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重温经典出人才,老戏须当新戏排——观粤剧《双枪陆文龙》

    发布时间:2023-08-16 作者:刘思琪 来源:本站 点击:

    入秋后的广州热浪稍歇,“周末睇大戏”的观演热情却有增无减。8月11-12日晚,广东粤剧院二团的复排剧目《双枪陆文龙》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连演两场。这出由何笃忠担任剧本改编、文观堃复排执导的经典大戏,呈现出了青春亮丽的新面貌——青年演员苏临轩、黄文意、马友民、潘健、朱建豪、林飞鸿勇挑大梁,“接棒”彭庆华、曾小敏、李虹陶等前辈名角,展现新一代“青年团”文武兼备的全面实力和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果。观看《双枪陆文龙》(下简称《双》剧)的复排重演,见证了剧院的人才辈出、后生可畏,这股稳打稳扎的劲头、传承得力的担当,可喜亦可爱!


    一、反思战争:生旦戏的情感升华       

    《双》剧是从传统戏改编而来的经典粤剧,其本事出自《说岳全传》,不止一个版本。如20世纪50年代珠江粤剧团莫志勤编剧的《断臂说文龙》和80-90年代萧柱荣给湛江、深圳两市剧团改编的《双枪陆文龙》,主要关目不外乎陆登夫妇殉城遗孤、陆文龙轮战“八大锤”、王佐断臂说书,讲的还是传统历史演义“赵氏孤儿”式的忍辱负重和悲壮复仇。何笃忠改编的这版,之所以成为新世纪以来广东粤剧院的保留经典,是其借鉴了浙江越剧的情节构思,使之适用于青年演员夯实基础的同时,其思想内涵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同于传统戏中片面强调民族主义的家国叙事,和两年前陕京热演的同题材《千秋忠烈》大异其趣,后者以“串折”重点展示功法程式,武生、老生、老旦“三足鼎立”突显京剧的严整和典重;而《双》剧则适应了粤剧文武生、花旦担纲的双主角制,更注重情节的整一性及动人以情的感染力。

    剧中增设女真公主金凤一角,她和陆文龙是一对青梅竹马。情感线的映衬下,陆文龙的“复仇”行动有了更多情与义的牵绊、纠结,浪漫的理想和无奈的现实撞击出全人类永恒的悲剧共情——侵略战争对人的无情戕害!全剧的情感高潮,是金凤之死的惨痛,两颗美好的心灵破碎了,以此来唤醒世人珍爱和平的不易。《双》剧之不俗,在于它通过一个圣洁的女性形象把主题思想升华到反思战争的高度,以正义之战抵抗外族侵略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深化了关于情义恩仇的现代思辨,满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这种高贵的情感是超越民族的,也是永不过时的。陆文龙面对受伤的义父金兀术那沉重的一跪,不共戴天的家国之仇与十六年养育之恩交织在一起的无限悲凉,迸发出巨大的戏剧张力。金凤对文龙一往情深,当得知心上人的生父曾杀死自己的生父时,冲动欲杀文龙,却终不忍令文龙的鲜血染红她亲手绣赠的定情金袍。父辈的仇恨岂能阻碍他们相爱?向来的父债子偿、冤冤相报就是对的吗?此中,颇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意味,令人心生叹惋。应该说,含蕴深度的文学内涵,是《双》剧经典传承不容忽略的价值所在。

     

    二、神采飞扬:青春代的表演传承  

    从院团的角度看,复排《双》剧最主要的目的,大概是力推新秀了。青春代“角儿”逐渐成才,借此契机进行试炼,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阅。领衔主演苏临轩对陆文龙的角色塑造完成度是较高的。从他第一个亮相背身“朝天蹬”转向观众,到朱仙镇大战的武戏,再到“赠袍”“说书”“归宋”等情感戏,每段重场戏都有彩头;充分展示了他过硬的腿功、翎子功、双枪“出手”技巧,自信中挥洒自如,节奏流畅,大有陆文龙迎战“八大锤”时“初生之犊不畏虎”般的骁勇,凭扎实的功底和天赋轻松闯过一道道难关,成竹在胸。对称而有层次的开打,可以很好地调动观众的情绪,扣人心弦。“朱仙轮战”一场,苏临轩依次跟四位小武对阵,从一对一、一对二到一对四,从“轻胜”到“险胜”再到“智胜”“勇胜”,难度递进增加,每轮对打所用的枪法、技巧绝不雷同,体现了粤剧武戏的变化无穷。他的两段“下场花”也各有特色,随着陆文龙战兴愈酣,前后以扳腿“三起三落”“射雁”“探海”等平衡力程式组合与各式枪花抛接,一次次挑战高难度动作的身体极限。在文唱方面,苏临轩也表现出色,嗓音亮堂,气贯长虹,初具其师欧凯明之风范,并善于调整呼吸,未因开打影响到唱念的稳定性。只是身世大白时表演欠缺力度,情绪的转折、爆发还没能达到深细感人的佳境,有待用心研磨。

    饰演金凤的黄文意年仅24岁,以武旦应工,色艺俱佳,其标致的面容酷肖青年时期的红线女。作为曾小敏的爱徒,她第一次担纲大戏,果然是不负众望。空翻、剑舞、趟马,干净利落,眼神之灵动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唱腔和情感戏的演绎虽还稚嫩,却贵在本色,恰恰把少男少女间的娇嗔自然流露了出来,不假雕饰,最是纯真可爱。雏凤清声更动人,说到唱功,林飞鸿饰演的岳飞与朱建豪饰演的金兀术都格外惊艳,声音显然比几年前更有厚度和穿透力了。得益于名师的指点,在处理【长句二黄】【霸腔梆子滚花】等传统唱腔时,其节奏、气度、韵味也日臻成熟。对于净行应工的金兀术,其音色、唱法的行当化程度尚未充分体现,听来与一般生行的平喉区别不大,可否借鉴传统资源强化其唱腔特色呢?

    这次复排《双》剧存在因人改戏的考量,因应二团演员的配置情况,把原来以老旦应工的乳娘改为以青衣应工,由马友民出演。友民也是95后,饰演迟暮的乳娘有一定的难度,但多年的实践经验使她能够胜任这个人物,情感之投入,唱念之稳熟,形象塑造之准确,是符合笔者的审美期待的。“说书教龙”一场,是老生、青衣、小武的“鼎足戏”,乳娘的戏分量相当重。友民能把乳娘积压在心底十六年的悲恨隐痛不动声色地和盘托出,一段【乙反中板】声声泣血,她的表现是令人信服的。至于改老旦为青衣后,乳娘是否有必要两人分饰?毕竟前后已无行当表演的鲜明区分,完全可以由一人来演。潘健扮演王佐,他属于彭庆华、曾小敏一批,从2012年开始演这个角色,十余年过去,还是他演王佐,也算《双》剧唯一留下来的“戏骨”了。他的“断臂”“说书”比从前成熟老练了许多,唱功进步显著,表演自可独当一面。然而,王佐无人接班迭代,如今是国家二级演员的潘健也还一直没有机会担纲大戏,就粤剧老生的传承发展而言,实在可惜了。

     

    三、历久弥新:复排应层楼更上  

    复排剧目是一项综合性工程,观众检阅的是演出的整体呈现。音乐、舞美各部门环节,是以下乡草台演出还是现代都市剧场的标准来完成创作,其态度一目了然。下雪,处处写实,动辄泼洒泡沫的舞台画面并不美观,彭庆华、曾小敏的版本并没有采取这种手段,光靠生动的表演就把寒冬凛冽的雪景“化”在了身上,戏曲写意的优良传统为何要抛弃呢?其实,舞台技术上的翻新还可以升级,比如光影、色彩的象征符号化运用,以开掘、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营造意境与氛围,尚有广阔的可为空间。导演对演出的组织与整体把控并未到位,演出两个半小时还没结束,本可以控制在135分钟内的。问题出在,场与场的衔接处极不紧凑,竟出现长时间的冷场空白,全剧节奏松懈,令观众走神,躁动不安。因此,换景的效率有必要提升,或以音乐过渡防止冷场,不因此影响观感。经典老戏的复排要面对新的观众,这是全新的检阅,各环节的细节容不得马虎应付。是否有充裕的时间打磨?是否有足够的成本投入?在面向观众之前,艺术的质量谁来把关?

    广东粤剧院对得起“粤剧最高殿堂”的名号,要凭实力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专业粤剧院团,就要保证每一场演出的质量,保证优良的口碑与影响。把老戏当新戏排、当新戏演,根本上需要保持认真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双》剧是当年广东粤剧青年团的招牌大戏,是富于传承价值的经典好戏,以复排促进院团人才梯队的完善,更新“换血”,可谓任重道远。精细加工,尽善尽美,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提高。正如剧中乳娘对文龙说的“学无止境自古云,百尺竿头攀高处”,这个过程永无止境,必须在传承中有所创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