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与评述 >

    【粤剧小百科】(225)风毛、情侣装、广绣

    发布时间:2020-04-28 作者:本站 来源:中国粤剧网 点击:

     
    风毛
           戏服配套用物。20世纪30年代粤剧戏班开始将一些长3-5厘米的白兔毛粘连在扣仔、风衣、雪褛、蟒等戏服大肩、背心的边沿部位作为装饰,因为最初是粘在风衣之上,故称“风毛”。风毛对展示戏中人物性格、身份以及技艺表演都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扬弃了。
     
    情侣装
           戏服样式。粤剧逐渐转变到以生旦戏为主。从香港剧坛开始出现,舞合上生、旦两角的戏服在同一场戏中,采用相同的颜色、配套的花纹图案。因为在戏中生旦分饰两角多为情侣关系,而且戏服的颜色和图案又相同,故将这样配搭的戏服样式称为“情侣装”。此风逐渐传入内地舞台,但始终没有形成蔓延的趋向。此项戏服样式的出现,纯属一种演员的自我感觉,对剧中人的身份认同、对舞台色彩变化、对技艺表演等方面都无实际意义,仅是向观众显耀演员或是戏班班主的“箱底厚”而已。
     
    广绣
           戏服戏服制作样式。指具有岭南地域艺术特色的广绣(亦称“粤绣”)工艺所制成的戏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所代表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刺绣工艺,它与苏绣(顾绣)、湘绣、蜀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绣。
           广绣据传起源于唐代,当时,南海地区已有绣品进贡入皇宫。1915年,广绣作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马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在清朝中叶,广州、佛山等地的戏剧活动比较繁荣兴旺,开始把广绣工艺用于戏服制作,其中包括设计、选材、绘图、透染、刺绣、裁剪、缝合、烫贴等多项具有特色的工艺和技术,于是逐渐形成广绣戏服的风格和样式。绣戏服使用的材质广泛,缎、丝绸、麻布等皆可,后来发展到采用新织物,如素绉、双绉、尼龙等柔软面料制作。若以用料来区分,则有绒绣线绣、钉金绣,以及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的珠筒和胶片。材质和用料的变化,间接地促进了广绣工艺的发展。例如用旋纹针代替了直纹针法去绣老虎图案,以八面旋转针法绣鸡冠花纹,使用二针企麟法绣大龙,使用虚卜法绣龙凤,创造性地运用直抠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20多种针法技巧。其艺术的表现特点是:构图饱满、花纹繁、图案生动、装饰性强、色彩浓艳色块对比强烈、纹饰繁而不乱、针步均匀、手感平滑,它与粤剧舞台洋溢着热烈明快的岭南地域文化艺术特色相协调。
           它在众多地方戏曲剧种的戏服类型样式中独树一帜,表现在多运用钉金垫浮绣技艺,多采用金色、银色的绒线和珠、胶片等绣料,以盘锁、垫钉等技法绣出的戏服具有“平”“
    ”“”“垫”四大特点。“平”是指排针均匀,绣面平整;“密”是指排针紧密,针步恰当;“和”是指配色协调柔和;“垫”是指绣在戏服垫高部分的纹饰层次分明。要求所用料质的底色与戏服所绣的花纹图案相协调,而戏服图案纹样又要与剧中角色身份相匹配。
           在戏服制作上,将广绣这种著名的传统工艺特点与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20世纪30年代,粤剧受到市场商业化的冲击,广绣戏服也随之产生了珠筒、胶片等离开戏剧而单纯追求华丽的样式。20世纪50年代,珠筒和胶片戏服被淘汰,随着时代的进步,广绣戏服除了传统工艺的手工刺绣外,还发展了机绣——利用缝纫机针脚细密流畅的机械特点,调换粗细车针,调节松紧不一的底面线,把刺绣中的平绣、粗绣、细绣、通花绣、抽纱对丝绣等手工艺融汇于机绣技艺之中,从而创新出机绣自己独特的平绣、摻针绣、长针绣、雕通绣、乱针绣、拉丝绣、贴绣、连珠绣、打圈绣、打彩绣、包针绣、衣针绣、菩提绣、自由针绣、反底针绣等十多种针法。对广绣戏服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除了广东广西各专业粵剧院团订制广绣戏服外,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业余粤剧社团也纷纷购置,连我国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欧洲各地的职业与业余粵剧团队也十分喜爱购置广绣戏服。
     (节选自《粤剧大辞典》舞台美术篇)