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306)朱少秋、朱次伯、老天寿

    发布时间:2021-03-0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朱少秋(1911-1981)
           演员。原名朱智新,广东番禺人。1925年在广州加入劳工白话剧社,曾参加支持省港大罢工的示威大游行。随着劳工白话剧社改为演粤剧的工人剧社,朱开始入粤剧行,改艺名朱少秋,边学艺边演出,演过《温生才炸孚琦》《蔡松坡云南起义师》等剧。工人剧社解散后,朱少秋入中型戏班任正印小武。先后在大好景、统一中华、凤瑶台、醒中原、胜丰年、大醒亚、汉寿年等戏班,与豆皮元、曾三多、任剑辉等合作。1941年加盟省港大班兴中华剧团,改演武生,与白玉堂等合作,曾赴越南演出。1946年在越南加盟靓少佳的胜寿年剧团,任正印武生。1947年随该团回广州演出。1952年胜寿年剧团解散。靓少佳组建新世界剧团,1958年合并到广东粤剧院二团,1960年转到广州粤剧团,朱少秋均与靓少佳合作,被誉为“最佳拍档”。
           朱少秋声音洪亮,体型髙大,擅演“开脸”戏,其功架扎实,造诣颇深。在靓少佳的首本名剧《十奏严嵩》中,朱少秋演活严嵩,有“生严嵩”之誉;在《三帅困崤山》中演“蹇叔哭师”一场尤见“寸度”“架势”,大获好评。他在现代戏《白毛女》《江姐》中分别饰演反派人物黄世仁、沈养斋,均有出色表演。
           朱少秋乐于助人,热心扶持青年后辈上进,赢得同行的尊敬与爱戴。退休后还心系粤剧,68岁时被返聘至广州粤剧团三团,先后在《劈陵救母》《碧容探监》饰司马伦、伦公敬,仍宝刀未老。去世前3个月,仍发表总结其一生从艺经历的《武生须功表演经验谈》。
     
    朱次伯(1892-1922)
           演员。广东广州人。父亲朱基是同盟会会员,为准备反清起义从香港偷运军火到广州,被清政府杀害。朱次伯少年时在志士班学艺,后加入祝康年、乐其乐等戏班,与花旦肖丽湘、肖丽康同台演出。20岁时在环球乐班任正印小武,以演袍甲戏为主,主演剧目有《三气周瑜》《崔子弑齐君》《曹操下宛城》等,尤以演《三气周瑜》的“困城”一场驰名。1920年,他与周瑜林等以演全套的《三气周瑜》为扶助失业艺人作义演募捐,受到全行称颂。
           朱次伯扮相英俊,把子功好,文戏、武戏均能胜任。他努力探索小武与小生融合的表演艺术,粤剧后来出现文武生,他被公认是开路人之一。他对唱功也很讲究,“左撇”、平喉俱佳,声音圆润,于儒雅中含刚健之气。1921年剧团演出《宝玉哭灵》时,名小生郑锦涛因故不能上场,班主请朱次伯顶替,他以小武行当扮演小生的角色(饰贾宝玉),决定试用新的唱法,经与乐师研究,调低弦索的高音,以真嗓唱平喉,用广州话代替戏棚官话演唱,结果剧场效果甚佳,特别是“怨婚”“哭灵”两段古曲,唱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吐字玲珑,将宝玉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很受观众的欢迎。
           后来粤剧用广州话代替戏棚官话演唱,终于在全行推广,朱次伯功不可没。他在《桃花送药》中唱的一段【慢板】,也脍炙人口;在《夜吊白芙蓉》中的唱段,包括“只可怜凄风凄雨相逼频频,吹得我阵阵愁容”一段,当年风靡广州全城,戏迷争相传唱。在此剧中,他为塑造人物而创造的“忆美”“吊美”等新排场,后常为粤剧界采用。1922年,他在广州演完夜戏归家途中,遭人买凶枪杀,遇害地点在一德路和白糖桥交界处附近,时年仅30岁。
     
    老天寿(1882-1966)
           演员。原名刘家荣,广东高州人。12岁在戏班学艺,师从九筒金,两年后登台演出。22岁成为主要演员,不久便成为广东下四府家喻户晓的艺人。他戏路宽广,初应工丑生,后多演小武、花脸和公脚。首本戏有《盲公打靶》《琵琶词》(即《秦香莲》)、《花云带箭》《举狮观图》《包公铡侄》和《搜宝镜》等。在《举狮观图》中演徐策,创造了一套丰富的老生步法和身段。  
           老天寿为人耿直,治艺严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他坚决抵制庸俗、离奇怪诞的剧目,坚持上演讲究传统表演、内容健康的剧目,曾被班主一度解聘,生活潦倒。但他宁可搭入与木偶合演的“阴阳班”或只在地坪演出的“道公班”演出糊口,也不随波逐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天寿虽已67岁高龄,仍积极参加组建吴川县光艺粵剧团,任名誉团长,在挑大梁演出的同时,悉心授徒传艺,并积极参加戏改工作,口述了《搜宝镜》等十多个濒于失传的传统剧本。他是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湛江支会主席、吴川县政协副主席。1962年2月25日,湛江戏剧界隆重集会,祝贺老天寿从艺66周年和八十寿辰。马师曾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题赠“宝藏”二字为贺词。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人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