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24)香花山大贺寿、摆花

    发布时间:2021-05-13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香花山大贺寿
           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前半部分叙述观音出世至得道,后半部分是天上诸位神仙齐向观音祝寿的礼仪过程。粤剧戏班供奉火神华光为祖师爷,并将每年农历九月廿八日定为华光师父的诞辰,行内惯称“师父诞”。每年都要集中全戏行做“师父诞”庆贺,以示“永不忘本”之意。在庆典上例必要全戏行的戏班集中全力演出《香花山大贺寿》,其目的是借为观音贺寿的戏剧内容和表演形式,取其意头来为华光师父祝寿。这是一个典型的吉庆戏,台词全部都是“国泰民安”“长春不老”“招财进宝”“百子千孙”等祝寿意头的话语;场面恢宏热烈,艺术处理颇具岭南地域色彩,例如舞狮子采用“南狮”,用“大头佛”引狮;戏中与众不同地出现了孙悟空的妻子(戏称“马骝”)儿女;其中“香花山”“菩提岩”等折的表演,都极具粤剧特色。但因为全剧冗长,整个演出差不多要五个小时,考虑到演这个戏的主旨是为华光师父祝寿,后来一般演出都删去前半部分“观音出世”和“得道”的几场戏,只演“贺寿”的过程。从民间传说的八仙上场商量前去为观音祝寿开始,接下来是跟斗和武功表演的插花,八位仙女表演摆花的舞蹈;再到四海龙王在“水晶宫”带齐珍宝,准备同去贺寿,然后各路神仙在途中相遇的“群仙相会”;众仙正式向观音贺寿的地点是在“紫竹林”;最后是大家一齐到“菩提岩”大洒金钱,这个戏就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这个戏主要是铺排庆典仪式,展示表演技艺,营造戏班一年一会的热闹欢快的氛围。戏里出场的角色人物众多繁杂,有名姓者七八十人之多,非综合全戏行各班的实力则不能完成演出。兹将参加后半部分“贺寿”演出的角色,以及相应饰演的行当,按出场顺序分列如下:

           汉钟离:大净饰

           吕洞宾:正生饰
           张果老:外脚饰
           曹国舅:末脚饰
           铁拐李:第二丑生饰
           韩湘子:第二小生饰
           蓝采和:第八花旦饰
           何仙姑:第七花旦饰
           孙悟空:六分饰
           马骝(孙悟空老婆):丑脚饰
           众小猴:五军虎饰
           八仙女:四马旦及第五、六、七、八花旦分饰
           虾:手下饰
           龟:拉扯饰
           蚌:第三花旦饰
           四水将:四堂旦饰
           敖广:正印武生饰
           敖祥:第三武生饰
           敖丙:正印总生饰
           敖顺:第二武生饰
           金童:马旦饰
           玉女:马旦饰
           普陀圣母(又名瑶池圣母):正旦饰
           梨山圣母:贴旦饰
           龟灵圣母(又名梨花圣母):第四花旦饰
           善才:五军虎饰(演包尾大翻者)
           龙女:第二花旦饰
           观音:正印花旦饰
           龙:堂旦饰
           虎:堂旦饰
           将:第三小武饰
           相:第二总生饰
           渔:拉扯饰
           樵:拉扯饰
           耕:拉扯饰
           读:第二小生饰
           哼哈二将:拉扯饰
           四金刚:四大甲饰
           四罗汉:四手下饰
           人心佛:彩旦饰
           大头佛:第三丑生饰
           降龙罗汉:六分饰
           龙一条:堂旦饰
           伏虎罗汉:二花面饰
           虎一只:五军虎饰
           韦驮:正印小武饰
           两童子:堂旦饰
           曹宝:正印丑生饰
           挑芯:第六花旦饰

           在《香花山大贺寿》演出中,有一些相对艺术价值较高,或具有传统粤剧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技艺、仪式排场、特技,像“插花”“摆花”“降龙架”“伏虎架”“韦驮架”“观音八变”“洒金钱”等,有些已经失传。鉴于这个戏只在每年的师父诞这样特定的背景下演出,而且必须全戏行集中才能演出的具体条件限制,以及一些高难度的表演技艺缺失的原因,这个戏在现代极少演出。记忆所及,在1953年11月4日师父诞,广州的粤剧团集中在乐善戏院一起庆贺师父诞,演过一场。另外,在1966年11月10日,由香港八和会馆召集香港戏行,于香港九龙城乐善堂戏棚演出过一次。这两次演出,都是由“观音出世”开始整套完整地上演。此外,在1988年11月7日(华光师父诞)香港八和会馆组织演出一次,但只是从八仙上场贺寿开始演起,这是现代仅有的几场演出。
           近年香港八和会馆每年都会在师父诞组织戏班演出浓缩版的《香花山大贺寿》,就是将戏中技艺的精华部分,集中地展现,利用“洒金钱”等表演场面,为八和会馆筹款。
     
    摆花
           表演程式组合。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中特定的表演程式组合。早期粤剧戏班没有女演员,全部角色都由男演员装扮,叫全男班。最初在师父诞演出《香花山大贺寿》时,并没有“摆花”这套程式性的舞蹈。后来粤剧有了全女班(就是全部角色都由女演员装扮的戏班),她们也演这个例戏,但由于没有男的武打演员表演翻跟斗的“插花”,于是便创作了“摆花”这套程式来替代跟斗表演。直至男女同班后,大家觉得翻跟斗的“插花”和舞蹈性的“摆花”各有艺术特色,便同时保留下来了。
           “摆花”是由八个仙女在【一锭金】的乐曲声中过场,复出后走圆台入花园;接着使用【可怜我】【俺待要】【石榴花】【四不正】【朦胧】【北上小楼】【水仙子】【正月里】等牌子,衬托八位女演员表演插花、开花、结子的各个过程;最后反复使用踏七星步法,“一搭二搭”,摆花砌字。八位仙女用手臂和花束,以及自己的身体作为笔画,在舞台上依次逐个摆出“人”及“天下太平”的字样。结束时用排对对牌子下场,“摆花”就完成了。它纯粹是一种程式性的舞蹈表演,没有具体的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只是取其意头吉利而已。“摆花”是因为在舞台上用“花”“摆”砌成字形而得名。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