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37)黄宁婴、黄君武

    发布时间:2021-10-20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黄宁婴(1915-1979)
           活动家。广东台山人。17岁已参与新诗创作,21岁在中山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积极从事新诗运动。先后在广州、桂林主编《广州诗坛》《中国诗坛》等刊物,著有诗集《九月的太阳》《荔枝红》《民主短简》、长篇叙事诗《溃退》等。1947年开始,他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香港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委托,转而全力投身粤剧工作。他团结香港粤剧界的进步人士,开展粤剧改革活动。一方面协助编剧家陈卓莹把来自解放区的、反封建题材的京剧《九件衣》《血泪仇》改编为同名粤剧剧本,为广州解放后的广东粤剧改革作剧目准备;另一方面在香港《大公报》《华商报》上发表一系列有关粤剧艺术与改革的评论文章(后辑成《怎样改进粤剧》一书于1951年出版),进行舆论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宁婴一直担负广东戏曲改革工作的领导职务,历任广州军管会文艺处旧剧改革组组长、华南文艺学院文学部主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戏曲工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粤剧院副院长等职。1957年他虽蒙受不公正的“批判”,受到不应有的处分,但仍积极埋头工作,耗尽心血,不计较个人得失,表明“为把粤剧改好,我不怕粉身碎骨”。他工作作风踏实,待人宽厚真诚,珍惜人才,善于团结、引导艺人,协调各种关系,备受同行敬重,为广东粤剧院的发展乃至广东粤剧事业的繁荣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后来,他调到广东省作家协会工作。
           黄宁婴对粤剧创作付出了毕生精力和才智。他具体主持戏改会与剧协工作期间,与创作人员同甘共苦,一起深入生活,挖掘传统精髓,开展新剧目的创作,《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多部名剧从剧本成形到组织排练演出,都离不开他的直接参与和努力协调。他还积极参与广东地方题材的粤剧创作,如1958年与杨子静、林仙根合编的《李文茂起义》,1978年与陈残云、望江南合编的现代戏《粤海忠魂》等,演出后均有较大影响。此外,他曾先后主编过《舞台与观众》《南国戏剧》及《作品》等刊物,发表过一批很有见地的评论文章。
     
    黄君武(1912-1989)
           演员。原名黄英熊,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人。自小居于广州西关。1925年在学校读书时参加“六二三”反帝示威游行受枪伤停学。20世纪30年代初入粤剧行,师从白玉堂。先后在新中华、永寿年、孔雀屏、胜寿年、胜中华、兴中华等班当演员。40年代在大龙凤剧团,与白玉堂、梁醒波、芳艳芬等合作。50年代初,黄君武在永光明粤剧团任主要演员,后随团并入广东粤剧院。60年代初调到羊城粤剧团,直到退休。他曾任华南文联、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委员。80年代初,退休后的黄君武被聘为广州市粤剧老艺人艺术研究组成员,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数十个,并定期为青年演员作观摩演出。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人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