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不应忽视“草根”的力量——广东基层戏曲院团生存状态与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24-05-16 作者:罗丽 来源:南国红豆 点击:

    乡音亲切、乡韵悠长,地方戏曲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载体,基层戏曲院团把艺术送到社区、学校、村庄、乡镇,密切着艺术与基层百姓的血肉联系,守护着地方文化代代相传的根脉。对于戏曲来说更是如此。与话剧仅仅是在极少数的一线城市繁华与喧嚣相比,戏曲的市场与受众无疑在更为广阔的乡镇,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所以,谈戏曲地方剧种,基层才是其真正活态所在。

    基层文艺院团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对院团企业化经营、剧目市场化运作的要求逐步提高。为了解广东基层戏曲院团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笔者邀请了几位对广东基层戏曲院团有着深入了解的专家和院团长,请他们结合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聊聊基层戏曲院团在当下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机遇。

    民营剧团下乡演出条件艰苦
     
     

     
    不被“看见”的草根

    罗丽(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一般而言,基层院团被认定为是由省级以下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等活动的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民营的艺术表演团体、机构亦纳入院团范围。近几年,《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戏曲发展的政策陆续发布,令基层戏曲院团受益匪浅。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自2016年起每年均共同主办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除疫情原因改为线上展演外,每年均让基层的、民间的戏曲力量走入更多普通观众的视野却非常关键。通过展演交流,一些平常很少被人关注到的小剧种也纷纷亮相,从它们所呈现的鲜活而立体的民间表演样态中,吹响了全国戏曲剧种和基层院团的集结号。

    然而,从《项目制背景下基层文艺院团市场运营能力调研报告》一文中指出,市、县级及以下院团反映艺术创作资金严重缺乏,一线演职人才流失严重,经费自给率差,造成院团演出设施陈旧、演出场地缺失,使得大多数院团面对生产经营时力不从心,进一步造成自身“走市场”困难的问题。据各位所知,目前广东基层院团的生存状态如何?都遇到哪些方面的问题?

    林奋(原湛江实验雷剧团团长,雷剧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目前基层剧团的生存状态是大家都在努力地拼搏,大家都想极力争取有更好的发展,大家都拼得很吃力,都在负重前行,前行得很艰难。以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为例,最棘手的问题是留不住人才,培养一个被挖走一个。失去年轻一代就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将来,没有人,谈何发展?导致人才流失最直接的原因是工资低,也就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资金不足。

    梁郁南(广东粤剧促进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基层院团最缺的是扶持资金。如今基层剧团为了生存,几乎要天天演出才能维持生计,艺术质量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时间无能力创作或排戏,即使是传统剧目,也缺乏提高的条件。这样下去,前景堪忧。

    基层戏曲院团一般来说规模都不大,但受惠于送戏下乡等政策,其演出量往往很大,一年二三百场不在话下。疫情前,某些院团,每天演出两三场的情况很常见。虽然演出场次多,但基层院团的演出条件普遍较为艰苦,酷暑寒冬在户外演出是家常事。基层戏曲院团往往善于利用扎根民间这一优势,能够较快地将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排成小戏、搬上舞台,但这些作品鲜有机会编排成严谨精致、适合剧场演出的“大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才匮乏——基层院团普遍缺少完善的主创团队,甚至一旦特定剧种人才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团散剧亡”。职业戏曲编剧、戏曲导演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但在基层尤甚。资金不足也是困扰基层戏曲院团的顽疾。在一定程度上,资金短缺也是导致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黎嘉飞(东莞市长安戏曲协会资深粤剧编剧):目前,全省的粤剧基层院团据不完全统计有几十个之多,由于数量众多,各自的生存状态不一而足,有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拨款购买项目的国有剧团,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有由地方宣传文化部门扶持的企业性质的剧团,它们除了日常的商演,偶尔会得到宣传文化部门的扶持,创作一些本地题材的剧目希望在各级艺术节中取得成绩以得到更多的重视;有由个人承包,自负盈亏的原国有剧团,由于有一定的人才、物质基础,以复排传统经典剧目为生产手段满足演出市场需要;还有就是占很大比例的民营剧团,它们是靠演出收入维持剧团的生计,所以它们经年累月不停演出,至于创作一些新剧目或追求更高的艺术质量,对于它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云浮粤剧团出品的粤剧《长岗坡》

     罗丽: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为什么会遇到这些问题?

    梁郁南: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情况就已经出现,随着市县基层剧团全部改企,就彻底“失血”了,改企后的县级剧团大多只剩一个空招牌。在十多年来陆续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县级剧团基本解散或转为民营,不再拥有财政资金拨款。只有部分省市级的院团或保留事业编制或改为企业,拥有一定的财政资助经费作为剧目创排和人员基本工资。

    黎嘉飞:20世纪90年代专业艺术院团改制开始,命运只能根据各地的经济条件所决定。一些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由政府财政部门拨款勉强维持,一些注重文化产业的地区由文化部门扶持,一些改制后或转业或散落于民间的粤剧艺人不甘一身的技艺就此荒废,还有一些热爱粤剧艺术的人士就此成立了性质不同的各类剧团。林林总总不同性质的基层剧团在有限的土壤上为了生存野蛮生长。

    林奋:2012年文化体制改制之后,湛江市实验雷剧团从事业单位改成企业单位,原来71名在编人员一下子流失剩下14名。原来是差额拨款单位,财政拨款从2012年4月份改制就停止在当时的额度,11年来没有增拨。改制后人员是合同制,一般签约三年。三年,刚刚教会演戏就走了,不断地教,不断地走,有人开玩笑说,湛江雷剧团是培养雷剧表演人才的基地。民营雷剧团的老板,就盯着雷剧团新培养出来的年轻演员,出一个挖一个。

    罗丽:近年来,随着院团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转企改革逐步从省市向县级以下剧团延伸。这些基层院团转化为市场主体,首要面临的就是运行管理体制必须和现代企业接轨,相应的经营管理策略和剧目创作演出运营都需要有所调整,以尽快转变角色,提升市场运营能力。就您所知,目前基础院团的运作情况如何?从哪里获得资助或运营资金?遇到哪些困难?


    国有剧团和民营剧团合作创排的粤剧《户部黎公》

    梁郁南:如今很多挂着市县剧团的剧团,其实大多已是私人老板借用招牌的民营剧团了。这些剧团很难讲求质量,是演出一天算一天,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这种缺乏质量的演出,恶性循环,就像慢性自杀,戏金只能越来越低,故也越来越难盈利。以参加首届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廉江的《户部黎公》为例,采取老板出资前期创作、政府后期跟进的模式,也就是:民间+政府(资金);国营+民营(团体);大团+小团(帮扶)的模式,有效地撬动了创作,推动了演出,提高了质量,收获了可喜的成果。

    黎嘉飞:现在的基层院团一般是由院团的业务骨干、私营企业主、社会热心人士、粤剧发烧友在管理运营。大部分民营剧团的运作就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规模大小不一,除了基本的业务骨干相对固定外,其他人员采用临时聘用制,有年薪制、演出季制、日薪制,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基层院团的资助及资金来源也是各施各法,很难一概而论。一般情况下是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会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扶持(民营剧团除外),还有企业赞助,社会热心人士捐助等,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资助来源,如申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专用资金,省、市、地区宣传文旅部门的专项扶持项目资金,广东繁荣粤剧基金会、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的专项扶持资金等,但这些都是特例。

    黄嘉裕(香山粤剧团团长,第十四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目前香山粤剧团在管理运营基层院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社会赞助捐赠、院团演出自筹资金。在管理运营中,基层院团的经费通常有限,尤其是从政府项目拨款方面,导致日常运营和项目开展困难。由于基层院团通常无法提供与大型院团相媲美的待遇和发展空间,会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制约其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的提升。基层院团通常在管理、运营和宣传推广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和资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处理这些事务,导致艺术创作和演出受到影响。基层院团面临来自其他院团和文化活动的竞争,需要在市场推广和艺术创作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吸引观众并获得更多的资助和支持。

    在夹缝中的坚韧生长

    罗丽:几位老师都是从基层院团锻炼成长的,近年又坚持为基层院团创作作品,初衷是什么?过程有什么体会?结果是否有落差?

    黄嘉裕:创作新作品可以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使剧目更具吸引力和现代感。这有助于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推动剧种的发展和传承。观众的口味和审美观在不断变化,同时也有不同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的观众,创作新作品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创作新作品也是院团不断探索和挑战的机会,他们可以尝试新的故事主题、剧情结构、创作手法等,推动剧种的艺术边界的拓展和突破。创作新作品还是剧团走向更大舞台和拓展市场的关键,通过创作具有特色和独特性的新作品,剧团可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合作机会和资源支持。总之,坚持创作新作品是基层粤剧院团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满足观众需求,探索艺术边界,以及提升剧团影响力,基层院团可以在剧种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梁郁南:我始终认为基层剧团是我们粤剧事业的基础,没有了基层,金字塔顶尖是不存在的。而事实上,基层是十分渴望通过创排新戏,提高剧团演出水平,引起政府重视的。这几年,我在基层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在粤西地区,创作了一些剧目,一位粤西同行说,这带动了粤西的粤剧创作,激发了他们的热情,或多或少地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让剧团也看到了希望。如廉江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因为《户部黎公》的创作,他们加大了对剧团的投入,从而改变了一些现状。条件虽然很艰苦,但还是很有价值的。

    黎嘉飞: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基层院团创作虽然有其因条件限制所带来的局限性,但你从中收获的快感也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我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挑战,例如演职人员的频繁变动,他们的演艺水平,甚至他们的口音都在我创作剧本时需要考虑的范围。众所周知,戏曲艺术是“角儿”的艺术,观众观看演出时往往是冲着欣赏名角的表演艺术去的,常忽视剧目的内容,但基层院团却偏偏缺乏名角的存在,只能不断创作新的剧目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而这些新创作的剧目也必须根据剧团演员的演技水平、声音条件、人员配置来度身定制,不然,未来的排练演出就会困难重重,甚至会出现剧本无法落实到舞台演出的情况。当然,新创剧目排演成功后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无可言表的。总体来说,在基层院团搞创作,要求编剧具有专业性、多面性、灵活性、适应性,但同时编剧也会在此环境中得到快速成长。

    林奋:创作新作品最实惠呀,又可以争取到项目经费,又可以有新剧目,搞好了还可以获奖,还能培养年轻演员,诸多好处,何乐而不为?老实话,湛江雷剧团现在的家底(灯光、音响、服装)都是靠一个个创作新剧目的项目经费攒来的,不然,工资都发不够,上哪找钱换设备?我们的年轻演员在获奖剧目中得到的好处:评职称有硬件了呀。改制后,湛江雷剧团获评一位一级演员、五位二级(演员、伴奏员、舞台技师),八位三级(演员、伴奏员)。


    春班演出现场

    不应忽视“草根”的力量

    罗丽:基层院团要激活演出市场动能就需要新作品。近年基层院团有哪些亮眼的代表作?是否有市场,又获得过哪些荣誉?

    黎嘉飞:虽然基层院团的创作环境与省粤剧院、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地区几大专业院团没有可比性,但近年来,基层院团也创作出不少亮眼的作品,例如:梧州粤剧有限公司出品的《抉择》、肇庆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出品的《烟雨丹青》、吴川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回馈》、湛江市新自力粤剧有限公司、廉江市剑清粤剧团联合出品的《户部黎公》、云浮粤剧团出品的《金稻传奇》《长岗坡》、阳春粤剧团出品的《番薯县官》、江门市恩平市怡艺戏剧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航父冯如》、茂名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出品的《潘茂名》、东莞市长安戏剧曲艺协会出品的《浴火凤凰》《惊蛰》《使命》等等。这些剧目无论在艺术上或市场上都获得巨大的成功,多年来历演不衰,有些剧目至今仍活跃在演出市场,成为该团的戏宝。其中,《抉择》获广西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广西戏剧展演桂花金奖;《番薯县官》获第四届法治文化节金奖,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三等奖;《浴火凤凰》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二等奖,入选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展,入选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场大型舞台艺术精品展;《户部黎公》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二等奖;《烟雨丹青》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三等奖;《回馈》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三等奖;《航父冯如》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三等奖;《潘茂名》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三等奖;《惊蛰》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广东站)剧目;《使命》广东省戏剧文学奖入围奖等等。


    梧州粤剧有限公司出品的粤剧《抉择》

    林奋:近年湛江市实验雷剧团创作的剧目有大戏《岭南圣母》(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小戏《闯寺·拷蛤》(获全国戏曲绝活展演优秀剧目)、大戏《生死账》《雷祖陈文玉》(入选《“爱我中华——庆祝建国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挖宝记》(入选全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血焰》(庆祝建党100周年剧目)等。大戏《雷祖陈文玉》是下乡常演剧目,小戏《闯寺拷蛤》曾赴上海、江苏昆山、海口市、广州等地参加各类展演。

    梁郁南:就我的创作而言,廉江的《户部黎公》《罗门忠烈传》,湛江的《状元林召棠》《党的儿女》,东莞道滘的《火种》等作品,在业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户部黎公》参加广东省艺术节荣获二等奖,并参加了全国基层剧团的会演,剑清粤剧团成为全国先进基层剧团。也正因此,剑清粤剧团虽是一个民营剧团,成为一张名片,一时间台期满满,若不是三年疫情,他们本应会过得好一些。

    罗丽:基层院团要进一步立足作品、聚焦演出,最大程度培育消费市场,激活演出市场动能。地方财政也要统筹财力加大对剧目演出服务的购买场次和补贴力度,多方面保障基层院团尤其是新改制院团的有序运行,充分激发基层院团生机活力,着力提高其市场适应能力和发展活力。基层院团也应加大对市场营销的投入和参与项目的权重,加强与院线票务机构、新媒体营销公司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剧目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大家对基层院团未来的创作趋势有何展望呢?是否能出现经典作品?

    黄嘉裕:展望未来,基层院团将继续保留和传承传统剧目的经典元素和表演技巧,同时注入现代审美和表达方式,创作出更富有现代感和观赏性的作品此外,基层院团将越来越重视原创作品的创作,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来打破传统束缚,探索与时代和观众需求相契合的剧目,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除了传统的戏曲剧目,基层院团还将尝试创作其他类型的剧作,如现代话剧、舞剧、音乐剧等,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拓宽市场和影响力。关于是否能出现经典作品,这取决于基层院团的才华和努力。基层院团通过创新和精益求精,有机会创作出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成为经典。然而,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传承,因此需要基层院团在艺术创作和传统保护方面持续努力,并与时俱进地与观众、市场保持紧密的互动和合作。


    雷剧《闯寺·拷蛤》

    林奋:政府对剧目创作的扶持力度非常大,各院团对剧目创作乐此不疲。作品多了,总会有好作品留传下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并不是造价越高演出效果就越好。像我们团,现在可以经常下乡演的创作剧目有大戏《梁红玉挂帅》《貂蝉》《生死账》《雷祖陈文玉》,小戏《闯寺·拷蛤》等,这些剧目创作成本都不高。创作造价高的剧目相应演出成本也高,剧目推广就有困难了。但是,创作造价不够高的剧目现在获奖就有困难了,这是一个矛盾。

    梁郁南:现在还是依靠个人的创作来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这种创作是缺乏持久性的。我希望这只是一个开端,从省到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每年有专项拨款,让剧团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对剧团的演职员进行业务培训。这种以创排新戏培训新人,带动剧团建设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至于是否能出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需要时间检验的,我们不排除基层能出好作品,也相信能出好作品,但得看天时地利人和。

    黎嘉飞: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倡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承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艺术正面临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相信基层院团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会有更多的著名艺术家、剧作家走出象牙塔下沉到各基层院团对他们的创作进行帮扶,无数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投身到基层院团的创作行列。届时,戏曲作品将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市场呼唤更高质量的作品,市场激发剧作家们更高的创作热情,剧作家们用作品反哺市场这成必然的趋势。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才能立足于市场,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优秀作品将不会只专属于殿堂级的院团,经典作品也会在基层院团中诞生!

    (本文发表于《南国红豆》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