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234)尘拂、罗伞、牙笏、文房四宝、书柬、惊堂木

    发布时间:2020-06-02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尘拂
           道具。本是魏晋时期隐士们在清谈时用来拂尘、驱蝇的拂子。戏曲把它装饰美化,在舞台上使用。京剧称“云帚”或叫“拂尘”。一条长约30厘米的木柄,一端扎一束染成白色的马尾,长约35厘米。木柄称为“帚柄”,马尾称为“尘尾”。多为戏中佛门、道家的子弟和神仙等角色执拿,还有皇宫中的太监和邪魔外道懂妖法之人,都将尘拂作为他们在戏中的身份象征。除了象征意义外,它还可以作为演员舞蹈、武打的辅助道具使用。如《宝莲灯》的灵芝,就用尘拂与天兵天将开打;传统粤剧《陈姑追舟》中,陈妙嫦也用尘拂表演舞蹈身段。
     
    罗伞
           道具。京剧称“遮阳”。原是古代帝室外出时用来遮挡阳光的用品,在戏曲舞台是皇帝出巡时的仪仗。罗伞是用丝绸制成一个直径约为80厘米、高约100厘米平顶圆筒状的伞;圆周有短线穗作装饰,中间用长约180厘米的竹竿做手柄,供演员举擎,颜色一般用红色,上绣花纹图案。在粤剧传统例戏《六国大封相》中,有以道具罗伞命名的身段组合罗伞架表演。
     
    牙笏
           道具。俗称“朝板”。是一块上窄下阔长约50厘米、宽8厘米象牙色的薄木片,供戏中大臣上朝之用,“牙笏”的“笏”字原念“忽”音,粤剧艺人念成广州话的“简”字音。“牙笏”原来是用象牙制成,故称“牙笏”。它的作用是大臣们上朝前将今天要向皇帝奏禀的事情事先简要写在其上,以防遗漏。双手拱在身前,便于观看。久之成为一种殿上的礼仪。粤剧舞台的牙笏,模仿古代廷臣的实物,变成演员手中表演的道具。可以用作捋须,可以用作扎架,可以作击打奸臣的物件,也可以作为表演身段的辅助道具。
     
    文房四宝
           道具。文房四宝原指墨砚(端州砚)、毛笔(湖州笔)、纸(宣州纸)、墨(徽州墨)等四种古代书写用品。戏曲舞台是以木制的墨砚(涂成黑色)和笔,以及笔架、纸柬等道具,放在斗方盘内,以此象征“文房四宝”。按照剧中情节,角色虚拟表演磨墨、咬笔尖、书写等动作。这几种道具,通常都是在舞台上配套使用。
     
    书柬
            道具。将一张长约22厘米、宽约36厘米的红色软纸皮,折叠成三折,在舞台上它广泛地代表有文字的物品,例如信件、诗篇、试卷、婚书、盟约、战表、文件等物。粤剧戏班泛称其为“书柬”。
     
    惊堂木
           道具。据民间传说,放在桌上的木头天下共有七块半,每块名称各有不同:皇帝使用的叫“龙胆”;皇后使用的叫“凤翥”;武将的叫“虎威”;知县的叫“惊堂”;和尚的叫“振坛”,曲艺表演的叫“穷摔”(后改叫“醒木”),唱戏的叫“威码”,中药铺用来压药方的只算半块,叫“压方”。粤剧戏班将威码称作“威风子”,为演出时放在公案之上长约15厘米、高约6厘米、宽约5厘米的一块长方形小木头。戏中审案之时,主审官往往拿起惊堂木猛拍,借以壮神气、显官威,给被审的犯人造成心理威胁,在公堂起到惊吓下作用,因此而得名。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