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也谈戏曲艺术流派的传承与创造

    发布时间:2020-05-12 作者:刘思琪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戏曲艺术流派属于戏曲审美范畴,是关乎戏曲创作与欣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谈论戏曲继承与创新时人们常常关心的话题。我国有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京剧、粤剧、越剧等都曾涌现过许多流派,但流传至今的却不多。
           笔者认为,当下的社会环境并不利于戏曲流派的生成。这是由戏曲市场不振、受众不广及戏曲创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所决定的。傅谨教授曾经指出,“归根到底,流派是在演出市场中,是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中形成并且得以确认的,没有这一前提,所有努力,都是白费。”回望20世纪上半叶,随着戏曲步入现代社会的繁荣,流派艺术形成了辉煌的局面。几乎同一时期,京剧评出了梅、程、荀、尚“四大名旦”,粤剧有“薛马争雄”和“五大流派”,越剧的“十姐妹”风靡上海......这些都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广大观众的评判与追随客观上促进了艺术家积极的标新创格,因为他们必须极尽所长,才能赢得观众。
           以往的创作模式跟现在大有不同。俗话说,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在没有专门的戏曲导演的年代,一切以“角儿”为中心,剧目、唱腔都根据演员的条件量身而定,演员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粤剧大师马师曾学卖柠檬小贩的声喉,发明了“乞儿腔”,白驹荣最早把小生唱假嗓改为唱真嗓,独创了醇厚玲珑的白腔;这都不是导演要求的,而是演员自己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掌握了观众心理,在剧种的规定性中找到了最符合自身条件的表达方式。现在作为“中心”的导演,能从整体上对剧目创作提出审美要求,也可以启发演员的表演创作,但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演员自己去践行创立个人风格的具体过程。
           在今天来说,创造新的戏曲流派确实很难。那么,我们还需要流派吗?答案是肯定的。戏曲理论家安葵先生说过,流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流派最能体现表演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个性创造;其二,流派艺术保存着观众的集体记忆,是戏曲艺术与观众联系的重要纽带。笔者深以为然。因为流派所蕴含的创造精神正是戏曲艺术历久弥新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流派的韵味也是一种记忆的标识,把戏曲的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沟通起来,拉近地域的距离、人心的距离。比如在公园里偶然听见公公婆婆们播放红腔名曲《昭君出塞》,我的同龄人可能马上就辨别出那是粤剧,但假如听到的是新编粤歌、小曲,他们未必听得出来,因为流派唱腔往往体现出鲜明的剧种声腔特色。再有,戏曲演员或票友们喜欢参加对外交流联谊活动,与异地的同好者切磋技艺,这时候,流派艺术无疑也是一个共鸣点,有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
           戏曲需要流派,而开宗立派又太难,于是,很多人就选择传承既有的戏曲流派。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孔子那样“述而不作”;有人把师傅的东西一笔一划临摹下来,规规矩矩留给后人,追求的是“不走样”;有人虽有所变通,但出于对前辈的敬畏,不敢在更大程度上寻求突破,把流派的价值精髓——内在的创造精神给遗忘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开宗立派”的志气,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流派传承的。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要传承戏曲流派,就需要知道前辈艺术家是怎样创造他们的流派的。
           流派不是自封的,它跟剧种的形成一样,是需要实践检验和历史承认的。除了客观上的市场、制度等因素以外,师承和变通两方面主观因素极其关键。最典型的例子,是京剧老生余叔岩。他学艺拜谭鑫培为师,但又在谭派的基础上开创出独具一格的余派。无独有偶,粤剧桂派的创始人桂名扬,也是吸收了薛马两派的优长(马形薛腔),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嗓音和外形特点,创造新的风格。艺术家们开创流派,实际上,就是他们批判继承前辈艺术而为己所用的一个过程。有时候,师承的前辈不一定有现成的流派,譬如,在红线女之前粤剧没有出现旗帜鲜明的旦角流派,这也不妨碍红派的开天辟地。但红线女经过严格的传统训练,她博采众家之长(包括京剧、昆曲、声乐等姊妹艺术),将它们熔于一炉,最终发挥自己的嗓音优长把诸家技巧综合运用到极致——刚柔相济、清脆甜润的红腔由此诞生。京剧麟派创始人周信芳说得对,“善于学,善于化,学的是人家的东西,学人家的东西的是我,人与我,统一在表演艺术中间,浑然一体,这就是最好的继承,也是最理想的发展。”正是有根有叶,有源有流,戏曲流派的传承与创造,只不过是同一个发展过程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就如量变与质变相互统一,传承中有创造,创造离不开传承。

     

    京剧老生余叔岩


    红线女

           当代人要发展戏曲流派,不能骄傲虚狂,也不能妄自菲薄。虽然说怎样才算传承好前人的流派、创造出自己的流派,观众的认可度如何去衡量,都是一些不容易定性的问题。但有志于促进戏曲事业发展的新一代工作者,也还要有流派的追求,要有超越的勇气。如何超越?阿甲说,要“推陈出新”。“出新”不是标新立异,他认为,重要的是懂得前人流派形成的规律和道理,只要掌握了本质的理论,便可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在自己的舞台实践中加以运用。需要注意的是,流派的特色,即个人艺术风格的呈现,还要与一个剧种的整体特征相适应,受到特定剧种创作规律的制约,达到丰富、发展和强化该剧种艺术风格的效果。否则,那只是昙花一现,难以为观众接受和认可。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国粤剧网为推广粤剧,以予刊载,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