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活动 >

    读个粤剧学位,这不是赶时髦,是要将粤剧的魅力系统化(组图)

    发布时间:2013-07-13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香港演艺学院外墙关于戏曲课程的广告宣传,村托出这里的戏曲氛围。


    香港粤剧界人士在粤剧学位记者会上合影。


    中国戏曲课程学生在新闻发布会上演出。

     

     6月11日,香港演艺学院宣布将开办戏曲艺术学士(荣誉)(首开粤剧表演与粤剧音乐两个专业)。招生程序已经展开,首学期将于9月开始。这项课程已通过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的甄审,获未来五个学年的开办资格。这被称为全球第一个粤剧学位的课程,目前已招了18个学生。粤剧学院也成为香港演艺学院的第六个院系。6月20日,香港举办第四届中国戏曲节,开幕大戏为新编粤剧《战宛城》,由罗家英、尤声普、陈好逑等粤剧名家主演,该戏在香港文化中心连演3场,据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戏曲节目副经理陈咏雅介绍,该戏的卖座率为100%.6月22日,为配合西九戏曲中心的落成及发展,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推出“戏曲中心讲座系列”,第一讲题为《剧种的借鉴与研习》,由香港粤剧艺术家阮兆辉与戏曲艺术家裴艳玲对谈。该讲座印制了设计简洁大气的宣传折页,放在香港各公共文化场所供人取阅,折页上这样写着“透过主题性的讲座,让香港文化瑰宝粤剧,与不同戏种互动交流”。粤剧这项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在香港并未成为博物馆的摆设,而是活生生地、紧锣密鼓地在摇曳生风。香港似乎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让粤剧存活与延续的文化生态,个中有何原由与秘密,值得探究与深思。

      粤剧学位,让迷恋粤剧表演的孩子找到了上升通道

      今年22岁的蔡蔚珊外表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子,她刚从伦敦大学毕业,学语言学。一回港,度过这个暑假,她又将成为一名学生。这次她将接受4年的粤剧表演系统与专业的训练,拿到自己的第二个学士(荣誉)学位,她是香港演艺学院新开设的粤剧学士课程首届的18位学生之一。6月11日,她作为三位学生代表之一参加了香港演艺学院开办戏曲艺术学士(荣誉)课程的新闻发布会。

      7月3日下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的咖啡馆,她坐在南都记者对面,向记者讲述她的这一新选择及她的学戏经历。她表示,今后将走粤剧表演的道路,她将把自己交给粤剧,交给舞台上的文武生,交给《红楼梦》、《白龙关》、《梦会太湖》……这些前人演绎了无数遍的一出出粤剧,也交给那些喜欢粤剧的观众。

      蔡蔚珊12岁才开始学习粤剧,说起自己为什么会喜欢粤剧,她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学时在一所国际学校读书,学校常组织同学去老人院慰问表演,问及老人喜欢看什么节目,老人们说喜欢粤剧,因此她就向妈妈提议想去学粤剧,而她妈妈也欣然同意了。

      令蔡蔚珊没想到的是,自从她去学了粤剧,之前对粤剧没有什么认识的一家人都喜欢上了粤剧,包括小她4岁的妹妹,也跟着学起粤剧,只是与她不同,妹妹学的是花旦。中学时,她成为千连芯青少年粤剧团中的一员。两年前,她出演《红楼梦》中的宝玉,这也是她第一次演出足本的大型剧目,3个多小时的戏连演了三场。这算是她粤剧学徒的成人礼。

      回想自己10年学戏经历,记忆最深的是那些辛苦的场景。13岁第一次在台上表演“水发”,因绑得太紧,头像被念了紧箍咒一样痛,一奔下舞台就吐了。有一次,在新加坡表演,绑旗太紧,排练时晕倒了。还有一次,在加拿大演出,化了浓妆,在寒冷的天气中等待了3个小时,一群小朋友在一起抱着哭。

      “如果说学语言学枯燥,那么学戏的这份辛苦,其实比学语言学要苦得多。但我还是喜欢表演,喜欢舞台的感觉。也喜欢表演现场的诸多意外,这些意外都需要我自己去面对,去处理,觉得特别刺激。其实我在学粤剧的时候,也在学跳芭蕾舞,学了8年,但最后放弃了芭蕾舞,最终坚持了学粤剧。感觉粤剧对我更有吸引力。学芭蕾舞只是跳,而粤剧则是全方位的,念唱做打,样样都要到位。还有对角色的理解,对剧情的把握,剧中也有很多历史知识,有典故,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还有很美的唱词与对白,粤剧的这份魅力,对于我就像是一场必然的相逢。中国人的思想、生活细节都能在粤剧舞台上呈现出来。所以回到香港听说有粤剧的课程,我就来报读了。”

      蔡蔚珊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在向记者讲述她报读粤剧学位的动因,不如看作是在向她中情已久的、让她辛苦也让她开心的粤剧的表白。她把读粤剧学位,当作自己向粤剧表演艺术靠近与上升的理所当然的通道。

      这背后的原因,正如香港演艺学院中国戏曲课程导师、课程统筹张紫伶所分析的,现今许多家长对儿女的期盼大都为能够完成大学学位。大学,代表着文化素养和基本社会竞争力,尤其是艺术方面。大学课程,除了有系统的传承以外,也代表了社会对业界的期盼与重视。粤剧在香港一直都很兴旺,不存在再兴的问题,只是“青黄不接”这个问题存在了很久。希望学位课程能给家长们信心,让有天赋和兴趣的青年视戏曲为职业方向,而不是兴趣班。通过学位课程,粤剧的发展可以扩展至更多范畴以及地方,借此也可以让更多业界有心人群策群力,不断提高。

      张紫伶表示,粤剧艺术是蕴含了唱、做、念、打、文学、音乐等丰富的元素,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一点也不容易。以前,学习粤剧都是跟着师傅,在戏班里慢慢打滚积累经验,演出机会多成才便快。现今,面临着全球化表演艺术的冲击,表演少了,成才的时间也越来越慢了。创立学位,能够让青年从业员全情投入学习、演出、研究,提供一个高素质的平台。

      粤剧学位,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承担,是粤剧融入现代社会的表现

      香港演艺学院为何会在此时开办戏曲艺术学士(荣誉)课程呢?只是为了帮有粤剧表演梦想的学生再圆一个学士梦吗?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这里面有小背景也有大背景,小背景是基于演艺学院自身的教学需求,及对传统表演艺术、对粤剧的重视。大背景是粤剧近年来在香港社会回潮,及政府主管部门对延续粤剧开展一系列工作。

      张紫伶介绍,新学士课程的设计兼及深阔两度。课程分为粤剧表演及粤剧音乐两大范畴。演艺学院期望毕业生除掌握到高质素的技巧外,亦秉承学院致力保存及推广粤剧文化的精神。跨学科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既能欣赏粤剧源远流长的传统,理解其艺术价值,同时鼓励他们多作学术研究,创作新剧目。学院将粤剧艺术规划为全方位、促进文化体验及专业的学科,为新一代及全球观众开启欣赏戏曲艺术之大门。而新学士课程的开办,亦是演艺学院过去14年来传承粤剧艺术的结果。自1999年及2001年起,演艺学院分别提供演艺文凭(粤剧)课程及演艺深造文凭(粤剧)课程,两个课程历年来累积毕业生人数超过80,逾半投身业界。演艺学院为保存香港的粤剧艺术,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9年将粤剧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互相呼应。为优化粤剧的学习及将粤剧推广至小区,还于2011年成立了青年粤剧团。

      新学士课程推出的大背景是香港粤剧近十年的稳步发展。2011年,香港粤剧制作及表演达2,266场,另外有1,931场公开表演,还未计算香港无数粤剧唱局在内。香港政府先在2005年成立粤剧发展基金,资助以新秀后进为主的粤剧团,香港艺术发展局又在2009/2010年度成立新进戏曲演员进修及实习计划,加上油麻地戏院、高山剧场、西九文化区的戏曲中心的场地相继启用,均有利本地粤剧的发展。2009年新高中学制引入粤剧科目,亦为延续这门独特艺术的另一推动力。

      演艺学院校长华道贤指出,为使粤剧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前中国戏曲课程中心已改组成为戏曲学院,并将于9月1日正式成立。戏曲学院以院长为首,下设学科、音乐表演、制作及剧本编撰部门,由各部门主任专责其工作范畴。他表示,演艺开办的新学士课程彰显了粤剧这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确立其学术定位,为香港乃至全球的表演艺术奠下重要的里程碑。

      “里程碑”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粤剧学位创设的真实意义与作用到底何在?香港导演胡恩威表达了不同观点:“粤剧和戏曲是要三岁开始练功,把西方的学士搬到戏曲上有些不伦不类,是在进一步破坏粤剧的学习生态,把粤剧唐人街化。香港教育不重视师徒制,粤剧何以传承?学校不教中国古典文学,何来培育有观赏水平的观众?”

      而进念·二十面体创团艺术总监荣念曾则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不是终点,在现有的学术体系中,关注传统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承担。我希望演艺学院除了教学,能投入更多资源去做跨门研究工作。他相信有大学的参与,传统的表演艺术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它可以在学术层次与不同地区的艺术与剧种进行对比,展开文化交流和合作,从而提升自己。

      传统的表演艺术需要从大文化范畴中去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传统表演艺术在当下,与当代艺术都接不上轨,比如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实验剧场等,因此没有太大发展互动评议的空间。互动评议的作用会促进粤剧更多地走向当下社会。我们都知道传统表演艺术可能有两条路走,一是进入博物馆成为摆设展品,一是走向社会,向外拓展,活生生地继续存活。粤剧大学的学位,就是希望可以令粤剧的发展,更融入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理念。

      西九戏曲中心,港人期望它能成为一个传统艺术的研发与交流中心

      如果说粤剧在香港是老树逢春,粤剧学位是其中的一簇新叶,那么在这棵老树上,我们能看到的新叶还有另一簇。这另一簇就是西九戏曲中心。

      去年12月10日,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宣布,戏曲中心将由两名生于香港的建筑师合作设计。戏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区其中一个地标式文化场地,预计于2016年落成。
     

      官方表示,戏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区内17个核心文化艺术设施中最早开放使用的场地,将提供一个让戏曲界互动的平台,以发展及制作最优秀的粤剧及其它中国戏曲表演,并吸引新的观众,推行教育项目,协作及举办国际节目。

      其实,早在戏曲中心设计方案未出之前,管理者就在西九戏曲中心的地址上搭起西九大戏棚,在戏棚里演粤剧,让香港的春节成为热闹的时间看台。粤剧在这里也成为真正聚集人气,从俚俗走向庙堂的文化标识。而在今年6月开启的“戏曲中心讲座系列”则成为西九管理局的首个戏曲教育计划,这个系列将一直持续至明年3月。每次讲座均邀请海峡两岸的戏曲艺术家及专家对谈,与观众分享经验,从而推广当代戏曲知识。

      管理局表演艺术行政总监茹国烈表示:“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不同地方戏种各自精彩,我们希望通过讲座让不同戏种互动交流,而资深艺术家对戏曲发展现状及未来路向的真知灼见,对规划戏曲中心发展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此外,我们希望借此机会为管理局及地区的戏曲业界建立专业网络,并培育新一代的戏曲爱好者。在本地不少粤剧名伶的协助下,我们相信可为2016年年底落成的戏曲中心做好准备。”

      对于西九戏曲中心今后的发展与定位,及对粤剧的推广,荣念曾很是期待。他说:“我非常期待西九戏曲中心能成为一个传统表演艺术的智库,它不仅是一个展示剧场,更应是一个培养艺术人才、戏曲表演交流的中心,是一个研发机构,是一个能让传统表演艺术得以发扬与延续的研发机构。目前是有了硬件上的大致框架,软件上如何丰富才是挑战,比如管治如何现代化,比如网络如何建立,比如怎样和北京戏曲学院、上海戏曲学校建立合作,这些都有待去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我期待它不仅能成为促进大中华地区戏曲表演艺术硏发教育交流合作的中心,还成为推动东亚、东南亚的传统表演艺术交流的中心。”

      “香港粤剧生态像是放烟火”,开放的批评环境,让粤剧承传活力

      香港每天都在上演粤剧,这并非夸张之辞。张紫伶就向记者介绍:“香港康文署管辖的14个演出场所,每天都有粤剧演出。”可以说这座现代城市对传统艺术不仅有着尊敬的态度,也形成了系统的工作体系。

      比如他们有粤剧发展咨询委员会及粤剧发展基金。粤剧发展基金每年拨款6900万港元来资助粤剧的发展。民间团体与个人,只要有关于粤剧的相关计划,都可以申请资金支持。记者在粤剧发展基金的网站上查询到粤剧发展基金2012年批款约4,000万港元资助约390项计划,支持剧目达122个。他们会每月公布详细的资助剧团演出及活动时间表。而在中小学也有规定,音乐粤剧课要达到60%.现在更是有了大学课程的衔接。

      在粤剧的剧本的创作、改编与革新方面,香港演艺学院教师周仕深介绍,他了解每年香港会有30个左右的新剧本。

      再比如,他们还在不断地扩建粤剧表演的场地。粤剧发展咨询委员会主席邹灿林今年5月就曾发表过一番话,他介绍,为开拓更多粤剧场地,政府于2011年开始兴建高山剧场新翼,预计工程将于2013年9月完成,并可于2014年9月启用。

      尽管这样,香港的业界仍然会觉得政府做得还不够到位。荣念曾就表示,目前中小学在粤剧教学这方面做得绝对不够。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尤其在中学,都在减少或取消。这是我们教育政策出现了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我们的同学们绝对有权利从文化遗产中去认识自己。而政府设立任何发展基金,都要看它的营运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目前粤剧发展基金的状态是较被动的,它等着人去申请,是短视的,很容易沦为公关派饼的行动。基金需要主动联合业界拓展专业的规划与蓝图,这样才能对促进粤剧发展更具体更实在。

      张紫伶也表示,近年香港粤剧表演生态像是放烟火。许多资源,但是总是以短期计划为主,没有长远的发展环境。这与香港的文化政策有关“积极但不干预”。所以康文署等表演场地都要“公平”分配。不鼓励排戏,或演出档期太长。对于粤剧来说,磨一个戏最少也得排几个月吧!像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排了近十个月。所以粤剧百花齐放是可以的,放烟火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有人坚持对艺术的追求,精益求精。

      各种批评的声音在业界与非业界都有,这也正是香港文化环境开放的表征,同时使得古老的粤剧得以承传活力,香港的文化环境更趋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