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28)观音十八变

    发布时间:2021-05-27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观音十八变
           表演程式组合。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中特定的表演程式组合。《香花山大贺寿》中“紫竹林”一折的内容是群仙在紫竹林中向观音贺寿。由四海龙王、八仙和普陀圣母、梨山圣母、龟灵圣母等依次向观音行礼致贺,孙悟空亦率小猴抬着大寿桃上场向观音祝寿。众仙请观音显示无边法力以普救众生,观音便离坐当场向众仙幻变出龙、虎、将、相、渔、樵、耕、读八种不同的形象,以代表人间百态都可变化,仙家具有济世救苦救难的超凡力量。整个表演以一个既定的程式框架,反复运用不同的身段动作去演绎不同的角色形象和内容。现仅以1990年11月香港八和会馆在师父诞演出《香花山大贺寿》的“观音十八变”为例说明。
           观音从舞台正中的座位走下来,在舞台的衣边入场;这时从衣边走出一位五军虎演员,到舞台中间表演“湿门嘢”(杂耍性的技巧表演),少顷复从衣边下场。观音则换了一件不同颜色的蟒袍(由白色换成粉红色),手持尘拂上场。在小曲【荡舟】的伴衬下,观音表演一些象征龙形的身段,双手手指撑开作龙爪状,收腹堕腰起单脚,一段【荡舟】奏完就从衣边下场了,这样就表示观音作了龙形的变化。接着一个由演员扮演的龙和一位五军虎分别从杂边和衣边同时上场,龙的打扮是头戴一个竹扎的龙头,身穿海青。两人先在上、下场口遥相对拜;然后五军虎走到台中面对观众,龙走到台口背对观众,两人面对面复再一拜;接着五军虎走到原来龙上场的位置,龙又走到五军虎原来在衣边上场的位置,相互又一拜。这样三拜后,龙就卸入场,五军虎开始到舞台中间表演“湿门嘢”。这些表演与戏剧内容没有关联,纯粹是展示性的表演,更主要的目的是让饰演观音的花旦换服装。五军虎表演后即从衣边下场。这时观音换了一件浅黄色的蟒袍从杂边上场,在小曲【陈世美】的衬伴下,做出“前弓后箭”双手前扑等动作模拟出虎的形状,表演毕,即从衣边入场。紧接着一个头戴巴头身穿虎衣的演员,扮演老虎从杂边上场,五军虎演员从衣边上场,两人重复上一节龙的对拜程序,然后同样是五军虎表演“湿门嘢”后下场。这时观音第三次从杂边上场,换了一件橙色的蟒袍,迈的是男人的台步,做的是小武的身段,在小曲【仙花调】的伴衬下,利用手中的尘拂做出持刀抢把子扎架,这就是将的形象。下面再上场的是由第三小武饰演的将,他头戴额子,身穿扣仔,手执单刀上场,与五军虎重复前面龙与虎的表演套路后入场。第四变是“相”,观音又换了一件深黄色的蟒袍上场,然后在小曲【玉美人】衬托下,利用尘拂作牙笏,分别扎架表演丞相向皇帝奏本的情状。随后出场的相由第二总生扮演,他头戴相雕,身穿蟒袍角带,挂黑三绺,手拿牙笏,重复同前面各种形象的动作,然后入场。第五变是“渔”,观音再换了件浅蓝色的蟒袍,将尘拂模拟渔竿,做出钓鱼和钓到鱼后摘钩、取鱼等动作,此段是用小曲【上云梯】伴奏的。渔夫由拉扯演员负责;戴老人巾,穿斜领,手拿渔竿,腰别鱼篓,上场也是简单对拜过位、入场,五军虎也照例表演“湿门嘢”。第六变是“樵”,这回观音穿着一件明黄色的蟒袍,以尘拂作砍柴的斧头,做出斩柴、捆柴,然后把柴孭上背的动作,伴奏使用的是小曲和尚思妻。樵夫由拉扯扮演,同样戴老人巾,斜领袍,扎梅香带,腰别一把斧头,手拿一根扁担,上绑着一把单刀(用来削柴),上场三拜就完成任务了。第七变是“耕”,就是耕田的农夫,观音穿的是银色的蟒袍,用尘拂形象地表演锄地、莳田插秧等田间农活的动作,用小曲【血泪花中段】衬托。“耕”者同样由拉扯担纲,头戴竹帽,肩背一把锄头,身穿黑鬼衣,脚踏草鞋。最后一变是“读”,就是书生,观音这回穿的是大红色蟒袍,在小曲【八板头】伴奏下,以尘拂作书本,表演读书人看书入迷的样子。饰演“读”的书生由第二小生担任,日字巾、海青斋索,手拿书本而上。他下场后,由一班五军虎演员表演翻跟斗,一个接一个翻过场,再集中到台口扎趴虎,最后共同扎架。观音这时已穿回最初白色的蟒袍,从衣边复上,回归到正面座位,整个“观音十八变”就表演完毕了。
           所谓“观音十八变”,其实在舞台上只表现了八种变化幻象,过去前辈艺人只是以“十八”这个数字形容其多。整个表演都是由观音先用虚拟的模仿动作表演,其后再以演员穿着服装和道具,具体表现特指的形象,以加深观众对这“八变”的感官认识,中间夹杂五军虎的技巧表演,调节观众的欣赏情绪。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在其他兄弟剧种的舞台上,甚至在粤剧其他剧目的演出中,观音都没有手执尘拂上场表演的。因为观音是佛而不是仙,只有道家的仙才会使用尘拂,传统粤剧例戏《香花山大贺寿》是绝无仅有的特殊例子,主要就是利于观音运用尘拂去表演动作,塑造“龙虎将相渔樵耕读”这些形象。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