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460)高州冼太庙石戏台、高州市分界石戏台、新会关帝庙石戏台

    发布时间:2024-01-11 作者:粤剧大辞典 来源:粤剧大辞典 点击:



     
    高州冼太庙石戏台

    位于高城文明路,高州冼太庙之前。相传建于明代。冼太庙每年于农历正月十七和十一月二十四日必定请来戏班于石戏台上演戏。昔日高州民间曾组织“冼太祭祀基金会”,筹集资金,每年祭祀,杀猪分肉,燃火提灯,游行演戏。在该戏台演出之大戏,多是下四府班,用戏棚官话演古老传统剧目,如“江湖十八本”和“大排场十八本”。

    民国时期,此石戏台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2000年前后,高州人民为纪念冼太夫人,在石戏台旧地搭棚演戏,并举办各种文化宣传活动。

     

    高州市分界石戏台

    又名“分界大戏棚”。位于分界圩尾,正对关帝庙,始建于1932年。舞台四周用大山石叠砌而成,舞台四角立有大石柱,因而得名。台宽18米,深10米,高6米;台前两侧有古榕树遮阴,舞台有“出将”“入相”两门出入,后台设有木牌,恭录当地已故名演员之姓名及其葬地。1966年,著名粤剧演员老天寿病逝于吴川,葬于梅菉镇,也登记在该木牌上。每年天后诞期及农历正月十九日年例,当地主事者必定于此石戏台加搭大戏棚,邀请粤剧戏班,演出三天四夜。淡季也有“扎水班”(粤剧演出淡季时没有台期演出的戏班的统称)在此长月演出。每台戏头场必演《六国大封相》,接着演“出头”,以后三天,日演“正本”,夜演“出头”。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此演出的曾有永安年、乐其乐、海晏年、大罗天、日月星等粤剧名班。演员有龙飞侠、曾次伯、陈非侬、湘文非、潘少雄、梁雁松、冯狄强、毕少英、潘影芬、梁醒龙、赵连碧、岭上梅、老天寿、朱伟雄、白云生、陈宝兰、黄泡养、冯天佑等。剧目有《六国大封相》《武松大闹狮子楼》《情僧偷到潇湘馆》《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红粉换追风》《大闹梅知府》《胡不归》《秦香莲》《西施》《晨妻暮嫂》《西厢记》《风雨夜归人》《白金龙》《三气周瑜》等。

    此石戏台倒塌后,该处演出活动一度停止,1979年后复修。每年分界年例,继续在戏台原址搭棚演戏,圩头圩尾,拍台竞演,均演三日四夜,至今犹盛。曾在此演出的有湛江市粤剧团、广州羊城粤剧团等。

     

    新会关帝庙石戏台

    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平安路关帝庙(现城东小学内)。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关帝庙建有月形水池及牌坊,庙前的中轴线上建石戏台。戏台朝向关帝庙,有可容500名观众的开阔地。该石戏台由当年任千户的陈大印父子购买邓东谷、周尚信的民地兴建。戏台高7.5米,宽15米,深11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以麻石砌台基,条石为柱,桁角瓦盖顶,为单层外伸式戏楼。屋檐两外端有精致的雕龙图案斜脊,下端嵌上一块雕刻图案的杂木板。台基仿须弥座,高1米,边角饰竹节纹。两旁设阶梯上落,分前后台,前台为演出区,后台做化妆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关帝诞均有演戏,以粤剧演出为主。该石戏台作为演出场所,见证了新会当年演戏之盛况。清乾隆元年至乾隆六年任新会知县的王植所著《崇德堂稿》中《论禁纠钱演戏以省靡费》一文有“锣鼓之声,无日不闻,冲僻之巷,无地不有”等有关新会城内演戏之文字记载。

    该戏台现仍保存。1995年被列为新会文物保护单位。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团体 机构 场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