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265)和尚帽、草帽、鞑帽、衙差帽、道冠、紫金冠、束发冠

    发布时间:2020-09-2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和尚帽
           盔头。又称“僧帽”。京剧称“鹅搭头”。因前顶耸起,故称。黑色圆帽,高约20厘米,直径25厘米,呈硬鹅头髻形状。帽后有系带。帽的正面高髻下有白色“佛”字做标志。和尚帽顾名思义为戏中和尚所戴毡帽盔头。用麻绒料制成的平顶软帽。高约35厘米,半径约为25厘米。多为蓝黑、深灰等色,为戏中农夫、樵夫等劳苦百姓所戴。另有一种红色的毡帽,则为戏中公衙的下级衙役专用。因其头戴红色毡帽,必然是脚蹬黑色靴仔,成为配套的穿着,粤剧戏班遂俗称其为“红头黑脚”。
     
    草帽
          盔头。京剧称“草帽圈”。将草帽去顶,只留下草帽圈。帽圈前边翘起,并在帽圈上贴上缎料、绣团寿等花样图案。里外的圈边均有滚色贴边。同时套在发髻、水发或毡帽之上。草帽有男女两种,形状相同,只是女式较男式小。它主要是戏中的渔夫、渔女、樵夫及一些侠士所戴。如传统粤剧《芦花荡》的张飞、《白水滩》的十一郎等角色都戴此样式草帽。
     
    鞑帽
           盔头。京剧称“红樱帽”。形状与西瓜皮帽相似。平顶,黑色,帽边上翻。有用大红粗丝线穗在顶部围成圈的。顶部中央缀有一珠子。此帽原来是戏中清代官衙中下级衙役所戴,传入粤剧后,被广泛用于戏中番邦的下级兵将(包括清兵将)因戏曲过去在戏中将一切非汉族的民族都称为“鞑子”,故将此盔头称为“鞑帽”。
     
    衙差帽
           盔头。用硬纸皮制作,外粘黑缎的可折叠帽子,高约20厘米,前后平面宽约15厘米,呈长方形。穿戴时将帽子张开成长方体,下方开口套于头上,后面用布条绑稳,上方平顶。正面涂上“万”字图案。衙差帽为戏中一些级别较低的衙门里的差役所戴。
     
    道冠
           盔头。传统粤剧与京剧的道冠不一样。粤剧的道冠是在道观里道士做法事时所戴帽子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以“日字巾”的样式为蓝本,前面“瓦面”突出,上有太极八卦图案,帽子后面有两条“寿”字飘带。“道冠”的颜色与角色所穿戏服(道袍)配合协调。因是戏中扮演道士所戴,故称“道冠”。粤剧《三气周瑜》的诸葛亮,在“借东风”时便戴道冠。京剧的“道冠”,其形状如拳头,帽沿为一圆箍,装饰有六片荷叶瓣,每瓣都有点翠,或饰成花草饰纹。
     
    紫金冠
           盔头。京剧称“太子盔”。由京剧传入。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面是额仔,有绒球矾珠。两边有龙纹垂耳际,并配长垂穗一对。后身形如覆钟,顶部有“多子头”一个,后面悬有短丝穗一排。用时可加插鸡尾。多为戏中少年将军使用,如《三气周瑜》的周瑜、《凤仪亭》的吕布等角色。
     
    束发冠
           盔头。京剧称“都子头”。戏中角色仿古人将长发束于冠内,故名“束发冠”。盔头高15厘米,直径10厘米,圆筒形。冠的顶部有一用铁线钩住的红缨球,向前边伸去。冠的正面有火焰标志,冠两旁有如意图案。脑后要有后尾荫或排辫,两耳侧要落辫仔,作为必要的配搭饰物。束发冠可插鸡尾。它是给剧中青年武将,或会武艺的少年英雄所戴。如《三英战吕布》的吕布,就戴束发冠,插鸡尾。《八锤大闹朱仙镇》的岳云,则只戴束发冠,不插鸡尾。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