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讲述党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发布时间:2021-10-14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这些年来,我的工作单位、生活环境变动不可谓不大,但每天不可或缺的事情,不是在写剧本,就是在改剧本。磕磕绊绊之间,竟然已经创作了三十多部大型剧本。在这三十多部剧本中,粤剧占比超过了一半,而且大部分都是现代戏。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李新华
     
           按照现在有关部门的惯例,通常会把戏剧划分为历史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三个类型。至于怎么划分这三个类型,以哪一个时段来划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作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认定方法,只要不违常理,大致不错。我所理解的革命历史题材,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所涌现的人物或故事。换句话来说,革命历史题材就是红色题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记载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也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独立的历程,同时更是中国人民从被奴役走向解放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经深深嵌入中华大地,已经紧紧地和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命运融合在一起。作为受党和人民教育多年的文艺工作者,我们用文艺作品去书写党的历史,记录党史中的人物和故事,理所当然,责无旁贷。记录历史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而讲述历史却是艺术家的任务。中国老百姓了解历史不是去读史书,而是通过小说、戏剧、影视等文艺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的记录权在历史学家手中,而历史的讲述权却是在作家和艺术家手里。同样的一个历史事件、同样的一组历史人物,不同的讲述人从不同的角度,完全可以讲出N种不同的结果,给听者传递N种不同的结论。这些年来,我作为一名粤剧编剧,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探索,试图通过粤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去讲述党史中的故事,去赓续属于当下中国的红色血脉。
     
    一、党史题材是戏剧创作的“富矿”。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筚路蓝缕,百折不挠,终于成就了今天屹立东方的千秋伟业。在这百年历程中,可作记载的故事数不胜数,可以入戏的人物数以千万计。根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普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算起,全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就达2100多万。可以这么说,这2100多万先烈中的每一个,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可以写一篇文章,都可以写一部剧本。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只有那些著名的英雄人物,才能写进剧本里,其实不然。著名人物当然好写戏,正是因为在他(她)身上发生的事件具有典型性,他(她)才成为著名人物。但相对于2100多万这个数字,能让国人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毕竟少之又少,那些没有被人们记住名字的先烈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事迹大多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他们的牺牲和付出,同样具有价值和意义,同样值得我们去书写和缅怀。新中国的建立、人民的翻身解放,不是依靠几个著名人物来实现的,而是千千万万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作为一名编剧,我们总要有自己的发现,总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构建,而不是整天去翻写、重复别人已经写了无数遍的题材和人物。十多年前,我就与余楚杏同学合作过一部粤剧《莫雄将军》。莫雄是广东本土人物,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在莫雄身上,却发生了一件轰天事件:作为国民党驻防庐山地区的保安司令,莫雄当年参加了蒋介石在庐山召开的第五次“围剿”会议。由于他当时已经与我党建立了特殊的联系,庐山会议后他第一时间把绝密情报送给了我党。据有关研究证明,莫雄送出的这份情报,成为了中央红军决定长征的重要决策依据。
     
     
    粤剧《莫雄将军》获奖证书
     
           莫雄的人物和故事,还没有在戏剧舞台上表现过,于是我们就把它写成了粤剧剧本。虽然这部剧本至今仍未立于舞台,但我们认为为这个题材的付出是值得的、有价值的。类似的人物,在我们的身边可谓比比皆是,随便翻一翻各地的史志,都可以找到一大批,只要用心去挖掘和查找,背后一定有曲折而感人的故事。所有的这些,就是我们身边的党史题材。相对于那些远在外省他乡的人物和故事,发生在本省本县、甚至是本乡本土的英雄人物,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和接受。
     
    二、善于利用艺术的手法去写党史中的人物和故事。党史题材的创作,一定要秉承严肃、严谨、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我认为是可以的,但不能进行无底线的“戏说”,更不能进行恶搞。创作党史题材作品对作者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符合党史记载,又要好看好听,更要把主要人物写得好、树得高、立得稳。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编剧来说,我们的眼力要“毒”,要在常人视角之外发现我们创作所需要的东西,要有把一个看似普通的人物和故事组织成作品的办法和能力。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往往面对一堆人物和故事无从下手,“这不成戏!”“这没有故事性和戏剧性!”是的,日常生活更多的是平淡如水、平铺直叙,如果每天都跌宕起伏估计谁都受不了。我们常说“生活远比戏剧精彩”,但那也只是种瞬间的感觉。虽然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编剧都不敢这么编”的狗血新闻,但那也只是一种社会偶发事件。在我们想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往往都找不到作者最想要的故事性、巧合性和戏剧性,这就需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发现。但这个发现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找到”,而是包括了提炼、凝聚、组合等等艺术手法。党史题材里的人物和故事,绝大部分的故事性、戏剧性并不强,人物之间的联系往往也是松散的,形成不了创作所需要的人物关系,需要作者去做提炼和凝聚。我在创作粤剧《初心》的过程中,就是对史料进行了重新的结构和组合,在符合史料记载以及基本人物关系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的编排和创作。          
     
     
    粤剧《初心》剧照
                                         
           在北伐战争中,叶挺和张发奎、薛岳这三个当年的军校同窗,作为北伐军将领分别率部出征,这是真实的历史。在南昌起义之后,叶挺率领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张发奎带着部队在后面追击,薛岳在粤东迎头阻击回粤的起义部队,这是当时真实的历史。而在半年后的广州起义中,叶挺作为中共领导人,参与指挥这次起义,而张发奎和薛岳则是镇压广州起义的国民党将领,这也是真实的历史记载。上述这几组真实的历史记载,为编剧创造了无限的艺术可能,我就可以编排北伐出征前叶、张、薛三人喝酒盟誓的场景,我还可以构建三人在海边小酒馆痛饮痛哭的场次……
     
     
    粤剧《东江传奇》剧照
     
           在我创作的粤剧《东江传奇》中,同样是基于党史中的真实记载:1941至1942年间,香港沦陷后,东江游击队根据周恩来同志和中共南方局的安排,组织营救滞留香港的大陆文化名人。这是一场历时一年、先后营救出300多名文化名人以及近千名家属的秘密行动,被茅盾先生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作为一部演出时长只有两小时左右的粤剧,我以手枪队长刘飙奉命寻找、营救五名失联作家作为全剧的中心事件,通过小切口、小人物的故事,反映大时代背景下的重大党史故事。
     
    三、用文艺的形式讲述党史故事是我们责任和义务。 党的历史已然百年,按照时间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比如大革命时期、长征时期、抗战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等,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思想方向和行为目标,作为作者,如果不对这些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很难写好这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在创作粤剧《风起南粤》的时候,我就对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广东本省的情况,以及当时全国的经济、社会等情况进行了解(当然大部分了解都是通过书籍),得出“中国的经济改革始于广东,始于深圳,始于蛇口”的结论,于是我就敢把剧名定为《风起南粤》。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来自于最高层一拍脑袋的灵光闪现,而是来自于基层的实践和呼声,以及最高层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探索和思考。风生于地,起于青萍;改革开放,肇始南粤。
     
     
    粤剧《风起南粤》剧照
     
           用文艺的形式讲述党史故事,是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最直接、最直观的表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所带来的民族福祉,在当今疫情下的世界环境中显得尤为亮眼。作为在这种制度下安然享受岁月静好的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的好故事,用文艺的形式去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我们的底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足。
    本文转载自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主办的《南国红豆》2021年第3期,作者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李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