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活动 >

    老艺人“讲古”回忆佛山粤剧辉煌史 (图)

    发布时间:2013-06-23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粤剧老艺人在参观粤剧博物馆。

     

             昨日,《佛山粤剧六十年》老艺人座谈会暨口述历史工程筹备会议在佛山市粤剧传习所举行。据悉,接下来粤剧传习所将联合广东粤剧博物馆,重访佛山老艺人,回顾总结解放后60年佛山地区粤剧发展的辉煌历史,并着力构建粤剧文化信息检索平台。

       现场

       粤剧老艺人“讲古”


       “我1959年就加入了佛山青年粤剧团,我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佛山培养了我,所以我对佛山特别有感情。”从佛山成名的粤剧大佬馆小神鹰颇为动情地说。

       昨天的粤剧传习所迎来了一群两鬓斑白的老人。他们都是当年活跃在佛山粤剧舞台上的老艺人,或是解放初至文革后及改革开放初期主管文化和粤剧工作的老领导。如今,部分人已移居海外或港澳,一些定居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曾经一起在佛山粤剧舞台上打拼,并创造了佛山粤剧辉煌六十年的他们,如今又有了共同的使命:口述佛山粤剧六十年历史,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物质文化遗产。

       红船过外,弦歌声声。作为粤剧发源地之一,佛山的粤剧发展历程也几经变迁。“1957年,佛山专区青年粤剧团就成立了。”著名锣鼓戏老导演郑卫国清晰地记得,当时还是姐姐带着他到文化公园报名入团。而今天的粤剧传习所,就是由当年的佛山专区青年粤剧团——佛山地区青年粤剧团——佛山市青年粤剧团——佛山粤剧院一路演变过来的。

       “这六十年中,佛山粤剧最兴旺的时期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小神鹰回忆,“最辉煌时,接近有100个剧团活跃在佛山。”而当时的粤剧艺人也与石湾陶艺人来往相当密切。“我和梁荫棠还曾一起去石湾陶艺家那里当‘模特’,我当时扮的是郑成功。”说到兴奋之处,年过七旬的小神鹰还有模有样地摆出当时的pose。

       “这么多年去了那么多地方,转了那么多单位,还是对佛山最有感情。”郑卫国说,“我在珠海那边执教,都习惯称‘我哋佛山’‘你哋珠海’,因此还被人投诉过。”大家听了之后都哈哈大笑,而说到兴起之处,郑卫国还哼起自己的拿手曲目来。

       隐忧

       辉煌历史存在记载空白


       老朋友相见自然分外高兴,但大家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刚刚办完退休手续的广东粤剧博物馆创馆负责人梁国澄又被请回来,加入到抢救老一辈粤剧艺术的工作中。

       “广东粤剧博物馆成立至今已经10年,但感觉还是面上的东西居多,60年的历史痕迹没有在里面有足够的体现。”梁国澄说,“佛山粤剧那么辉煌,但关于那一段的历史记载竟然是空白的,如果不做点什么,都觉得对不起后人。”

       据了解,由于经历了文革及多个剧团合并重组的波折,很多历史资料,包括剧本、影音、艺术档案等都已凌乱缺失。而当年的老艺人有的远渡重洋,有的年事已高,有的伤病在身,再不去挖掘抢救,这段历史可能就将永远湮灭在流逝的时光中了。

       “佛山粤剧如果只有大佬馆没有观众那也是失败的,要吸引观众,我们就要先让他们认识这段历史,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举措

       启动“口述历史”工程


       其实早在2009年,粤剧正式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时,佛山粤剧传习所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传承粤剧传统艺术。

       据了解,现存的粤剧剧本中,1954年至今的共有341件。但工作人员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剧本已霉烂、缺页或油印不清。因此,粤剧传习所的工作人员利用托页,或运用不锈钢钉重新装订、修正等方法,力求保存剧本原貌。在重新整理后,把剧本按年份顺序装入档案盒,并放进有防潮措施的柜中永久保存。而在这次整理工作中,一些经典的录像还被转换成DVD,经典的录音带被转成CD,然后放入密封箱恒温保存。而受到同样高规格对待的还有历届戏服、头饰珍品等。

       为更大面积地记录这段历史,佛山市粤剧传习所决定启动《佛山粤剧六十年》口述历史工程。回顾、总结佛山地区解放后60年粤剧发展的辉煌历程,传授记述粤剧艺术各流派各行当的表演技巧、心得、经验,抢救和保存佛山粤剧发源地的粤剧历史信息,让曾经在佛山作出过贡献的老艺人的记忆、心得、经验成为粤剧保护发展的可用资源。

       据了解,该项目将由佛山市粤剧传习所相关专业小组,以录像、录音、图片、文本多种方式逐一专访,并形成相关的历史和艺术档案,构建起具有世界影响的粤剧文化信息检索平台。/珠江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