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21)罗伞架、胭脂马

    发布时间:2021-04-29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罗伞架
           表演程式组合。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中特定的表演程式组合。罗伞是戏曲舞台装饰性的道具,主要是皇帝或贵官等人出巡时的仪仗,其作用是遮挡阳光或风雨,所以有些兄弟剧种称之为“遮阳”。罗伞架就是利用罗伞这种道具来进行表演的程式组合。
           《六国大封相》中跳罗伞架分为先后两次上场的两把罗伞:首先上场的叫“头把罗伞”,按粤剧戏班分工是由第三花旦应工;后来上场的称“二把罗伞”,应由第二花旦担任。这两个都是无名无姓的角色,主要表现少女看到大街上热闹的仪仗队伍后产生的喜悦心情。她们两人表演动作基本相同都是走俏步、压单边、拗腰、耍手巾、踏七星等一些花旦基本程式动作,区别在于,头把罗伞做完所有表演动作后入场,而二把罗伞则要取出罗伞留在场上,跟着演公孙衍的正印武生演员亦步亦趋为他“遮阳”。
           罗伞架的表演分两个部分。先是花旦上场参观仪仗盛会,无意中踢到小石头,随即用手拾起然后扔走(或是用脚把小石头踢开),再往舞台两边观看,与丑生和总生饰演的“四高帽”进行交流,通过基本程式表演和演员对细节的把握,以及面部表情的娇、嗔、喜、急的表现,检验演员从外到内的表演能力。第二部分是取出罗伞,双手要一直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罗伞,做出一系列表演身段动作。
          罗伞架本身与《六国大封相》的内容和情节并无必要和直接的联系,纯粹是展示性的表演程式组合。但因为过去粤剧戏班的第三花旦,较多侧重于身段表演和面部表情变化掌握,所以行内就有把罗伞架作为第三花旦艺术功力检验标准之说。
     
    胭脂马
           表演程式组合。传统粵剧例戏《六国大封相》中特定的表演程式组合。《六国大封相》最后的场面是由仪仗队中六位夫人,骑着六匹马,配合六个五军虎饰演的马夫,进行翻跟斗表演。其用意在于展示该戏班武打演员的跟斗水准,将戏推向热烈火爆的高潮。

     

    胭脂马
     
           戏曲表演以桨代船,以鞭代马,这是戏曲艺术虚拟性和象征性的艺术特征决定的表现形式。《六国大封相》中的元帅也是手执马鞭上场,以鞭代马。但这六位夫人骑的马却是由竹篾扎成马的形状,中间掏空,外面再用彩色纸皮糊缝,画成马的样子。演员就站在“马”的中间,这样人在里面行走就代表马在走动了。所以扮演骑马的夫人,又被称为“马芯”。按过去粤剧戏班旧例,这六只“马”的“马芯”,由四个马旦和第四、第五花旦扮演。其中最后出场的一只马习惯叫“包尾马”,例由第四花旦担任。但因为六个马夫之中,总是由跟斗最好、最多翻种的五军虎压轴,表演吊大翻,而与之配合的包尾马就同样要做出诸如劈叉之类的高难动作,一般第四花旦较难胜任,后来就逐渐换成了用顽笑旦负责出演包尾马。
           马夫的任务是通过跟斗动作去表现带马和驯马的过程。最后一个出场的马夫表演的跟斗难度最高,跟斗最多;包尾马就要表现岀剽悍难驯,才能与马夫的高超跟斗技艺相配合。广州话歇后语里有“胭脂马——难骑(难以驯服的意思)”,因而又把“包尾马”叫做胭脂马。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表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