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粤剧戏班南派武功》近日在莞开机
发布时间:2021-02-03 作者:李耀安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近日,由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会策划的纪录片《粤剧戏班南派武功》开机仪式暨南派武功研讨会活动在东莞厚街大塘村开锣。来自省内的粤剧专家学者和当地武术流派代表共三十多人出席活动。活动由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会副会长周至譓主持。
活动现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关文明教授强调,除了粤剧南派武功这门技艺的传承,还应该重视其流传文化的整理工作,特别是族谱、拳谱、老照片、墓碑以及有关史志资料的研究和保护。
东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尹博强表示,自从番禺籍武师兰桂将这门武艺传给大塘村民王鲁作(过去称“王老佐”)、王牛咸叔侄,它就在村中有序传承并扩散到东莞市内多个乡镇和香港,近年还以“双手洪拳”之名成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活动现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关文明教授强调,除了粤剧南派武功这门技艺的传承,还应该重视其流传文化的整理工作,特别是族谱、拳谱、老照片、墓碑以及有关史志资料的研究和保护。
东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尹博强表示,自从番禺籍武师兰桂将这门武艺传给大塘村民王鲁作(过去称“王老佐”)、王牛咸叔侄,它就在村中有序传承并扩散到东莞市内多个乡镇和香港,近年还以“双手洪拳”之名成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东莞市厚街王鲁作功夫武术馆内的王鲁作功夫简介
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会主席张南说到:“过去的社会环境使得传统武术扎根农村,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环境的改变,挖掘整理、研究传承这种‘根文化’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粤剧戏班南派武功》的开拍也是挖掘整理、研究传承这种‘根文化’组成部分。
说到“根文化”,笔者也想谈谈粤剧南派功夫的“根”。
众所周知,粤剧南派功夫源于南少林武技。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一七六八年),福建的武行组织南少林派反清遭到镇压后,至善禅师、洪熙官等少林侠士逃至广东,隐名埋姓,栖身于粤剧红船戏班。某日,“乐丰年”戏班在花县炭步墟演出,洪熙官与当地教头在比武中无意露出背上的“头烙双龙”(少林标志),戏班的人才知他的真实身份。
此后,至善禅师、洪熙官分别在佛山大基尾和“乐丰年”班授徒传授南少林武技。在戏班内,洪熙官将南少林武艺传给武生梁博畴。因此,武生梁博畴是戏班南派武功的第一代传人,武生“摊手五”张骞属于第二代,黄华宝、新锦、兰桂等属第三代,李文茂、新华、新就等人属第四代。这也是现在广州八和会馆銮舆堂至今依然尊奉洪熙官为粤剧龙虎武师祖师爷的缘故。
后来,以“乐丰年”班,“乐荣华”班为首的本地戏班便着力推广南少林武功,剧中的武戏由“假打”变成“打真军”,道具也变成了真刀真枪。这成了本地戏班吸引观众的最大卖点,因此,本地班的风头很快就盖过外江班。
清朝咸丰四年(公元一八五四),李文茂起义失败,佛山琼花会馆被毁,艺人如星散,南派功夫濒临绝境。到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戏班逐渐恢复演出,一八八九年八和会馆建成后,粤剧走上中兴之路,粤剧南派武功得到发展并丰富了内容。
因此,传统粤剧“打真军”来自少林实战武术,铁线拳、十八罗汉伏虎拳等源于洪拳。南派武功讲究刚阳之气,可谓真刀真枪,硬桥硬马。传统粤剧特别注重南派武功,如把武术运用到舞台上各种兵器的把子功;把洪拳化入手桥动作,使南拳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把腾、跃、跌、扑等技术借高台和椅子加以表演;把气功注入吐血、变脸、踩砂煲,这些都是粤剧南派武功的特色艺术。经过数代人的充实完善、发展,南派武功成为粤剧“唱、念、做、打”四门功课中的打功夫,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和技术特点,可以说是武术和粤剧艺术的完美融合。
笔者认为《粤剧戏班南派武功》的开拍也是挖掘整理、研究传承这种‘根文化’组成部分。
说到“根文化”,笔者也想谈谈粤剧南派功夫的“根”。
众所周知,粤剧南派功夫源于南少林武技。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一七六八年),福建的武行组织南少林派反清遭到镇压后,至善禅师、洪熙官等少林侠士逃至广东,隐名埋姓,栖身于粤剧红船戏班。某日,“乐丰年”戏班在花县炭步墟演出,洪熙官与当地教头在比武中无意露出背上的“头烙双龙”(少林标志),戏班的人才知他的真实身份。
此后,至善禅师、洪熙官分别在佛山大基尾和“乐丰年”班授徒传授南少林武技。在戏班内,洪熙官将南少林武艺传给武生梁博畴。因此,武生梁博畴是戏班南派武功的第一代传人,武生“摊手五”张骞属于第二代,黄华宝、新锦、兰桂等属第三代,李文茂、新华、新就等人属第四代。这也是现在广州八和会馆銮舆堂至今依然尊奉洪熙官为粤剧龙虎武师祖师爷的缘故。
后来,以“乐丰年”班,“乐荣华”班为首的本地戏班便着力推广南少林武功,剧中的武戏由“假打”变成“打真军”,道具也变成了真刀真枪。这成了本地戏班吸引观众的最大卖点,因此,本地班的风头很快就盖过外江班。
清朝咸丰四年(公元一八五四),李文茂起义失败,佛山琼花会馆被毁,艺人如星散,南派功夫濒临绝境。到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戏班逐渐恢复演出,一八八九年八和会馆建成后,粤剧走上中兴之路,粤剧南派武功得到发展并丰富了内容。
因此,传统粤剧“打真军”来自少林实战武术,铁线拳、十八罗汉伏虎拳等源于洪拳。南派武功讲究刚阳之气,可谓真刀真枪,硬桥硬马。传统粤剧特别注重南派武功,如把武术运用到舞台上各种兵器的把子功;把洪拳化入手桥动作,使南拳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把腾、跃、跌、扑等技术借高台和椅子加以表演;把气功注入吐血、变脸、踩砂煲,这些都是粤剧南派武功的特色艺术。经过数代人的充实完善、发展,南派武功成为粤剧“唱、念、做、打”四门功课中的打功夫,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和技术特点,可以说是武术和粤剧艺术的完美融合。
老艺人演示粤剧南派武功
老艺人演示粤剧南派武功
例如当年由易日洪先生口述,龚平章等人整理的传统粤剧《双结缘》,由“群打虎”“救驾”“写血书”“乱府”“义释”“斩三山”“双擘网巾”“逼反”“乱金殿”等排场组成。其中“乱府”排场的“铲台”“高台抡背”“飞椅”“莲花坐”“双照镜”等,“双擘网巾”排场的“南拳”“后扒虎”“四人滚地水发"等传统表演特技,精彩纷呈,今天极为少见。
据周至譓先生介绍,自一八五八年粤剧二花面兰桂到东莞厚街“烽火院”(也称“华光庙”)传授武艺,大塘村人王老佐(现称王鲁作)、王牛咸等人跟兰桂师傅学艺,班中武艺便在该村流传至今,所以,该片的开拍仪式在东莞厚街举行,具有特别的意义。
据悉,该片拟在广州花都区、白云区,佛山南海等地拍摄外景,力将当年的粤剧南派武功呈现给广大武术、粤剧爱好者。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
据周至譓先生介绍,自一八五八年粤剧二花面兰桂到东莞厚街“烽火院”(也称“华光庙”)传授武艺,大塘村人王老佐(现称王鲁作)、王牛咸等人跟兰桂师傅学艺,班中武艺便在该村流传至今,所以,该片的开拍仪式在东莞厚街举行,具有特别的意义。
据悉,该片拟在广州花都区、白云区,佛山南海等地拍摄外景,力将当年的粤剧南派武功呈现给广大武术、粤剧爱好者。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