧,这样她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总是会对粤剧有所贡献的。她的心胸挺大的,不急功近利,而现在有很多人收徒都是壮壮声势。她培养戏迷也是培养观众,一个戏迷能带出多少观众啊!
     
          徐涟:红线女老师把一生奉献给了粤剧。直到今天,她仍然全部身心投入。她放下身段,去倾听观众的声音;她寻找种子,将他们培养成粤剧的戏迷;她重视媒体的作用,以期推广与宣传粤剧;她将领导、专家、戏迷的每一份力量都汇聚起来,只要有利于粤剧发展的事情,她都去做。她清楚地知道困难所在,但她对粤剧永远那么充满希望。所有这一切,成就了红线女,也给我们今天的戏曲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