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31)陶醒非、崔蔚林、崩牙启

    发布时间:2021-06-08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陶醒非(1910-2002)
           演员。满族,祖辈落籍广东番禺。自小学艺,打下深厚粤剧传统艺术功底。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赴东南亚一带演出,被当地誉为“四大天王”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先后入龙凤、永丰等剧团,在广州、香港等地演出,颇有口碑。他功架老到、武打身手不凡,唱腔清润、特具潇洒健朗气质,能演武生、小生、文武生等角色。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血溅上元灯》《淮阴漂母心》《白蛇传》等剧影响较大。
           广州解放后,他积极投入粤剧工作。1950年华南文联主席欧阳山请陶醒非组织第一个粤剧民主班东方红粤剧团,是年11月该团成立,陶醒非首任团长并任文武生。曾主演《西关顺母桥》《花落春归去》等。他多次率团到农村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演出《愁龙苦凤两翻身》《花心萝卜坏心人》《笑面虎》《不死的王孝和》等现代戏。之后他曾到海南岛演出。1955年回广州光华剧团,主演《海底寻妻》《陈子壮》《血染凤凰台》《三催龙凤阁》等戏。20世纪60年代初调到羊城粤剧团担任文武生,后演须生,直至退休。年过八旬时,参加广东粤剧八和联谊会成立五周年庆典演出,在《劫难情侣》中扮演角色,唱腔苍劲沉郁、板稳字正,台步、功架仍见功力,人称“陶老八雄风犹在”。
     
    崔蔚林(1911-1975)
           乐师。又名崔肇森,广东番禺人。他家住广州西关,长辈经常请来失明艺人唱戏,崔蔚林自小受到熏陶,9岁会吹洞箫,后来又学会高胡、小提琴和电吉他等乐器,刚刚步入青年时已作曲供业界演奏,18岁时创作的器乐曲《雪压寒梅》被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他与堂兄诗野、慕白均常参与民间乐社的演出,成为粤乐界知名的“崔氏三杰”。出于对粤剧粤乐的热爱,年轻的崔蔚林还曾寄身于粤剧团,随团“行走江湖”,夜晚睡在破庙里、戏台下,却甘之如饴,故人称他为“乐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崔蔚林举家迁往香港。他仅依靠过去的积蓄和演出以及卖曲谱的收入维持生计。他教过许多学生,但从不收学费,甚至为贫穷学生提供食宿。这个时期,他常与梁以忠、吕文成、尹自重等粤乐名家交流,并创作了大量乐曲。1939年至1940年间,崔蔚林创作了名曲《禅院钟声》。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崔蔚林举家迁往澳门,继续从事作曲及演奏活动,并于1942年成立钻石乐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率20多人的钻石乐队回到广州,在茶座演出,也为粤剧团演出伴奏,他任乐队的领班和头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该乐队继续活跃在羊城的乐坛上。1951年,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崔蔚林入选为广东代表团代表,参与粤剧《表忠》的伴奏乐队。后加入珠江粤剧团担任乐队头架。1956年到广东省粤剧院担任乐队队长。从此他和同行一起为不少粤剧设计唱腔,如《忠王李秀成》《梁祝》等,其中颇为流行的《梁祝》“哭坟”一场的唱腔设计出自他的手笔。崔蔚林演奏技巧精妙,演奏时常常闭上眼睛,全神贯注,人称“乐坛睡神”。他的传世之作《禅院钟声》在海内外广为流行。
     
    崩牙启(1872-1892)
           演员。原名张启,广东三水人。少年时学艺于庆上元童子班,与新华同为该班台柱。后与新华等一起倡建八和会馆。他虽饰小武,却文武俱能;身材健硕,舞台动作却轻灵矫健。代表作是在全本《再生缘》中饰皇甫少华,塑造了文武双全、刚中带柔的艺术形象。行内说他是“粤剧历史上第一个以小武行当在全本戏中饰亦文亦武的角色”,打破武戏由小武扮演、文戏由小生扮演的惯例。
          崩牙启性格直率、见义勇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冬,他随团在高要县金利乡演出。十一月十一日晚演夜戏时,戏棚失火,他奋不顾身救出数十名观众后,因身上腰带钩住戏棚竹竿,一时不能挣脱葬身火海。他舍身救人之举远近传扬,备受行内外尊敬,当他的灵柩运回广州时,数百市民自发到江边祭奠迎灵。后来金利乡人在当地建祠供奉,至今尚不忘崩牙启的壮举。民国成立后,崩牙启的事迹曾载入广东的小学教科书,有心人于广州小北七星冈建“义伶公园”纪念他。国学大师梁启超有感于他的壮烈行动,曾撰文赞颂。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人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