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活动 >

    广州举行“曲韵茶香——广州市粤曲茶座展演”

    发布时间:2014-06-23 作者:春风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6月18日晚,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承办的“曲韵茶香——广州市粤曲茶座展演专场”在广州市南方剧院举行,以促进粤曲茶座的传承与发展,展示粤曲茶座演艺人员风采,营造健康、和谐社会风气。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为参加展演的团队颁发演出证书,希望这些团队以此次展演为动力,继续为粤曲茶座的传承和发展多做贡献。
     

    陆志强局长(左三)为展演团体颁发证书

     
    展现茶座发展及代表曲目
     
            这次粤曲茶座展演是在广州市政府的关心下,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重视和支持下举行的。今年3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到各粤曲茶座调研,多次走访了广东音乐曲艺团驻演的彩虹曲苑和爱群大厦茶座、珠江曲艺团驻演的大同酒家茶座、广州市云峰粤剧团驻演的凤安龙胜酒楼、海棠粤剧艺术团驻演的红和谷食府等粤曲茶座,召开了粤曲茶座团队负责人座谈会,了解茶座经营状况、队伍情况、演艺人员水平。陆志强局长要求,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应高度重视粤曲茶座这一扎根于民间、活跃于民间的娱乐方式,使之不会消失,同时决定拨出经费,在6月举行粤曲茶座展演,在现有五个茶座演出团体中挑选优秀的演唱曲目,在南方剧院举行展演活动。
     
            这次粤曲茶座展演参演者既有从事过专业演出的演员,也有粤曲演唱的“发烧友”,他们中有五六十多岁的中老年,也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演员们都亮出自己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赢得观众一阵阵喝彩。

    林婷婷等表演南音说唱《生死时速》
     
            展演以段落渐进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各阶段茶座的发展及代表曲目。展演首先再现最早期的茶座形式瞽师(即男失明艺人的)演唱,曾任广州越秀区失明曲艺队队长及主要演员的失明艺人刘志刚应邀参加演出,他曾获广东民间音乐曲艺比赛一等奖。
     
            参加展演的广东音乐曲艺团,成立于1958年,是全球唯一的专门从事广东音乐和广东曲艺演出、创作、研究的专业文艺团体。剧团下设专业的广东音乐团、曲艺一团、曲艺二团以及相声团。老一辈的曲艺名家熊飞影、白燕仔、关楚梅、原妙生、何丽芳、黄少梅等,享誉海内外。新一代的有陈玲玉、梁玉嵘、何萍、李敏华等著名曲艺名家,驰名省港澳。剧团十几年来坚持彩虹曲苑和爱群大厦的曲艺茶座演出。
     
            广东音乐曲艺团作为这次粤曲茶座展演的承办单位,为展演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其他团队树立了表率;其次,安排老师对参演团队的演员进行辅导,提升他们的演艺水平;再次,这次展演由广东音乐曲艺团乐队为统一伴奏乐队,为此,乐队的乐手们耐心细致地为各位演唱者和乐、伴奏,为展演的顺利举行付出了辛勤和努力。
     
            在展演中,李惠雯演唱了平喉独唱《风流梦》,白燕飞表演了谐曲说唱《通台老倌》。该团的展演还注入了新的表现形式,梁奇志表演的龙舟说唱《智救队长》是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节目,林婷婷等扮演的南音说唱《生命时速》最近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该团借用这些新的表现形式争取一些年轻观众,让古老的茶座注入新的元素,更持久地沿续。
     
            参加展演的海棠粤剧艺术团,由建团开始分别在清平、泮溪、金筷子、荔湾湖等十几间酒楼演出,18年来经过剧组人员共同努力,得到公众认可。现在的茶座地点是维也纳大酒店红和谷食府。在展演中,欧素心、黄君丽表演了粤曲对唱《锦江诗侣》,郑懿堂表演了平喉独唱《还卿一钵无情泪》。
     
            参加展演的广州市云峰粤剧团,自1998年成立以来,业务蒸蒸日上。云峰粤剧团曾受到中央电视台、亚洲电视台及广东省各大电视台、报社及传媒的采访报导,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全省各地、海内外各界人士高度赞扬,现在的茶座地点是凤安龙胜酒楼。在展演中,云峰粤剧团除了由朱莹女、陈绮莺表演粤曲对唱《天仙配之重逢》外,也加入了近年来在粤曲茶座中出现的折子戏《花枪奇缘》,由团长嘉华与周霭玲表演。
     
            参加展演的广州珠江曲艺团,成立于1985年。29年来,珠江曲艺团在一辈辈演艺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是满誉省港澳。中国曲艺家协会近年也曾两次由主席带队前往调研,把该团的办团和运作经验介绍到外省的曲艺同行。该团的何小兰为第一届省曲艺大赛金奖获得者,廖小曼曾获“四洲杯”优秀奖,许洁芳为广东省“曲协杯”大赛金奖获得者。现在的茶座地点是大同酒家。在展演中,许洁芳表演了子喉独唱《鬼怨》,何小兰、廖小曼表演了大喉对唱《夜战马超》。
     
            除了举办“曲韵茶香——广州市粤曲茶座展演专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目前正采取有效扶持措施扶持粤曲茶座发展:一是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已拨出专款为各演出团体更新设备。二是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加民营团体的演出机会。三是举办示范性的粤曲茶座演出,为粤曲演出团体搭建艺术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观众观赏粤曲。四是发挥好艺术水平一流的彩虹曲苑曲艺演出基地的作用,确保阵地。
     

    主办单位负责人与演员合影

     
    链接:粤曲茶座历史沿革
     
            粤曲茶座,源远流长,曾经风靡省港澳、珠江三角洲及海外广府人聚居地,成为人们消闲遣兴的生活方式,构成岭南地区独特的市井风情。一盅两件,叹茶赏曲,一个“叹”字,讲出了广州人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个“赏”字,体现了知音者对粤曲艺术的沉醉与品味。
     
            清代中叶,在广东农村出现了许多表演粤剧清唱的“八音班”,男女老幼围坐一旁静心欣赏,与此同时,失明艺人手提胡琴沿街卖唱,所唱的均为粤剧班本,这便是粤曲这个曲种形成的雏形。辛亥革命前后,省港澳和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茶楼为招徕顾客,纷纷聘请失明女艺人(又称“师娘”)驻场演唱粤曲,师娘受过严格的训练,唱功精湛,一人多腔,为茶客在品尝香茶美点之余,更增加听觉上的享受,因此大受欢迎,于是茶楼成为曲艺演唱的主要场所。及后,开眼女伶逐渐取代师娘,成为粤曲茶座的主力军。20世纪20至40年代,是粤曲茶座的全盛时期,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涌现出大喉唱家熊飞影、子喉唱家张琼仙、四大平喉唱家小明星、徐柳先、张月儿、张惠芳,她们除每天在茶楼演唱外,还灌录了大批粤曲唱片在电台播放,在坊间广泛流传,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粤曲茶座在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有了更大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市共有44支曲艺演出队,从业人员达五百多人。政府拨出专款给部分设在茶楼的曲艺场装备幕布、音响、灯光等器材及增建演员化妆间,又陆续建立了红荔、长堤、国泰、越秀、流花、南方、新华、河南等十多家专营曲艺演出的场所。这一时期人才鼎盛,名家林立,李少芳、关楚梅、黄佩英、何丽芳、白燕仔、谭佩仪、黄少梅、李丹红、何紫霜、陈燕莺、何世荣、赖天涯等著名唱家成为了曲坛的代表人物,在粤曲创作上更是精品迭献,《牛皋扯旨》、《子建会洛神》、《蔡文姬归汉》、《萝岗香雪》、《东湖春晓》、《沙田夜话》、《越秀远眺》、《白云松涛》等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的粤曲交相辉映,响彻羊城的大街小巷。
     
            “文革”期间,粤曲茶座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被责令停办,所有曲艺场所也被关闭。
     
            1989年3月18日,改革开放后,广州市第一家粤曲茶座——海珠花园酒家龙凤曲艺茶座正式挂牌演出,广东音乐曲艺团一批刚毕业的曲坛新秀驻场演唱,新秀们以其青春靓丽的形象和扎实的艺术功底吸引了海内外粤曲知音的热情关注,演出座无虚席,成为当时市民大众的重要休闲场所。同时,曲艺茶座也为年轻演员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平台,使她们在不断的演出中经受锻炼,促进成长,梁玉嵘、李敏华等粤曲明星迅速崛起,成名成家,由此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海珠花园酒家粤曲茶座的经营成功引起了同行的赞赏和跟随,一时间,广州市内近80间酒楼都办起了粤曲茶座,有在午、晚饭市,有在下午茶或夜茶演出,粤韵笙歌不绝于耳,茶客戏迷准时捧场,他们品一壶香茶,欣赏一段粤曲或折子戏,消磨一段悠闲的时光,成为不少广州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出于对表演者艺术上的肯定,茶客们兴致所至还会慷慨打赏,获得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在茶楼内营造出一种祥和、亲情的氛围。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娱乐方式日益丰富,粤曲茶座逐渐式微,老字号改弦更张,粤剧粤曲退出茶楼,曾几何时的粤韵绕梁情景,变作了广州人的怀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