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岁月如诗——陈路诗粤剧之路

    发布时间:2021-12-0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绝路得施恩,艺途书诗长
           吾生太晚,依稀记忆中曾看她在《狄青怒斩黄天化》中饰演狄彩鸾。吾亦幸运,上天安排与她不期而遇。当两位视粤剧为生命的人聚在一起,便有说不完的话题。她六岁登台,是肇庆地区粤剧团首位当家花旦,曾主演《红珊瑚》,得到周总理亲自接见和勉励,至今从艺七十多年。她就是陈路诗。陈路诗1940年出生,是广东开平赤坎人,可怜的她未曾满月就被父母遗弃在杨润培医师(著名相声演员杨达之父)的医馆门口。杨医师怜悯于她,捡来抚养,不久赠与粤剧艺人陈非非作养女,养父视她如同己出,对她十分疼爱。陈路诗受养父陈非非的熏陶,六岁便踏台板,开始她的粤剧艺术之路。她紧记养父的教诲“学做戏必先要努力做人做事”,每天早上还未天亮,便起床练功:吊嗓、压腿、踢腿、落腰、翻身、扎马、旋腰、起虎尾、一字、走园台、水䄂、扇子、翎子、把子、身段……练功练到脚趾畸形。陈路诗六岁开始在五邑一带演出,而且演得中规中矩,似模似样,深得前辈们的赞赏,更有“神童”之称。之后她随养父到广州,不久便迎来广州解放。陈路诗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十一岁就开始接一些八仙班(小型班)担任正印花旦。八仙班虽然设备配套差,但由于戏金便宜,所以演出特别多,也就是说舞台实践也多,期间得到梁荫棠、黎锦棠等当时赫赫有名的前辈言传身教。她边做边学,剧团每到一地演出,观众都赞她声线好,又有朝气。1952年,十二岁的陈路诗参加了由广东省文教厅主办的广东省农村演出队(实名为广东农村粤剧团)。剧团一改旧戏班的一些陈规陋习,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排练制度。采用小分队形式,每个队编制20余人,队伍精练,最高峰时曾发展到15队。那时候演出的剧目都是解放初整理或新编剧目,如《九件衣》《血泪仇》《白毛女》等戏。与陈路诗初踏台板时做的“爆肚戏”不同,是要根据剧本来演的,如果连剧本的字都看不懂,又怎么会演出好呢?当时识字不多陈路诗争分夺秒学习文化知识,不懂的就请教于人。陈路诗对每场戏、每个角色都认真对待,收蓄各人所长,为日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下基础。通过努力,陈路诗在现代剧《木头夫婿》中饰演主角“江清秀”荣获演员一等奖。
     
    青年时期的陈路诗
           那时候的陈路诗与大家一起深入边远山区和海岛,深入贫苦人家里访贫问苦,与他们同食同住同劳动。在革命老区演出时慰问老革命,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1953年剧团调整,陈路诗听从养父陈非非的意见,来到扎根农村的“团结粤剧团”。严寒酷暑,陈路诗在农村崎岖狭窄的田基小径,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出一条康庄的艺术大道。1955年,成立“南国粤剧团”(即后来的高鹤粤剧团),陈路诗是该团的正印花旦。1956年,陈路诗在《明冢泪》一剧中饰演“童女”一角参加广东省青年演员会演,再次荣获表演一等奖。她也被评为广东省文艺先进工作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后又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0年,江门专区成立粤剧团,称江门专区粤剧团。1961年撤销江门专区后改为肇庆专区粤剧团,同年改名为肇庆地区粤剧团。剧团成立之初,肇庆专区主管文艺的书记黄达三指名将陈路诗调到肇庆地区粤剧团。
    大山飞出的金凤凰
           陈路诗成为肇庆地区粤剧团首任正印花旦,当时合作的主演者有李帆风等等。在肇庆地区粤剧团,陈路诗坚持一个“让”字。因为她知道,只有团结、互相尊重才能搞好艺术。她与李帆风合作,评工资时比李帆风高,陈路诗坚决不同意,因为她比李帆风低一辈,所以主动提出比李帆风每月工资低二十元。陈路诗与同事们凡事都有商有量,尤其是“棚面”的音乐师傅,她的名曲就是与音乐师傅“拍肩膀”“咬耳朵”,一齐“度”出来的。肇庆地区粤剧团成立的挂牌戏是展现剧团实力的大型古装粤剧《杨门女将》,该剧是根据中国京剧院四团杨秋玲演出版本移植改编的,陈路诗在剧中饰演穆桂英。为能突出穆桂英这位巾帼英雄形象,导演要求陈路诗在戏中加“小翻”,行内人都知道,着大靠扎背旗落“小翻”,莫说是女演员,很多男演员都吃不消。然而,陈路诗接受了导演的要求,在叶大富老师的帮忙下,每天坚持穿上大靠,扎上背旗练习“小翻”。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路诗饰演的穆桂英潇洒威武,挥洒自如,不但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赏,还得到当年的《羊城晚报》《舞台与观众》等报纸杂志争相报道。
     
    陈路诗在《杨门女将》中饰演穆桂英 
           紧接着,陈路诗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在《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要演好林黛玉,首先要理解人物,这对文化底子浅薄的她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困难,陈路诗迎难而上,她首先细读原著,然后虚心请教肇庆地区著名学者、中医师梁剑波先生。梁剑波先生耐心给她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在学习的过程中,陈路诗加深了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认识。陈路诗演出的《红楼梦》正式上演后,不但得到观众的好评,连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郎筠玉、罗家宝等名家都专程到当时位于广州北京南路的太平沙天星大戏院观看陈路诗的演出。剧中“黛玉葬花”一曲更被太平洋影音公司录音灌碟,公开发售。

    陈路诗在《红珊瑚》中饰演珊妹
           1963年,陈路诗在现代粤剧《红珊瑚》中饰演妙龄渔家女“珊妹”,让她的艺术成就走向高峰。为了演好“珊妹”,陈路诗和同事们深入到渔区体验生活,与渔民一起出海打鱼。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她的扮相、气质等方面都非常接近渔家姑娘形象。一部《红珊瑚》走遍了肇庆地区的山山水水,观众观看后都赞口不绝,接着《红珊瑚》又进军广州。在当年,羊城的粤剧界是群星璀灿的鼎盛时期,一部地区剧团的现代粤剧要在广州有一席之位,非常不容易。然而,《红珊瑚》演出帷幕拉开,饰演“珊妹”的陈路诗一出场亮相,其气质、扮相、台步、行腔、唱功和做手都非常精彩,立刻如磁铁般吸引着所有观众的视线。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一再加场,连演四十多天,场场爆满。继而,陈路诗又凭《红珊瑚》中“珊妹”一角参加广东省支援农村优秀剧目评选,荣获表演一等奖 ,在中南区戏剧汇演选拔也受到了高度评价。选拔演出之后,适逢周总理出国访问途经广州,指定要看地方的现代戏。省领导从粤、潮、琼、汉等剧种的优秀现代戏中,请周总理亲选,总理点了包括陈路诗主演的《红珊瑚》之“纵海”一折等节目。在广东迎宾馆,来自全省各地的多个剧种的众多演员一起演出。演出结束后,在陶铸、陈郁、林李明、区梦觉、曾生等领导陪同下,周总理上台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总理一眼就认出在人群中的陈路诗,“你是肇庆专区的陈路诗,演珊妹的”,并勉励和教导她说:“你非常年轻,嗓子又好,有条件,要用心学艺啊!”转眼过了大半个世纪,每当陈路诗回忆起当年总理的亲切教导,她都记忆犹新。
    习得心仪“红腔”,困厄难不改初衷
           陈路诗从小就心仪红线女的唱腔艺术,她锲而不舍,不断钻研,虚心向前辈和乐师请教,稍有空闲便对镜练唱。在演出中,她刻意运用“红腔”渗透到各剧人物中,如《桃花扇》的李香君、《搜书院》的翠莲、《山乡风云》的刘琴等,唱腔做手都仿照红线女的表演。观众看戏时,皆异口同声说她已与红线女的表演艺术融合贯通,形神无异。有一次,陈路诗在佛山大戏院演出《桃花扇》,一千六百多座位的大剧场座无虚席。在“香君骂筳”一场戏里,陈路诗以高亢激昂、悲壮沉郁的“回龙腔”转“正线二黄慢板”,把权奸骂到狗血淋头。一曲唱罢,余音绕梁,继而掌声雷动,满堂喝采。1962年,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何丽芳加盟到肇庆地区粤剧团,大大增强了剧团的艺术力量,也促进了陈路诗的唱腔艺术。陈路诗向何丽芳请教如何“吊嗓”“运气”“法口”“问字攞腔”,怎样以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以唱腔表达角色情绪,在何老师的无私教导下,陈路诗的演艺如有神助,突飞猛进。1966年6月,正当陈路诗的演艺生涯如日中天,突然风云骤变,陈路诗与很多艺术家一样难逃厄运。1976年秋,粉碎“四人帮”,神州大地万物复苏,很快恢复了传统古装戏演出,陈路诗以百倍的热情重新登场,回到她日思夜想的粤剧舞台。1981年秋,陈路诗调到广州粤剧团。临行之际,陈路诗与领导、同事依依惜别。时至今天,陈路诗都没有忘记肇庆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肇庆的父老乡亲也从未忘记她。
    不图腐鼠存本色 肯信凰鸟有梧枝
           陈路诗调到广州粤剧团,先后在四团、二团、健力宝剧团、何济公剧团、新世界剧团工作,凭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扎实的功底,展演艺术才华。刚调到广州粤剧团,陈路诗便与徐醒飞合作演出传统粤剧《绣楼夜审》,在剧中“大审”一场中,她一改扮相,头戴乌纱帽,挂五缕长须,身穿圆领官袍,脚踏高靴,“反串”出场。台下观众赞叹连连,大呼“陈路诗好戏!”1982年,陈路诗以小旦行当应工,在《狄青怒斩黄天化》中饰演狄金鸾,荣获广州市专业文艺表演一等奖。接着陈路诗又在现代粤剧《魔水之恋》中饰演一个反面人物女厂长,与新扎师姐梁淑卿饰演母女,现在梁淑卿每逢见到陈路诗,都会亲切地叫“妈咪”。在广州市粤剧团工作期间,陈路诗还与陈笑风、卢启光、马丽明、卢秋萍等携手合作,艺术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当陈路诗越来越受瞩目时,却遭人妒忌,本来“能遭天磨是好汉,不为人忌是庸才”,但陈路诗坚信自己的艺术价值,一纸退休申请递到了当时的广州粤剧团总团。退休申请很快便批下来了,陈路诗清楚记得,那是1987年8月,当时她才47岁。当她接过退休证明书,一种莫名的无助感和失落感涌上心头,正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陈路诗怀着万分不舍和痛苦复杂的心情,告别了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舞台。退休后的陈路诗,并没有彻底离开舞台。就在退休后的三个月,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邀请,与卢启光、吴粉超一起为粤剧传统剧目《金莲戏叔》一剧录像。过去在粤剧舞台,演员习惯把潘金莲演成是招蜂引蝶、心狠手辣的淫荡妇人。而陈路诗却认为不可采取一棍子打死的简单方法去演绎。怎么样才能把潘金莲这个人物演活呢?陈路诗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首先陈路诗认为潘金莲是位难得的女子,年纪轻轻又有几分姿色,受到大户主人的迫害,不但宁死不从而且敢于反抗,充分说明其并非人尽可夫的荡妇。其次潘金莲是位值得同情的女子,大户迫害不成施以打击报复,倒贴妆奁,把她送给一无是处的武大郎,目的是让其难受一辈子。再者潘金莲是位勇于追求幸福的女子,一位高大威武的打虎英雄忽然从天而降,走进她的生活里,她内心发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叹与发起热切的追求是合乎情理的。至于后来潘金莲被西门庆和王婆摆布,成了杀人凶手,那是性质的改变,应另作别论。陈路诗把潘金莲这个人物角色分析探索之后,不但保留粤剧传统做功,还以精湛的表演准确地刻画了潘金莲的性格,更把“搓烧饼”这一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重现于舞台。录像后,中国艺术研究所对陈路诗的表演非常满意,并把录像收入到《戏曲传统艺术保留剧目》中,作为范例给全国各剧种的演员学习参考。
     
    黎子流亲自为陈路诗颁发《粤剧表演艺术大全》顾问聘书
            这些年来,陈路诗虽然较少登台表演,但一直没有离开过她深爱的粤剧事业。身为“八和会馆”理事的她,为传承粤剧传统艺术,积极参加由广州粤艺发展中心“抢救广州粤剧名人名曲工程”和编纂《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工作。春去秋来,时光飞逝,转眼陈路诗已经八十二岁了。但与笔者的每一次交流中,陈路诗都对我说:“无论天变地变,我对粤剧艺术的追求丝毫没变,如果有来生,我的选择依然是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