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活动 >

    “马红妙技真奇绝——粤剧大师马师曾和红线女生平联展”首次亮相顺德

    发布时间:2023-11-17 作者:小边 来源:红线女艺术中心 点击:

    大师马师曾、红线女终于来到凤城顺德,与广大观众“见面”啦!“马红妙技真奇绝——粤剧大师马师曾和红线女生平联展”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佛山市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红线女艺术中心、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联合主办,目前已在顺德区博物馆正式开展。

     

    马红妙技真奇绝,恼人一曲双飞蝶。这是田汉先生对粤剧《关汉卿》的赞誉,也是对马师曾与红线女登顶攀登艺术高峰的真实写照。

     

         马师曾与红线女是岭南山水孕育出的艺术大师,他们开创的粤剧艺术流派影响深远,名扬海外。

     

         马师曾与红线女艺术的珍贵,不仅在于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在于他们深切体验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份幸福与自豪,让他们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于戏曲事业建设,积极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传承发扬粤剧文化。时至今日,蕴含在他们生命中的艺术情怀和精神力量仍在海内外激起热烈的文化思潮。

     

          我们重新梳理马师曾与红线女的生命轨迹,集中体现两位大师相遇、相识、相惜、相知的过程,精选了过百张图片资料,80余件实物藏品,不少藏品为首次对外展示。这是马师曾与红线女联展首次来到顺德,让更多观众走进艺术大师的传奇人生,真实感知他们与国家命运共同跳动的生命脉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智慧,以昂扬的姿态勇往前行。

     

     

     

     身入梨园心入戏  马红的青年时期 


    1900.4.2-1964.4.21

      粤剧革新的驱动者 

        马师曾出生于1900年的广州,正处于国家动荡之秋,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他的家国情怀有着很深的影响。马师曾从小喜欢粤剧,可以说他是偷跑去学戏,但年少无知被人卖到了新加坡。到新加坡的第一天马师曾被泼硫黄水消毒,当时心中有了“国家弱小匹夫有责”的愤懑。

       马师曾为了学戏,卖过膏药、挖过矿、做过掌柜、老师等,最终在靓少凤的剧团正式转为丑角,并且打响名声。靓少凤主张创新改革,这也对马师曾的创作有一定影响。马师曾后拜靓元亨为师,声名鹊起。

     

    靓元亨(左),靓少凤(右)

     

    粤剧《苦凤莺怜》,马师曾在卖柠檬的叫卖声中得到启发,便借此创造新腔,

    被称为“乞儿腔”“柠檬腔”“豆沙喉”。

     

       《粤剧大辞典》里写道,20世纪30年代末,粤剧艺人以变革来争观众、求生存,掀起了粤剧变革的浪潮,使粤剧向地方化、大众化、现代化有更大的飞跃,其中薛(觉先)、马(师曾)两派影响最大。

     

    薛觉先与马师曾

     

        马师曾在这一阶段的改革始终走在前沿,他在大罗天剧团积极使用“白话”(广州话)平喉唱法,有力推动了由“戏棚官话”改唱“白话”的变革;在太平剧团率先启用了女花旦,从此男女合班趋势难挡;在太平剧团设立编剧班等,都对这一时期的改革产生有力驱动。

     

     

     


    1925.12.25-2013.12.8

     

      流派创新的践行者  

    红线女出生于广州西关一个殷实的药商家庭,为躲避日军战火,全家逃到澳门逐渐难以生存。那个时代,艺人被称为“下九流”不受尊重,当红线女母亲要将红线女送去学戏遭到了她父亲的严厉反对,但小小的红线女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成戏又成人。”
    1939年春,红线女以“小燕红”的艺名,在澳门清平戏院首次登台演出《六国大封相》。

     

    小燕红(左)、芳艳芬(右)饰演提灯宫女。

    小燕红跟随师父何芙莲搭班靓少凤的剧团演出,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靓少凤欣赏小燕红勤奋好学,觉得她颇具《红线盗盒》侠女红线的侠义之气,建议其改名红线女,红线女欣然接受改名,从此这个名字见证她一生精彩。

     

    粤剧《红线盗盒》,红线女饰演红线

     

      家庭的影响 

     

     

    马师曾除了是一位粤剧表演艺术家以外,还是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粤剧革新家,这与他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马师曾的母亲从小注重言行知识的培养,教习《三字经》《增广贤文》等。马师曾的父亲马公权将长子马师曾带到曾叔祖马贞榆身边(曾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马贞榆教导马师曾知识和思想,马师曾回忆这段童年时写道:“旦夕授诗书,说论才初作。”

     

    马师曾(右二)等与母亲(中)合影

    红线女与粤剧有密不可分的缘分,红线女的外祖父声架南、舅父靓少佳都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大佬馆,堂伯父邝新华是八和会馆的创始人。红线女从小就跟着留声机哼唱粤剧艺人张月儿、白驹荣等的粤剧唱段,懵懂积累了声腔为人物情感服务的经验。

     

    红线女全家福,红线女是一排右二

    虽然马师曾、红线女有着不同的出生和成长经历,但是他们对粤剧艺术的喜爱和坚持,主动钻研粤剧艺术的认真态度,成为他们相遇后艺术合拍的基础之一。

     

       赤子之心家国情  马红相遇相知  

    1942年,红线女在广州湾(现湛江市)第一次见到马师曾,印象是“抬头望去,看到一位四十开外,方面大口,神采飞扬,十足广州‘西关大少爷’样子的人。”随后,红线女就加入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马师曾除了是艺术上的学习榜样,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红线女。


    1943年,红线女在《软皮蛇招郡马》中首次担任正印花旦。

    抗战义演期间,马师曾、红线女每演到《洪承畴千古恨》中 “衰汉奸,病汉奸,千刀千刀理该斩……”,观众群情激奋全场合唱。
     

      1955年: 重要的转折  

    1955年,马师曾、红线女受邀参加国庆观礼,祖国的变化翻天覆地,建设事业欣欣向荣,对比香港追求经济利益的风气,更加符合马师曾、红线女对艺术质量的追求。马师曾和红线女都是从旧社会艰难奋斗至今,他们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富强和民主是如此重要,他们能与田汉、梅兰芳等艺术大家自由交流,看到院团受到重视和尊重,这都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内心。

     1955年11、12月,马师曾、红线女放弃在香港的名气和财富,毅然决然的回到广州加入广东粤剧团。

    马红迎来他们的“高光时刻” 

    1956年,广东粤剧团晋京演出粤剧《搜书院》,周恩来总理在后台接见了马师曾、红线女等主演。《搜书院》演出后,周恩来总理在主持的座谈会上谈道:“……现在行家马师曾回来了,气象就更不同了,更提高了。”,并将粤剧称为“南国红豆”。



    1956年,马师曾(前排左二)、红线女(前排右二)到北京演出《搜书院》时在梅兰芳先生家门前合影

    1955年至1964年期间,马师曾和红线女创作一批流传至今的属于马红的经典剧目包括《关汉卿》《蔡文姬》《屈原》等,既整理重排传统剧目,也倡导描绘时代的现代戏,真正践行了“百花齐放”。
     

    在展览现场,马师曾、红线女的儿子马鼎盛借出两枚马师曾的印章进行展示,其中一个印章“学而优”,是马师曾自况人生的期盼,在马师曾诞辰90周年上,红线女特提起这枚印章,说:“我寓意优而学,即当上粤剧艺人更需要努力学习。”马红之所以始终连结在一起,是他们在艺术和精神上的一脉相承。红线女在马师曾逝世后,仍然不遗余力的坚持马红流派的传承与发展,继续坚定的行走在这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大道上。

     

      春华秋实谱华章  继承与发展  

    1990年,红线女创立了广州小红豆粤剧团(现广州红豆粤剧团),当年的报道中,记录了红线女的建团目标——“将红腔艺术和马派(马师曾)艺术传下去,发扬下去。”
     


     

    1996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为表彰红线女卓越的艺术成就而投资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红线女作为中心首任主任一直坚持主持马红流派的整理研究,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马红艺术精神和思想。
     

    2000年,马师曾百年诞辰纪念演出晚会。红线女演唱《关汉卿》之“沉醉东风”

     
    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是马红经典剧目,由马师曾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驯悍记》。2004年,世界首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面世,已近80岁高龄的红线女亲自担任导演、编剧、艺术总监,并为主角凤霞公主配音、配唱。

    在展览中,我们能走进马师曾、红线女用艺术记录的这个时代,走进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蓬勃的艺术生命。粤剧事业在一代代粤剧人的努力下,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我们将以文化自信自强,与时偕行的传承姿态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


     

    展期:2023年11月7日-2024年5月5日
     
    地点:顺德区博物馆(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新城区民安路6号)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进场),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 上一篇  星光闪耀,共汇粤剧舞台的灿烂华彩
  • 没有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